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沈辰:安省皇家博物馆的华裔考古学家 /

沈辰:安省皇家博物馆的华裔考古学家

加拿大安省皇家博物馆收藏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品,其中中国馆里的文物展示让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裔考古学家沈辰就是在此负责东方文化的考古研究。沈辰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父亲是地理学教授,常常在野外从事地质考察。沈辰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对历史有浓厚兴趣,报考大学时就选学了考古专业。

“刚开始觉得考古是件很浪漫的事情,可以游山玩水、考察古迹。但进了专业学习之后,才慢慢发现考古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工作……别人都以为像兵马俑、马王堆这样,事实是没有这么多机会,大部份都是一些石头、陶器、破罐子。”

沈辰回忆说,当时的学习比较有局限性,主要侧重于对历史的复原,通过发现的文物界定年代,反映当时的区域文化。以至于他在大学学习考古时有些困惑,觉得这个专业是否选对了。

由于找不到进一步的研究方法,沈辰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在80年代末,他获得了到美国攻读考古学硕士的机会,之后又考取多伦多大学考古专业的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在他即将博士毕业时,安省皇家博物馆开始有意与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过去几十年来,可以说中国的考古学和国外是隔绝的。上世纪初,中国大量文物流失,文物管理不健全,和其他领域一样,中国考古的对外合作是没有开放的。”他说,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考古学领域也开始对外进行合作交流。

安省皇家博物馆有长期收藏中国文物和研究中国历史的传统,但是多年来没有机会直接和中国学者进行交流,在研究上难免出现断层和停顿。沈辰在这时进入了博物馆,搭起了中加之间考古合作研究的桥梁。

沈辰介绍说,安省皇家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文物,都是在40年代以前流失到西方博物馆的。他以馆内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为例说,该件作为祭祀或供奉的礼器是一对,另外一件在上海博物馆。

“通过过去的研究,以及学者们的一些猜测,后来进行了访问和调查。在大概三年前,我去访问上海博物馆的时候,在他们库房里拿出一件,和我们这件是一模一样。它的铭文、制作形式、纹饰,正好是和上海博物馆的是一对。”

作为安省皇家博物馆东方考古主任研究员,沈辰还负责主持多项展览。他专门带记者参观了他与同事合作主持的“中国通史展”,并展示了近期刚刚完成的一个汉墓展品。

“这是东汉时期的墓葬,是专门为新馆展览布置出来的一个新的陈列。这些石头是1911年以后发现,后来流失国外到博物馆,然后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这些剩下其他部分现在还保留在山西艺术博物馆。对方非常友好的给我们提供了拓片,我们利用这些拓片来复原这个墓葬。可以看出,过去文物流失在国内和国外,我们现在把他们复原在一起”。

身处海外从事中国文物研究,考古的根自然离不开中国。沈辰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会到中国去做田野考察。

“考古是非常辛苦的。条件好的地方,还能住上小城镇上的旅馆,条件不好的住在老乡家里,在农民家里住坑,和农民同吃同住,条件更糟糕的也许就只能露营在外。有时候,气候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他与中国合作的课题上,沈辰将自己在北美掌握的石器微痕分析法介绍到了中国。通过使用高倍显微镜,研究古人类在石器使用后留下的微小痕迹来透物见人,研究中国古人类的活动。

由于沈辰在这方面的研究突出,他甚至受邀参与停顿几十年后重新发掘北京周口店遗址的中国国家重大课题,并取得重要发现。

“80年代到90年代,学术界刚刚开放的时候,很多外国学者到中国去考察。到周口店观察之后,他们认为周口店不是北京人的家园,是当时动物猎狗的家园,是动物把北京人头盖骨,作为牠们的猎物咬带到洞里面。”

这个观点一直很困扰中国的学者,中国的老一辈学者觉得感情上接受不了。他说,“但是在学术上,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的确对我们这代人提出了挑战。”

如何认定这个北京人就是这个周口店洞的主人呢?沈辰说,“我们通过一系列方法,证明周口店洞穴的石头,是有意识的使用。这个研究成果我们在纪念北京人发现80周年的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反应相当强烈。”

作为海外知名考古研究专家,沈辰在2009年中国国庆60周年时,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观礼。

“中国给我这样的荣誉,我认为是对我们过去这些工作是一种肯定和鼓励。所以我觉得过去这么多年的辛苦,考古行业里的辛苦,得到很高的回报,感到非常高兴。”

新时代电视国语节目《新枫采》周六黄昏六点新时代电视,周日晚九时半城市电视播出,下周五上午九时五十五分重放。

《星星新枫采》是新时代电视台于星星生活报的一个合作开办的栏目,也是新时代国语节目《新枫采》的一个延伸。本栏目将选登部分该电视节目所采访的华裔移民创业故事,心路历程,由新时代采访记者编纂成文,以真实深度的视角呈现加国移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多彩多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