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武卫:魔力化学世界的华裔科学家
1993年,英国,第七届国际水溶胶大会。主席台上,一名东方面孔的年轻人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那些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和科学家们,他没有显出一丝儿的慌乱,从容不迫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分析自己最新的科研课题。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戛然而止的时候,全场响起了赞许的掌声;他并获得了全场"Best Post Award"(优秀论文奖),这也是这个奖项颁发给的为数不多的亚洲人之一;这个年轻人就是崔武卫,那一年,他32岁。
崔武卫,1961年生人,来自中国陕西,加拿大农业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这一中心的首位华裔科学家。他带领科学家研发小组致力于"多聚糖"以及"水溶胶"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了表彰崔武卫的突出贡献,加拿大联邦政府于2006年向他授予联邦政府最高奖-技术转让领导奖(Federal Partner in Technology Transfer Leadership Award)。这是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在加拿大获得此项殊荣。
崔武卫博士(左)受聘为南昌大学赣江学者讲座教授
2010年的大年初一,崔武卫夫妇微笑着坐在我的对面。眼前这个淡定从容的男人,和我们脑海中的科技天才、科学家有点不太一样;非常平易温和,穿着一件赭红色的套头毛衣,金丝边眼镜,有点内敛,熟悉的文人气质,儒雅、朴实、亲切。
"你钻研进去会发现,科学有种惊人的吸引力。"说这话的时候,崔武卫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俨然一位儒雅的学者。
人生就是在不断攀越中前进
对于自己过往的人生,崔武卫自有体味:"人生就像攀登山脉,努力地翻过一个山坡,会发现眼前一亮,前面的景色多美啊。往上看又见叠叠的山峰,只有不断地攀登,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1979年,崔武卫走进北大校园,成为当时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1983年,他考取了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选择学习当时比较新兴的一门专业-天然产物化学。因为这个专业在当时的社会比较冷门,崔武卫时常面临周围的亲友的疑问,你到底是在研究什么呢?每每这时,他就会乐呵呵地说,"我研究怎么吃饭。"事实上,天然产物化学领域是相当深邃也是充满无限挑战的;在当时的中国,这个领域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崔武卫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我所学的东西有很多学不透、很多无法解释的知识。"在攀越这道山脉的过程中,崔武卫觉得有必要再上一道山峰,探求更广阔的风景。
1988年,崔武卫成功地申请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食品营养系专业攻读博士。和现在宽松的出国留学制度不同,80年代的留学生需要更大的魄力和勇气。崔武卫辞去在旁人眼中非常不错的大学职员的工作,怀揣全部家当1700美金,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座冰雪之城。因为是自费留学,所有的花费都要精打细算,崔武卫白天上课,晚上到Faculty Club(教师餐厅)打工。这些生活的辛劳对于崔武卫来说并不算什么,他说"既然出来了,就要全力以赴,不去想回头路。"
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崔武卫面临的第一个山峰就是语言。他的一位导师是希腊人,英语里夹杂着浓厚的希腊口音,让本来英语就不是很好的崔武卫每次上课都如听天书;最让他受打击的是第一次跟随导师M.Eskin去实验室的时候,导师侃侃而谈,他却一脸茫然。Eskin把崔武卫叫到一旁,语重心长地说,这样不行,你完全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你首先要解决的障碍是把语言关过了,我们才可以继续交流下去。
导师给了崔武卫一个月的时间学语言,在这一个月里,崔武卫全神贯注,把全副身心都放到提高英语口语听力水平上面。据崔武卫的太太姚博士补充,他们当时花了人生的第一笔巨资80加币,买了一台声控录音机,录下每天老师的讲课内容;回家后翻来覆去地听,一直听到完全烂熟为止。
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最宝贵的就是一个个科研成果,而这些每个研发成果背后,又都凝聚着无数个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工作。加拿大的教育体制非常完善,也给了每个博士生充分研发的条件。崔武卫非常珍惜这些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和学习机会,为了做好试验,他经常半夜两三点钟爬起来去给实验室的"柱子"换水,回来睡上几个小时,早上再去上课。在这个期间,他和太太迎接了两个女儿的降生,因为要分担同是博士生的太太的辛苦,他不仅要半夜帮孩子换尿布喂奶、还要赶去关注实验室的另一个"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但是崔武卫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崔武卫说,我的一生都在经历着奋斗的艰辛和欢乐。这正如他喜欢爬山的性格:"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
