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张翎:潜心20年打造海外华人的《金山》 /

张翎:潜心20年打造海外华人的《金山》

2009年8月11日,多伦多华裔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协创研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从北京返回多伦多的张翎告诉本网记者,她为《金山》引起中国文艺界的重视而高兴,同时也为自己忠实地记录了100多年前海外华人的生活而欣慰。

2009年,注定是张翎年

如果我们八卦一下,目前在多伦多的华人谁在中国具有最高的知名度,这个人一定非张翎莫属。

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已经于7月在唐山开机,这部影片就改编自张翎的小说《余震》,故事讲述的是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王小灯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过程中,才逐渐打开关闭多年的心灵窗户。原来唐山大地震时,她和孪生弟弟一起被压在水泥石板下,只能救起一个人,最后妈妈选择了救起身体虚弱的弟弟,这让王小灯始终无法释怀。地震后,家人离散,王小灯被另外一对夫妻收养,却惨遭继父的猥亵。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王小灯终于回到出生地唐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推开了那扇多年无法推开的“窗”。

与冯小刚合影

票房王冯小刚执导,张静初变成“冯女郎”出演王小灯 ,徐帆、陈道明、李晨、陈瑾、陆毅、潘虹、张国强、刘莉莉等知名演员加盟,让人们对将于2010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充满期待,原作者张翎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2009年的上海书展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张翎小说精选集》六卷本在销售量上名列第三,成为上海书展最大的亮点之一,以海外华文作家的身份取得如此成绩令人侧目。

最让张翎兴奋的是2009年4、5月号《人民文学》杂志破天荒地连载了她的长篇小说《金山》,随即在7月份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内媒体的关注成都超乎想象,《北京晚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此事。随后《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协创研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金山》研讨会,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钟制宪、副总编辑曲仲、北京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韩敬群、《十月》杂志副主编周晓枫以及著名评论家胡平、何向阳、彭学明、阎晶明、梁鸿鹰、施战军、吴义勤、陈晓明、张颐武、白烨、陈福民、李建军、等一起参加了研讨会。

《金山》:20年磨一剑

张翎说她写《金山》并非心血来潮,从第一次无意间在洛基山山脚下发现修筑铁路的华工的墓碑开始,这个故事已经在她心中酝酿了二十余年。

2003年夏天,她受邀参加海外作家回国采风团,在著名的侨乡广东开平第一次看到了后来成为联合国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碉楼,碉楼里的一件粉红色的旧式夹袄,如电流般再次深深触动了她敏感的神经,激发了她的写作灵感——“裹在这件年代久远的绣花夹袄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呢?这些被金山伯留在故乡的女人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隔洋守候中,她们心里,有过什么样的期盼和哀怨呢?”

《金山》研讨会

从动笔到杀青,她耗费了整整五年的气力。张翎自言,这是在“尘封多年且被人遮掩涂抹过的历史里寻找突破口”,因此“这本书和现代都市小说的书写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所涵盖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框架里,而且它牵涉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难从现代生活里简单地找到依据。必须把屁股牢牢地黏在椅子上,把脚实实地踩在地上,把心静静地放在腔子里,把头稳稳地缩在脖子中,准备着久久不啃一声地做足案头研究——极有可能会在这样长久的寂寞中被健忘的文坛彻底忘却。”

这是一部浩大的作品。小说写了方家五代人的故事,小说从同治年间写到了新世纪2004年,从中国广州开平和安乡的自勉村写到了加拿大的温哥华,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纵横几万里的世界景观,这种史诗性的小说格局,尽在作者细腻委婉的笔下一一展现。小说中巧妙采用了一种平行叙事的方式,方家第一代方元昌因意外之财而发家,因吸食鸦片而败家,于是方家第二代,也是本书的核心人物方得法在同乡的引领下,怀揣着“金山梦”,远走温哥华,开始了他的人生历险。与此同时,方得法的妻子六指这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女人在自勉村的生活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一次次惨烈的变动。这两种叙事的平行发展中还蕴含着另外一层意味,那就是对苦难生活的共同隐忍。方得法在海外的生活以及妻子六指在广州乡下的苦难并无二致,所谓“金山”,所谓衣锦还乡仿佛是一种泡影,是一种盲目的希冀,是一种历史的虚妄。从这个角度讲,《金山》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史诗,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诡谲变换。

《北京晚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

“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一个要扒我一层皮的大工程,而是要扒我两层皮,”张翎坦言创作的艰辛。

《金山》的写作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发掘历史和还原历史的过程。当年的铁路华工大都是文盲,几乎完全没有当事人留下的文字记载。再往后的先侨历史开始有了一些零散的口述资料,但系统的历史回顾却必须借助大量的考证。为此,张翎曾多次前往华人最早登陆的加拿大西部城市维多利亚和温哥华以及广东开平实地考察,并在加拿大几所大学的东亚图书馆、加联邦和省市档案馆等处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

张翎说,写《金山》时,她的思路一直奔涌,但不时堵在历史细节上,不得不停下来核查。比如,她曾为书中有关照相机的10行字做了3天的调查研究。书写完后,她体力、精神全部透支,生了一场大病,甚至几天不能说话。

期待《金山》搬上荧屏,期待加拿大政府和海外华人的支持

张翎的小说《余震》被冯小刚改编后变成电影《唐山大地震》,消息一出,张翎的知名度一夜之间得到难以想象的窜升,《金山》得到文艺界的重视,于是找上门来的投资商骆绎不绝。

记者问,如果《金山》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团队来制作。张翎说,目前确实有很多人在谈,但她希望一个有国际制作经验的团队来接手,毕竟《金山》的故事主要是在加拿大发生的,虽然今天的温哥华、维多利亚的唐人街已经不是当年的面目了,但影片制作人应该了解更多的加拿大历史,才会更深刻的反应《金山》的原貌。

记者问张翎,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的华人社区、华人艺术家是不是能够为《金山》做点什么?

张翎告诉本网记者说,《金山》是加拿大历史的一个横切面,她当然希望有当地的艺术家加入它的影视制作,使它成为真正的中加影视作品。只是目前还都处于非常意向性的探讨阶段 ,时机尚未成熟。希望最终能得到加拿大政府的部分财政支持,也得到华人的支持。

张翎说,《金山》的市场价值还无法期待,她只是写作,至于市场那是写作以后的一种点缀,并不是她一开始所追求的。几年来她为了准备《金山》的创作在中国、加拿大飞来飞去,为了小说《金山》的素材收集,跑遍了东西两岸的华工遗址采访历史研究学者和知情人,这不仅完全是她自费而且还花掉了她所有的年假。她这样的付出,期待的只是有一个完美的作品诞生。

附张翎小传:

张翎,1957年生于浙江杭州,后随父母移居浙江温州。她仅上过两年初中,16岁参加工作,在温州郊区的一所小学当代课老师,在工厂开过车床。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煤炭部工作,做科技翻译。1986年辞职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加拿大多伦多市,在一家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翎开始在海外写作并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邮购新娘》(台湾版名《温州女人》)、《交错的彼岸》、《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中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