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妻子做苦力建学校 20年培养9千贫困生 /

妻子做苦力建学校 20年培养9千贫困生

“你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我一定给你修所学校!”这是45年前,黄秀英对病中丈夫的承诺。

拉板车、住工棚……从没上过一天学的文盲黄秀英没有食言,她用柔弱的肩膀为丈夫修起梦中的学校,也为9000多名进城贫困孩子托起未来的梦想。前不久,黄秀英夫妇被巫山县推荐参选2009“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一所学校 培养九千贫困学生

“我的奶奶是个慈祥的老人,她没什么文化,却非常关心我的学习,经常给我买书、买文具。为了让我上学,她冒着大雪出去借钱,还差点被泥土埋掉……如果没有她,我可能早已无法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上学。我的奶奶其实也是很多人的奶奶,我们都叫她黄奶奶,她跟我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几天前,巫山县流动少儿小学5年级语文课上,黄琼的作文《我的奶奶》让许多同学流下眼泪。

11岁的黄琼,家在巫山两坪乡,上有13岁的姐姐,下有3岁的弟弟,父亲在城里当“棒棒”,每月只有不足1000元的收入。3年前,母亲生弟弟难产,花了不少钱,开学时,父亲拿不出钱给黄琼交学费。就在黄琼哭着将书包收进箱子时,黄秀英找到她说,只要她愿意好好读书,自己愿承担她所有学费和学习用具费用。

如今,黄琼不仅当上班长,还多次被评为巫山县巫峡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黄琼作文中的黄奶奶正是黄秀英,这所流动少儿小学的创始人。学校里,绝大多数是和黄琼一样受到黄秀英夫妇帮助的贫困学生。

“我们办的就是穷人的学校。”不久前的一次普查数据显示,该校758名在校学生中,孤儿、单亲、父母残疾、学生残疾、特困家庭等贫困学生多达 399名,占总人数的52.7%。69岁的黄秀英说,不完全统计,从1988年办学以来,20多年里他们已经培养9000余名贫困学生。

如今,这些当初的贫困孩子很多已迈向成功:有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后从事重要翻译工作的陈权,有在深圳等地当公务员的李明华,还有自办公司、身家数百万的张兴远……每年教师节,收到来自各地的问候电话,成了黄秀英夫妇最大的欣慰。

一句承诺 改变一个女人一生

一个从没上过学的文盲,要办学校搞教育,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倔强的黄秀英就因为一句承诺,做到了,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家住巫山老县城郊区的黄秀英两岁丧母,从记事起,童年就在割草砍柴中度过。1960年,刚满20岁的黄秀英到江边挑水,遇到一男子在江边独自哭泣。她正要离开时,男子纵身跳进江里。从小在江边长大的黄秀英飞奔过去,一把抓住男子皮带,将他救了起来。

被救的男子,就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张发田。当时,24岁的张发田刚从奉节师范毕业,因被打成右派,没为他安排工作,只能做点苦力。伤心抑郁下,他产生了自杀念头。

身份相差悬殊的两人戏剧性地认识,还慢慢产生感情,两年后结为夫妇。

1964年,又一次被批斗后,张发田生了一场重病。半夜,张发田躺在床上说起胡话:“没学校要我,当不成老师,书都白读了,我不想活了……秀英,你看,桥那边有个学校……”看着昏迷中哭个不停的丈夫,黄秀英的心很痛。她明白,当不成老师是丈夫一辈子的痛。握着丈夫的手,她给了他一句郑重承诺: “你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我一定给你修所学校!”

一架板车 拉出一所流动学校

“修学校,肯定需要钱。”为了这句承诺,丈夫病好后,柔弱的黄秀英买来板车,从此开始了在县城拉板车下苦力的经历。

石头、沙子、煤炭,只要有活,她就接,100斤2角钱,一车货拉下来能挣1元钱。但黄秀英毕竟是个女人,为了挣1元钱,她常常需要四肢并用趴在地上才能拉动板车,血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一个女人和板车的身影,在巫山老县城行走了20多个春秋。

如今家住巫山县城净坛路张家湾小区的范家贵老人,曾经是县城搬运社的负责人。提起黄秀英,他记忆深刻:“经常到我们搬运社来拉货,比男人都还能吃苦!”

