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不为人知:汉族其实是最"好色"的民族 /

不为人知:汉族其实是最"好色"的民族

一般人认为,西方国家的民族才是最色的民族,因为他们性开放。而中国的性开放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当西方人陶醉于他们的性工具和药物时,中国的性文化已发展了两千多年。与丰富的汉民族性文化相比,西方的那一套简直是小儿科。以词语为例,“性交”的同义词与近义词就有近百个,如:野合、云雨、打炮、扒灰、床第之欢……而有关房中术的古籍更是数不胜数。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相当数量的性爱古籍。举例如下:

一、《白虎通》和“辟雍”

到了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发展,但是道家并未完全衰落;到了东汉时期,儒家的“三纲五常”虽然已占统治地位,但房中医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流行,甚至在某些时期还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与欣赏。

在这个时期,很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白虎通》。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以后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对性问题予以很大的重视,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50岁的起性交几次这样的细节。《白虎通》还有一章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驾车等。 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 ,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

那么,为什么贵族子弟在这期间一定要过寄宿学校生活,而不能由父亲教儿子呢?从《白虎通》看来,对这个问题在那次御前会议上也被提出来了,《白虎通》记录下来的解释是:

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渫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妇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

以上这段话里所说的“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妇变化之事”,这就是性教育,在东汉就把这个内容作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了,可见那时人们的性观念(包括统治阶级的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性教育不能父子相授,则未必。

二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到了魏晋南北朝,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大多数时期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这时的文化特点是,由于中国处于南北对峙时期,战争、人口流动、贸易往来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战乱使东汉时期已正式确立的“三纲五常”大为松弛,封建的思想统治削弱,人们在动乱颠沛的社会中深感命如朝露,所以或则看破红尘、狂放不羁;或则信奉宗教,佛、道之说盛行;或则重视养生保健,独善其身。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房中术为重点的性学理论仍在不断发展。

关于房中术的著作在两汉出现较多。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八家、一百八十六卷,它们是:
(1);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 《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

《尧舜阴道》二十三卷;

《汤盘庚阴道》二十卷;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

《天一阴道》二十四卷;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

以上八家著作今已失传。从名称看,多为假托古人之作。这八家著作按理应是秦、汉时期或比这更早时期的著作,但由于失传,所以也很难论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录了这八家以后,还有这么一段概括的论述:“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这段论述似乎点出了所录这些房中著作的主旨: 既要有性的快乐, 又要有节制,这样就能达到“和平寿考”;如果迷溺于此而不加节制,就会致病或是损伤寿命。

由于《汉书·艺文志》所录著作都已失传,后人就无法了解这一时期性文化的主要面貌,对许多问题无法查考。所幸本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发现了这方面的许多资料,这真是瑰宝。但是,在对照以后,发现《汉书·艺文志》中录的有关著作和马王堆出土的性学著作在名称上无相同之处,这似乎是一个谜。据分析,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班固编撰《汉书·艺文志》时还没有见到过马王堆出土的那些著作;二是《汉书·艺文志》所录著作与马王堆出土的那些著作内容相同而名不相同。这后一种可能性稍大。

三、《十问》

本书是竹简,出土时与另一种竹简医书《合阴阳》合成一卷,《十问》在内,《合阴阳》在外。由于书中通过黄帝和天师、大成、曹熬、容成,尧和舜,王子巧父和彭祖,盘庚和耇老,禹和师癸,文执(挚)和齐威王,王朝和秦昭王的讨论和问答,提出十个有关养生保健特别是房中养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帛书整理小组对它加上了一个篇名:《十问》。

《十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

1.要顺天地阴阳的发展规律补阴养气

例如《十问》的第一问:“黄帝问于天师曰:‘万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一察天之情,阴阳为正,万物失之而不继,得之则而赢。食阴已簦稽于神明。……”

这一段的意思是,黄帝问天师:“万物为什么能运行变化?草木为什么能生长?日月为什么能发光?”天师回答说:“你仔细察看天地的情况,以阴阳为准则,万物如果违背了阴阳发展变化的规律就不能继续生存与发展,如果遵循这一规律就会兴旺地发展。服用滋阴之物而补益阳气,就能达到神明的境界。……”

再如“黄帝问于容成曰”那一段:容成回答黄帝的问题说:“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天气月尽月盈,故能长生。地气岁有寒暑,险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君必察天地之情,而行之以身。有征可知:间虽圣人,非其所能,唯道者知之。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形,成于无体,得者长寿,失者夭死。故善治气搏精者,以无征为积,精神泉溢,翕甘露以为积,饮瑶泉灵尊以为经,去恶好俗,神乃溜刑。……”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如果想长寿,那么就要顺察天地发展的自然变化规律。天气变化如月有圆有缺,所以能长生。地气的变化有寒暑之分,地势高低不起而相辅相成,所以大地能长久而不朽。你一定要了解天地变化的规律,并且亲身去做。如果有征兆可知,现今即使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弄明白,只有通晓自然规律的人才能掌握。天地之间最精美之物,都是自然发生而没有征兆的,它生长时无一定的形状,长成后也没有固定的体态。按规律办的就长寿,不按规律办的就夭死。所以善于治气和聚精的人,都是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自然地蓄积,精神健旺有如泉水涌溢,经常饮用清泉和美酒,去恶好善,形体显得十分有精神……”

至于文学作品,如《金瓶梅》《红楼梦》等,均含有大量的性描写。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汉民族一样将性研究了几千年。但为什么后来给了世人一个保守禁闭的形象呢?这恰恰是与古代人们对性的太过于热衷导致统治者的恐慌造成的,于是他们借助于宗教予以扼制与压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