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多伦多的华人生意:可悲的“骨牌效应” /

多伦多的华人生意:可悲的“骨牌效应”

——多伦多华人小生意的分析和探讨之二

上篇文章笔者分析了华人圈里的“维修服务”这个行业,今天笔者将继续谈谈多伦多地区的驾驶学校和教车师傅这个行业的情况,并通过这个行业的情况进而探讨一下多伦多华人生意的“骨牌效应”。

在人们的感觉中,华人在多伦多办驾驶学校和教车师傅这个行业,理应是有利可图的。可不是么?对于加拿大的本地人而言,学习开车的市场早就稳定饱和了,一般都是少年男女到了可以驾车的年龄以后,才有了学习开车的需求。而华人群体呢?连续7、8年来,移民加拿大的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数都雄踞榜首,这批华人无论在中国是否有驾照,到了加拿大以后都得重新考试,更何况这批大陆新移民中有不少人,还从未摸过车。这样,人们可能会觉得,这几年在多伦多,开华人驾驶学校,大概挣钱挣疯了吧?

然而,实际情况又是如何?虽然抵达加拿大的中国移民人数这些年来月积累越多,但在加拿大办驾校的华人老板、以及教车的华人师傅们的日子,这些年来,却犹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就在于,这个在华人圈内市场很大的行业,也耐不住如此之强的血拚竞争。在我们加国无忧网站,做广告的驾驶学校大概有7、8家,教车师傅也有20多位。一位驾校的校长,也是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向笔者生动地描述了多伦多驾校血拚竞争的“骨牌效应”:

大概6、7年前,也就是中国移民刚刚大量涌入之际,在多伦多华人圈里办驾校的老板以及教车师傅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那个时候,一个全科的学费至少要收280元,驾校每招一个学员,就能有约100块钱的赚头,教车师傅每个钟也能收18、9元。但也正是因为有赚头,多伦多华人驾校的数目,这些年来便开始恶性膨胀。而每上来一家新的驾校,他们能打什么牌呢?只能是价格牌。例如,在每家驾校全科班的收费标准都是280元时,总有一家为招揽生意,只收270元。此时,其他驾校怎么办?一家家地都扛不住了,只好纷纷改成收270元。这就是“骨牌效应”,一圈下来,每一家都降了10元。接下来的下一个轮回,一定又会再冒出一家再打价格牌,再减了10元来招揽生意,于是“骨牌效应”再来一圈,结果每家又都再降10元……目前,多伦多的驾校招一名全科学员的费用已经跌为230元左右的水准,赚头也降为平均只有50来元了。这一“骨牌效应”也同样体现在教车师傅的散钟教学上:你收18元一个钟,我就只收17元,他又进一步降到16元。结果,这些年来,油价在不断上涨,学车的学费却不升反降,此乃多伦多华人驾驶学校行业的一大奇观。

如果以上“骨牌效应”的后果,只是导致驾校利润下降,而使作为消费者的学员却降低了负担,那倒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如电脑产品这些年来的不断降价,可能使电脑的经营者颇为艰难,他们稍不留神,一批货压在手里没卖掉可能就赔了,但这当中,毕竟消费者还是得到了降价的实惠。然而,以上华人驾校恶性竞争的“骨牌效应”,却并没有使学车的学员得到多少实惠,反倒可能让学员花费的银子和时间还更多——这正是“骨牌效应”最可悲的地方。

