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史海: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历史骗局? /

史海: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历史骗局?

诸葛亮是个受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渲染神化的人物。

从史书来看201年,刘备带兵投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抵抗曹军追击。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访求隐居在隆中(湖北襄阳西)的诸葛亮。诸葛亮是当时荆襄地区士人的领袖。以刘备当时寄人篱下讨生活的处境来看,他尚不能自保,而当时的形势变数又很大,谁也不能预料有曹操的赤壁之败和孙权的态度,诸葛亮凭什么能对刘备指画形势、提出占据荆州、益州为据点、“西和诸戎,南扶夷越”、东联孙权、内修政事、等待时机、进兵中原、“匡复汉室”的“隆中对”。我始终认为,著名的“隆中对”的远见卓识是后世的文学作品。

208年,刘表病死,少子刘琮继立,曹操趁机率领二十万军队南下荆州,刘琮新立,大权又由母亲蔡氏掌控,惧曹军强大,便纳表投降。刘备只得从樊城率军民向江陵撤退,行至当阳长坂坡时,为曹操率精骑赶上,刘备大败,转而东走樊口(湖北鄂城西北),并派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共同抵抗曹军。

诸葛亮来到江东,谈孙、刘联合,共抗曹操一事,双方一谈即合。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积极谋取荆州的南郡、长沙郡等四郡后,于216年,进军益州,迫使刘璋让出益州。219年,孙权乘蜀将关羽北上与曹军作战的机会,命吕蒙偷袭江陵,杀关羽,夺取了荆州。222年,曹丕见蜀、吴之间有隙,封孙权为吴王。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出巫峡,攻吴。据说,大军连营七百里。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湖北宜昌东南)火烧连营。刘备大败,退往白帝城,病死。229年孙权在吴称帝。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223年,刘备病死以后,其子刘禅继位。诸葛亮受遗命以臣相辅佐。当时诸葛亮联吴抗曹,这是必然的方针。因为对于一直打着与代汉的曹魏“不共戴天”的蜀汉王朝来说,在政治上必然要对曹魏采取攻势,这就必然要顾及处在长江中下游的东吴的态度,既然蜀汉不能同时既反对篡汉的曹魏,又反对有仇的吴国,将自己置于不利的“两线作战”境地,那就必然要选取对自己政治上有利的对外政策。由于对曹魏的关系是不能“两立”的“公忠”之事,而同孙吴的是“私仇”,因此,诸葛亮权衡再三,毅然决定实行联吴抗曹的方针。派邓芝到吴国修好。吴国也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强敌是曹魏,因此,也愿意同蜀汉修好。蜀汉也趁同吴国修好的时机,向南用兵,巩固后方。

当时,西南夷的大姓,益州郡雍闿、牂牁(贵州遵义)郡太守朱褒和越隽(四川西昌)夷王高定等乘刘备病死,发动叛乱。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为了巩固政权,解除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他采用了参军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实行在军事上用兵,政治上安抚的政策,使战争进行的很顺利。此时,益州郡的雍闿已为孟获所替代,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孟获口服心服。军队南征回师以后,诸葛亮又吸收少数民族酋帅参加蜀汉政权,担任各种官职。还以蜀汉的文化技术帮助少数民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经济,诸葛亮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实行的这些军事、政治、经济措施,对于巩固蜀汉的后方,扩大蜀汉的政治统治,并对以后补充兵力、人力、物力同曹魏抗衡起了一定作用。

诸葛亮还大力整顿朝政,革除刘璋以来法令松弛的积习和官吏办事因循守旧的问题。他厉行考绩,坚决采取“任人唯贤”的政策,选拔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干练之士充任各级官吏,又制定汉科作为官吏办事的规范,据说当时“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史称诸葛亮治蜀。

在曹魏、孙吴、蜀汉三国中,蜀汉最小,又要进行长年的战争,因此诸葛亮十分重视蜀汉的农业生产,除鼓励农民努力生产外,还组织屯田。在都江堰专门设置官兵,对该堰实行管理、保护和维修。他对生产蜀锦和煮盐等手工业也很重视,将这些手工业产品同曹魏和孙吴两国进行贸易,以增加国家收入。为同曹魏作战,需要山地运粮,他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创造出一种简易方便的运粮车,称之为“木牛流马”。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能够连发的弩箭,用于作战。

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攻势,司马懿都采取守势,当时诸葛亮每次所率的十万左右大军,一切军需和粮食都需从剑南运到前线,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诸葛亮也往往因为粮尽而不得不退兵。234年(曹魏青龙二年)二月,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时,十万大军由褒斜道北抵渭水南岸,司马懿依然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率二十多万军队驻扎在渭水南北两岸,并不应战。诸葛亮分拨一部分兵力在渭南屯田,佯作久驻之态势。两军对峙六个月之久。无论诸葛亮用什么方式来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都不为所动,坚持不出。该年八月,诸葛亮在渭南的郭氏坞病死,终年五十四岁。他为蜀汉政权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回汉中。

我们再来分析诸葛亮为政。在刘备死后,蜀汉这个政权在政治上不易收拾。当时全蜀“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在这么一点人口中,却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不说刘备征东吴,损失了多少蜀地子弟,即在诸葛亮主持蜀汉军政大事时,战士的人数竟占总人口的八分之一,近二户要出一个战士,八个人负担一个战士,这是多么沉重的负担。不管诸葛亮治国能如何“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讎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亲必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但诸葛亮要靠这点“家底”和政绩,屡年“穷兵黩武”,这样滥耗军力民力,我认为其战略眼光和贤明就另有别说了,如果不是因为还有其他原因的话。是否同益州土著地主集团的反抗有着密切关系,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详情请参见张绥著《中国人的通史》)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