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还在捂盖子:各国评论“六·四”20年 /

还在捂盖子:各国评论“六·四”20年

六·四”天安门事件20周年之际,尽管北京当局再次通过严密管制,力求创造全国历史性失忆的“和谐”局面,但无法抹掉“六·四”作为中国现代史重大事件的历史地位。正因为如此,与中国国内相反,世界各地媒介纷纷评说“六·四”。

《纽约每日新闻》(NY Daily News)6月3日刊登社论说,20年后,长城那边静悄悄,中国仍然对“六·四”保持沉默。但世界将长久记得那个画面:一个寂寂无名的孤单男子,站在行进中的坦克前面。

现在几乎一代中国人没有听说过“六·四事件”,因为从书本上看不到这些历史。当局还利用新技术,在“六·四”之前,预先封锁了Twitter、Flickr、Hotmail等网上资讯工具。但是全球资讯潮流远比北京当局强大,终有一天,所有中国人都会知道,那场曾经震惊世界的所谓“政治风波”是怎么回事。

现任美国国会资助的《自由亚洲电台》执行编辑、“六·四”期间担任《华盛顿邮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的萨瑟兰(Dan Southerland)6月2日在该报发表文章说,我不可能忘记“六·四”,因为我从1989年4月中旬开始,就率领我那一小队能说汉语的年轻美国记者,开始报道事件。

我记得很清楚,许多各阶层的北京市民,忽然在学生运动强烈的激励下,变得开放了。学生要求政治改革、新闻自由,打击“官倒”。我认为是共产党支持者的人,突然告诉我他们的真实想法。一些过去沉默寡言的人,甚至在街头辩论政治了。

5月初,中国记者请愿要求公开报道天安门学生抗议。5月17日,北京发生一百多万人的游行抗议。所有主要党报,包括《人民日报》的记者参加了游行。他们的口号是“不要逼我们说谎”。在5月19日北京当局宣布戒严之前短短一两天,这些党报获准客观地报道学生学生抗议。但从5月20日解放军进入北京实施戒严,短暂的新闻自由结束了。

加拿大《渥太华公民报》(Ottawa Citizen)6月3日发表奥哈拉-拜因(Ben O'Hara-Byrne)的评论说,“六·四”已经20周年,中国当局至今拒绝公布“六·四”正式的死亡人数,并严禁提及死亡人数。星期四天安门广场受到军警严密控制,“六·四”死亡者母亲的组织“天安门母亲”计划在广场举行的烛光悼念活动,由于警察不准她们离家而取消。

本周北京官方的英文《环球时报》一篇题为《中国知识分子对20年发展的认识》的文章,首次提及“‘六·四事件’发生20周年”。但中国问题观察家表示,这只是非常小的一步。前《纽约时报》记者、知名中国问题博客作者安提(Michael Anti)说:“英文版报纸只是给外国人看的,根本不能和中文版相比。这类报道会使外国人觉得新闻看来更为可信,纯属宣传手法而已。”

“六·四”20周年前夕,中国当局已经封锁了几个贴上有关“六·四”20周年文章的网站,如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网站了(BBC World News)、Twitter等。

英国《观点》(Standpoint)文化、政治月刊6月号发表米尔斯基(Jonathan Mirsky)的评论说,“六·四事件”从一个单纯的学生运动,发展成中国最高级的政治事件。当年的“事件”范围,根本不只局限于北京,中国大地从南到北斗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这场毛泽东1976年死后最血腥的事件,至今还是中国的忌讳,提及这个话题可能被拘留。所以,“六·四”就像一道阴影,一个梦魇,至今仍然盘旋在中国大地上。

新西兰《独家新闻》网(Scoop.co.nz)6月4日发表坎贝尔(Gordon Campbell)的评论说,今年天是“六·四”20周年,当年那幅一个男子阻止一列坦克行进的著名照片,已经永远留在世人心中。今天中国经济繁荣,似乎起到了社会保障安全阀门的作用,消解了“六·四”当年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买到了对“六·四”历史性的沉默。许多外间的人仍然认为,当年的抗议学生是“六·四”镇压的主要牺牲者。

法新社6月3日的报道说,中国紧紧地捂住“六·四事件”的盖子,封锁外国电视媒体如 BBC和CNN对“六·四”20周年的即时报道,同时扩大了对网站的封锁。北京当局显然还封锁了微软的新搜索引擎 Bing.com、社交网站Twitter、YouTube、照片交流网站Flickr和其他一些网站。有读者反映,一些在中国发行的国际报纸,某些页面被剔除了。在国家的政治心脏——天安门广场,这几天军警戒备森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