为何减价的效果,反倒可能让学员花费的银子和时间还更多呢?原因很简单:收费价格的降低往往导致了教学的质量也同步下降了:教车师傅每个钟的收费少了,那还不得“堤外损失堤内补”?首先,教车师傅为了保证收益,只好延长教学时间。每个钟若能收上20元,那么教车师傅一天干8小也就够了,但每个钟若降低到了15、6元,那么每天的工作时间就不得不延长到10小时、12小时甚至更多,只有靠延长工作时间才能保证收益不下降。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延长工作时间以后,师傅干得累了,说的话就得减少了,指导教学的效果当然也就差了,这是其一。“堤外损失堤内补”的方法之二,便是把练车时间给“链”起来:每个学员上车开始练习的时候,先是要把前一位学员送回家,才开始正常训练,练了没一会儿,又得再去接下一位学员了——这么一折腾,教车师傅的时间当然节约了,但教学效果却打了折扣。这一效果的折扣就是让学员花费的银子和时间反倒更多了,打个比方,若散钟收18元一小时,这个学员可能练上10次、每次两个钟,花360元学费就能考车通过了,而“骨牌效应”的血拚竞争虽然只收了16元一个钟,但这样一来,这个学员可能要练上12次、花384元才能达到同等的效果。这究竟划不划算呢?对师傅、对学员其实都不划算,这其实是一个双输的可悲局面。

人人都不划算了,在这竞争中没有赢家,这就是多伦多本地华人圈里“骨牌效应”的血拚竞争下,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上血拚竞争显然并不局限于驾校学车这一个行业。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多伦多理发哪里最便宜?华人开的理发店。去看牙医那个族裔的医生最便宜?华裔的。超市商品又是哪里卖得最便宜?还是华人开的超市。同样地,他们也都是在通过牺牲服务,而“赢得”廉价。华人超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购物环境最破最脏才能节约成本、批发进来的蔬果也通常是供货商的尚在手里的最后一批货——即最不新鲜的、即将变质的最后一批,才能廉价地买下。怪不得,从西人超市里买来的蔬果可以放一个星期不坏,华人超市里的蔬果买回家以后,通常就得立马就吃……

这一“骨牌效应”不禁使笔者想起了廖冰兄在1940年代画的一组连环漫画:两个同时行乞的乞丐,原本每人前面堆的东西差不多,达到了平衡。但偏有其中一位回家拿刀,把自己的一条腿砍掉了——结果砍腿者前面的堆物增加了,这是人们出于对缺腿者的同情。但这却使得另一位乞丐马上模仿,也回家拿刀砍掉了自己的一条腿,于是两人前面堆的东西又一样多了,达到了新的平衡。但这又迫使前一位砍腿者再砍去自己的另一条腿……最终的结果是:两位并排坐着的乞丐都同时失去了双腿,但最后一幅画与第一幅画的堆物还是一样多,因为这个行乞的市场只有这么大。回味一下这组连环漫画,它是在奚落乞丐的愚昧吗?不!这更是在控诉当时那个年代的黑暗…….

今天,让我们用同样的心态也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身处的多伦多华人圈,以上“骨牌效应”的血拚竞争,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原因仅仅是商家的恶性竞争,还是在于我们华人圈自己的德行所致?

笔者认为,还真怪不得这些华人商家。其实,有谁愿意这样压价竞争?哪有商家不想多挣钱的,或者说,如果能挣到钱,有谁愿意这样压价竞争!

笔者还认为,问题也不是出在多伦多本地华人的收入水准和消费能力太低。不错,本地华人,尤其是新移民,不少还在打累脖工,这当然是事实。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华人会攒钱。事实上,包括新移民在内,许多华人家庭都是属于拥有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资产却舍不得消费的那种人,这大概也是事实。

退一万步说,就整体而言,多伦多的印巴人大概不会比中国人更有钱吧?但笔者特意考察了印巴人的服务业,他们理发也好,看牙也好,办超市也好,收费的标准比中国人都要略高一些,同时店面的舒适清洁情况也要略好一些。这只能说明,印巴人虽然并不比中国人有钱,但却不像中国人这么抠门。

为此,笔者不得不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华人消费者的心态上。我们中国人在加拿大的如此吝啬的消费观,把价位看得太重了,才导致了华人商家的以上“骨牌效应”的血拚竞争。血拚竞争的后果,又直接导致了华人商业社区的低劣的服务,以及脏乱差的服务环境。

但愿,我们多伦多本地的华人不那么“精明”,不把价位看得这么重,而是更多地寻求服务品质,以至于服务于华人的商家可以不打“价格牌”了,而是要开打“服务牌”。这样,华人商业社区的环境和形象,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赵平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