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中文风:吹皱加拿大公校一池春水 /

中文风:吹皱加拿大公校一池春水

(环球华报) 东风西渐,已成世界潮流。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崇尚多元文化的加拿大,热衷学习中文的人士越来越多,而且,中文风已经悄然吹进加拿大的公立学校。近日,一个家长组织向列治文学校局提案,建议从明年9月起开设中文教学班,幼儿园和1、2年级小学生上课全部使用普通话教学,以后逐年增加英文所占比例,到 12年级,从全中文教学过渡到全英文教学。这一提案,在列治文学校局以及家长当中荡起涟漪,引发人们对加拿大中文教育如何才是适度发展的思考。

家长要求全中文教学

本周一(6月29日)晚上,列治文市学校局教育委员会举行例行会议。不过,当晚的会议却有一项特别的议题,就是安排一个家长组织提交他们有关在公校开设中文教学班的建议书,并向学校局进行介绍。

学习中文

当晚出席会议的4位家长来自“支持卑诗省学校普通话课程”(Mandarin for BC Schools)组织的列治文委员会。他们要求增设的课程名为“Mandarin Immersion”(中文的意思是“普通话渐进式课程”)。

该委员会建议列治文学校局仿照“French Immersion”(法语渐进式课程)的方式,从幼儿园开始引入中文普通话教学。其中,幼儿园至2年级,上课全部使用普通话;3到7年级,每日一小时英文;8到10年级50%使用英文;11年级英文比重增加到75%;12年级则全部使用英文教学。全市所有小学生均有资格报读该课程,参与的学生也可同时选修校内提供的其他语言课程。

他们预计,简繁体字的选择将会引发争议,因此建议在主要运用简体字的同时,也教导学生认识繁体字,以达到兼容并蓄的效果。

中文教学为提高竞争力

潘太太(Teresa Pan),是“支持卑诗省学校普通话课程”列治文委员会主席,也是中文教学课程三名最初倡议者之一。她本人是白人(Caucasian),丈夫是加拿大出生的第四代华裔,夫妻俩都不懂普通话。“我先生虽然能讲几句广东话,但也只是饮茶时叫点心的水平。”潘太太说。

潘氏夫妇育有三名子女,分别为7岁、4岁和14个月。夫妻俩希望孩子们学习第二语言,他们认为中文是最有价值的。“不少白人和说英语的父母都认同,普通话将是未来的语言。”潘太太表示,普通话是现今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随着中国的进步发展,中文将越来越重要。大温地区是加国面对亚洲和中国的门户,掌握英文和普通话,对未来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将可以增强加拿大的国际竞争力。

她说,鉴于普通话是一门较难的语言,因此应该从小学开始普通话教学,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据悉,该委员会在列治文地区进行的一项网上调查,结果,在总共109个回复中,有106个支持尽早开设普通话教育。其中更有3成的家长称,愿意为开展相关计划捐款。“我们是在今年初有这个想法,开始时只有3名家长,现在得到180位家长支持,许多都是非华裔家庭。”潘太太说道。

其他城市已珠玉在前

潘太太表示,列治文17万人口中有7万7525人为华裔,反观母语为法语的人口只有1155人,但区内却有11%学童选读法语渐进式课程。

她强调,要求开设普通话教学课程无关区内人口结构,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她说,本地华裔家庭众多,也是适合设立中文课程的条件之一。

潘太太介绍说,其实,在加拿大其他地区已经有推广中文教学的成功例子。如阿尔伯塔省埃特蒙顿开设中英文双语课程已有25年历史,目前注册入读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而在大温地区,目前温哥华已有Annie B. Jamieson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中文双语班,本拿比学区也已经决定从今年9月起在幼儿园开始提供每天半小时的中文课。

争取中文教学从小抓起

据悉,包括北温、西温、温哥华、本拿比、三联市和列治文的家长,去年起开始推动公立学校开办中文课程,成立并共同组织“支持卑诗省学校普通话课程”(Mandarin for BC Schools)团体。

不过,各地家长对课程的要求不尽相同,例如北温家长向北温教育局提出中、英双语教学、本拿比则已经决定明年9月开办幼儿园至小学3年级的中文课程,每天学习中文半小时,温哥华Jamieson小学已有4年级开始的中文课程,但家长仍争取从幼儿园、一年级开始的中文课。

潘太太说:“我们(家长)已经有共识,一是采取渐进式学制,二是从幼稚园和一年级开始,三是不与附设在学校内的日托中心争教室,另外,不限制学生的家庭背景。”她表示,有其他学区的家长希望只准许家庭母语不是普通话的学生报名,她与其他列市家长不希望有这种限制。另外,她认为,全中文教学环境是令母语非普通话孩子学好中文的唯一途径。