虽省吃俭用,但拉板车毕竟挣不了多少钱。到1988年,黄秀英为丈夫修学校的心愿还没能实现。此时,已经平反的张发田被安排在巫山一所小学教书。当时,初中毕业生能继续升学的不到50%,眼见不少少年失学后四处游荡,黄秀英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先办补习班。

她拿出拉板车的所有积蓄6000多元钱,把家里的房子重新整修后,购买了课桌椅。张发田请来一些退休教师,为没能升学、又交不起复读费的孩子办起补习班,而他自己也利用放学或假日为孩子们上课。没有文化不能上课的黄秀英则天天到学校烧开水、干杂活,无偿为学生搞后勤服务。

没想到补习班效果格外好,两年后,前来补习的学生越来越多,黄秀英不得不举债扩大规模,在自家房屋基础上修起3层楼房办起“树人中学”。

因为不看户口、不收择校费、收费低廉、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还能享受免费帮扶,这所巫山县第一所民办学校刚一成立就很受欢迎,学生很快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两三百人。

到1998年,随着教育改革,初中毕业生升学已经不再是难题。而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却越来越多,因为南来北往的流动儿童大多户口不在本地,高价入学成为一大难题。

黄秀英和已经退休的丈夫商量后,停下办得好好的中学,创办起巫山流动少儿小学。

“办流动少儿小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贫困的流动少儿能上学。”黄秀英说,一开始,他们制订的收费标准就远低于其他小学。学校创办之初,很多人怀疑他们搞花架子,第一年,只来了13个学生,教职员工却有近10人。一年下来亏了上万元,很多人劝黄秀英夫妇放弃,但她咬咬牙坚持下来。一年后,这13个学生带来300多人,“因为这里确实是我们贫困少儿的学校。”

“最初办学校,只是为了兑现自己对丈夫的承诺。但后来,却觉得这已经是自己一辈子没法停下的事了。”黄秀英说,也许是自己从小没读过书,深深理解渴望读书的孩子们的心情,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她也深深爱上这份事业。

一对夫妇 精神感动当地群众

虽然没文化,无法亲自上讲台上课,但黄秀英从没闲着。为孩子们煮饭、烧水,照顾生病学生……她一直承担着一个生活老师的责任。2001年,一名广东籍学生急性阑尾炎发作,手术抢救时,父母都没在身边。黄秀英把孩子送到医院后,一直守在病床前为他送饭递水,擦脸按摩,还把梨子压碎用纱布滤水喂他,将肉弄成糊给他补身子……一个月下来,孩子康复如初,黄秀英却瘦了整整8斤。

学校贫困孩子多,经常会有家长提出因为没钱不让孩子上学了。黄秀英夫妇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他们不仅每年免掉近20名学生学杂费,甚至发动自己的7个子女每人结对帮扶一名特困生。

2002年,随着三峡工程清库逼近,学校面临拆迁。这时,黄秀英已经62岁,丈夫更是66岁,早已成家立业的子女都劝他们别折腾了。但黄秀英还没来得及决定,就有许多学生和家长找到她:“黄奶奶,听说学校不办了呀?那我们以后怎么办啊?”

想着学校800多名孩子,年过花甲的黄秀英夫妇只好答应继续将学校办下去。跑手续、建新校……为节省建校资金,黄秀英决定,建校工程只采用半承包方式,自己负责采购材料、监督施工,甚至亲手干活。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黄秀英夫妇在工地简易工棚里一住就是三年。

2007年9月的一天,由于连绵大雨使工地后的山体塌方,砸断了工地上一根水泥柱子。黄秀英夫妇为省钱,自己拿着锄头去刨泥土。没想到,上面的淤泥继续下滑,瞬间就将两位老人淹埋。庆幸的是不远处还有挖掘机工人正在施工,及时赶来挖走泥土,两位老人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2008月1月,巫山也遭遇了罕见雪灾。临近春节,几个材料商上门催债,称拿不到钱第二天就别想动工。黄秀英不得不顶着大雪出门借钱。黄秀英在亲戚处来回奔走,深夜11点,终于在一个开煤矿的亲戚处借到5万元钱时,她已经双腿僵直,第二天就病倒在床。

黄秀英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巫山县许多部门,原巫山县长黄明到该校实地考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校搬迁选址。现任巫山县委书记管洪两次到新校建设工地调研,帮助协调解决搬迁建设中的难题,称赞黄秀英夫妇“为人民也为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

去年9月,这所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18间教室外加活动室的新学校在县城落成,约800名学生在这里愉快地学习。

两位老人的事迹让当地群众非常感动,前不久,他们被巫山县推荐参评2009“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