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陈志武:中国人钱多了为何还感不安? /

陈志武:中国人钱多了为何还感不安?

解决中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出路,不是回归儒家传统,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位中国的家庭、家族,不再强调刚性的、阉割个性的“三纲五常”与名分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平等、自由和人权,强调市场化,把家的核心定位在感情交流和爱上。

正在经历的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转型给中国带来很多钱。如果中国的金融业跟不上,在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而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

在市场规则、信用交易保障体系均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以血缘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血缘是这些族内、亲情内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而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便是信用交易的具体文化制度保障。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先生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价值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依赖金融市场,而不是只依赖家庭、家族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使中国的市场交易额大大增加,钱也多了。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保险品种都会以人格化的形式隐性地实现了,换言之,正是由于这些保险功能已逐步走出血缘、走出友情,由保险行业取代,中国的货币收入增加了许多。

在血缘关系之外,朋友网络是另一个能为信用交易提供支持的基础架构,这也是一种相当人格化的小范围利益交易体系。以前,当张三要搬家要带大件行李时,他找朋友帮忙,朋友也不会要求金钱报酬。但是,朋友之间有一个隐性的共识,那就是来帮他的朋友下次需要帮忙时,张三必须能随叫随到。

市场越不发达的社会,这些隐性利益交换会越普遍,靠亲情、友情来进行跨时空的利益交易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特征。这些交易不要钱,却是典型的经济交易,也因此使传统社会 “钱少”。

到今天的中国,许多这类交易也被市场交易显性化了,被“钱化”。中国人以前很多在友情名义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今天以“钱”结算了,直接对每个人的收入有贡献了,个人“钱就多了”;在国家层面,货币供给量也必须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表面上的“流动性泛滥”的境况。

一方面,市场化、“钱化”出来的钱的确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总体还很低,投资和理财的选择空间很小,只有少数有限的投资渠道。

如果各类品种的保险、养老、医疗、投资、理财产品不能够发展到位,那么,在中国人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充满不安。因此,解决中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出路,不是回归儒家传统,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位中国的家庭、家族,不再强调刚性的、阉割个性的“三纲五常”与名分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平等、自由和人权,强调市场化,把家的核心定位在感情交流和爱上。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