华裔家长对提议不感冒

不过,虽然建议是主张全中文教育,但提案在华裔家长中并不受落。已经有华裔家长表示不会为子女报读“普通话渐进式课程”。

来自广州的新移民朱太太,育有两名男孩,刚抵埗时害怕孩子英文赶不上,带着小孩到处上英文班恶补;现在又怕小朋友把中文忘掉了,于是每周末都将孩子送去中文学校补习。在问到如果列治文开设全中文的“普通话渐进式课程”,她会不会替孩子报读。“坚决不会。”朱太太十分肯定的回答道,“我移民加拿大就是要小孩学好英语。而现在送小孩上中文学校,也只是为了让孩子不要忘本而已。如果上全中文的课程,我们也不用花这么多钱移民加拿大了。”她说,说到全中文课程,当然是中国国内的学校最好了。

一些持反对意见的教育界人士也呼吁华裔家长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他们认为,反而是温哥华本地出生的非华裔孩子,就读“普通话渐进式课程”可能收获更大。

学务委员肯定提案精神

对于这一全中文教学的建议,列治文学务委员区泽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家长希望加强中文教育的努力应该肯定,这也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他相信列治文确有学习普通话的需求。不过,区泽光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两点:

一是有人指华裔不愿意学习英文,所以要求使用中文进行教学。“其实,提出和推动这项建议的都是不懂中文的家长。”区泽光指出,这些人当中虽然也有华裔,但他们都是不会讲中文的第二、三代了。所以,这次提议并不是第一代华裔移民所主导的。

二是有人指列治文因为华裔人口众多而别出心裁推出全中文教学课程。区泽光表示,“Mandarin Immersion”虽然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但中英文双语的提议并非始于列治文。温哥华早就已经有学校设有中英文双语班,本拿比也计划在明年引入中文课程。“相对而言,列治文在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已经是落后于其他学区。”

学校局着手研究建议案

区泽光对于加强中文教育的原则表示支持,认为列治文学区应该创造更多让学生及早学习其他语言的机会。不过,对于家长们要求从幼儿园到2年级采用全中文教学,直至12年级才过渡到全英文教学的建议,区泽光表示有所保留。

“说起加拿大的中英文双语教学,许多人都以埃特蒙顿为例,”区泽光介绍说,当地的小学是中英文参半,50%用中文教学;50%用英文上课。而且主要的课目都是用英文教授;只有数学、体育和艺术等使用中文教学。“幼儿园和1、2年级采用100%中文教学的提议,值得商榷。”

区泽光认为相关计划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周一学校局的会议上,他提出一项动议,要求学校局工作人员就早期中文教育这一议题展开全省研究,同时参考埃特蒙顿等城市的做法,以及收集其他学区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在今年11月提交报告。该动议在6月29日获得通过。

“其实,家长们也是采取开放的态度。他们的建议只是我们讨论的起点。”区泽光认为应该一并探讨家长这一建议以外其他方案的可行性,不应只是研究他们计划是否可行。“否则,他们的方案一旦被否决,家长们要求加强中文教学的努力也付之东流了。”

区泽光指,学校局也会征询包括华裔在内所有族裔家长的意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一套适合列治文的方案。“如果11月完成报告,提出可行的方案并得到通过,2010年9月推出新的中文教学课程是来得及的。”

全中文教学条件未成熟

有25年教育经验的前三联市华裔家长会会长梁杨彩明,长期关注列治文的学校教育情况。她认为这次4位家长代表所提的议案有正面意义,“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是加拿大教育体系的理念之一。”

不过,梁杨彩明觉得,有关课程的设置有商榷和考虑的地方。她指出,“中文渐进式课程”与“法语渐进式课程”不同。英、法两种语言都属欧洲语系,使用字母。英语中有60%的词汇更源自法文,同时修习这两种语言可以起到互补作用。而中文和英文,一个是表意,一个是表音,在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按照该计划执行,未必会达到倡议者所希望实现的目的。

梁杨彩明认为,学校局推行一个新课程,除了家长的需求外,还要考虑资源是否能够加以配合。

她指,要实施这一计划,起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是硬件问题。列治文学校是否拥有足够的课室开设新课程?

第二是师资问题。这些中文班的老师不仅是语言老师,而且需要用中文教授社会、体育、艺术等全部课程,是否有这么多适合教育这一特定年龄段,可以用中文教授所有课程的合格教师?每个班需要多少老师才合适?

第三是标准问题。法语教学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和标准可循,但中文教学在加拿大却没有指引和蓝本。即使是卑诗省的中文省试也只适用于5年级至12年级,那么,谁来设计相关的课程及挑选教材?设计这些课程的凭据是什么?用什么标准去评估教学成果?

第四是资金问题。如果开设中文班要占用现有其他学生的资源,势必引起新的矛盾,投资在中文班上的资金如何筹措?也是一个大问题。

梁杨彩明认为,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2010年9月开课,2月就要报名了,只有不足半年的时间进行准备,显然时间过于仓促。”她说,开设一个课程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出发,着眼于培养一代人。“只有周密筹备,才能真正实践多语言教学的理想。”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