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繁华下的丑陋:实拍香港贫民窟“笼屋” /

繁华下的丑陋:实拍香港贫民窟“笼屋”

今天,因为编发一个香港会议的报道,供图不甚理想,遂请与会香港的同事把所有照片送来,大家一起重新挑选。无奈,因为灯光场地限制,现场照片很不如意。不过,另一组参观实图抓住了我的眼球。同事到香港参加的是一个社会保障学术会议,议程安排参观香港底层人士的栖身地“笼屋”。

一组图片,让我们看到,在香港的繁荣背后,有那么一簇人的生存状态。

我们去香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看到的是香港最阳光的一面。记得二十几年前,读过一部香港作家的小说,书名似乎叫《凯蒂》,讲述的是一个离异女子流落贫民窟的生活。那时候,我们的阅读立场设置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讲述,多半带给我们的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腐烂而不公平的一面。

实际上,在所有形式的体制中,民生问题总是要留下遗憾的。

“笼屋”就是香港“贫民窟”的一个居住形式。

我找了一下资料,录下这样的介绍—— “笼屋”是罐头沙丁鱼似的贫民窟,众多老弱贫苦人聚集在旧楼床位,各以铁丝网围住,一张床位犹如一座笼子,“笼民”因此而得名。1971年,香港一家报纸报道:在九龙一间15英尺乘35英尺的楼宇内住上50人,平均每人占地0.5平方英尺,连一口棺材的大小也不如。以上说的属最坏的例子;一般情况是:小康之家住一个单位(二房或三房一厅);中下收入的租住一个房间;经济条件差的只好租住一个床位。

“香港的房子太贵了,普通人终其一生也买不起一套房子。”一个叫邰永坡的“笼屋居民”说,他三十年前失业后,每月依赖约2300元综援过活,“‘笼屋’租金从当初的5、6元港币到今日的1200元港币,再高下去只能睡大街了。”

香港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床位寓所条例》,改善并减少“笼屋”。据政府数字,目前有近千人居住在“笼屋”中,而社会福利组织则称,居住在“笼屋”的人数不少于四千人。

这是另一则从网上搜到的文字:

香港的「晃荨故且环N特殊的居住現象,居住者並不是無家可歸,只是以最低的租金來租一個床位,可以免於露宿街頭。不過在過去一年中,晃莸淖饨饏s是急遽上升,從2007年八月的1000元港幣上漲25%到現在的1250元港幣。再加上香港經濟目前處於衰退的狀態,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機會,最後露宿街頭。漸漸的,無家可歸便成了日益嚴重的問題。(林嘉三編譯/歐新社)

我的同事参观的是一处由香港社区组织(义工)租下来,无偿提供给失业者、无房屋者居住的“笼屋”,这些义工除了提供他们暂时栖身之所,还负责带他们向特区政府争取权益。有几张图片显示的是笼屋居民对特首曾荫权的漫画“控诉”。据说,有的人在“笼屋”里已经居住40多年。

【以下组图由同事拍摄】

供“笼屋居民”使用的公共电话

这是档次较高的笼屋

“笼屋居民”对特首的期待

“笼屋”历史资料介绍

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视察笼屋资料

一个床位就是一个家,可以上锁,甚至在上面做饭。有的人在这样的“笼子”里一住就是40多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