你要主动打破玻璃天花板
离开中国本土的华人,本来气质各异,可是海外华人这个群体在国际社会和居住国,却形成了"乖孩子"的刻板形象。这形象无论是受外界影响或者是由于本身的心理而形成,都对华人发展有影响,而且它也成为一种心理限制,让华人在无形中要取悦、适应居住国,不能自由地、有创意地发展;很多人都抱怨,为什么我们的头顶上总有一块玻璃的天花板,你能看得见成功的蓝天,却无法达到。
崔武卫在进入曼尼托巴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停止去努力突破。
崔武卫说,学习是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有相应的收获。但是,不能就此就埋头于书本间,不去抬眼望一望这个世界,要尽可能地开拓眼界,注重多方面的交流;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你的学识才会越来越丰满、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他在读博士的过程中,共发表了8篇文章,并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黄介籽胶的结构与性能关系"。与此同时,他也非常积极地寻找这个领域最顶尖的研讨会与国际会议,让自己的声音发出在国际领域中。在读博期间,崔武卫受邀参加了两次顶级的行业峰会;一次是在美国的AACC(America Association Cereal Chemists),这个会议大致有2千人参加,都是这个领域全球顶尖精英;一次是在英国的"国际水溶胶"峰会,在这个会议上,崔武卫获得颁发了优秀论文奖。而因为在会议上杰出的表现与生动的演讲,他也因此结识了不少行业精英,这对他以后的职业道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
博士毕业答辩的过程中,崔武卫在论文上的优秀表现引起了众多导师的关注;而他屡次参与各种国际会议以及荣获的奖项也博得教授们的重视。在这种良好的基础下,崔武卫主动联系了一位参与他毕业答辩评分的教授,那位教授于是将他引荐到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农业部,崔武卫在这里做了一年多的博士后。也正是因为做博士后的非常突出的表现,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博得了业界的关注,大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有着坚定眼神和天才头脑的东方人。
90年代中期是北美经济从低迷开始走向复苏的时候,加拿大联邦政府做出了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决定在安大略省的Guelph建立新的联邦政府食品研究中心。Guelph是加拿大食品工业重地,这一地区集中了全加拿大50%的食品工业,同时Guelph大学的食品科学系是北美最好的视频研究院系之一。新的研究中心将承担起使加国食品科研与工业应用相结合的使命。
1997年,加拿大农业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正式聘用崔武卫,他并成为该中心的20位创始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这一中心的首位华裔科学家,担任结构与功能组负责人,负责组建复杂碳水化合物实验室。
崔武卫对这些我们看来枯燥的科研世界有着浓厚的感情,"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奥妙无穷,简直是开发不尽的宝藏啊。"为了挖掘这些"金子",崔武卫几乎牺牲了一切与悠闲、度假等字眼相关的时间,除了最简洁的生活程序,剩下的便是工作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崔武卫的实验室现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现在每年实验室都接待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访问学者、学生和进修生。身为科学家,崔武卫甘为人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年轻人。在指导学生论文时,他经常会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构想。他要求学生"基础一定要扎实"。"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也是他一直秉持的人生观,他的硕士、博士学生和博士后已遍布许多国家。
努力争取,成功自然会微笑而来
"对比国内的硕士教育和国外的博士教育,你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去后,崔武卫推推眼镜,想了一下,很认真地回答我:"最大的不同是无边界的教育平台。"而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和锻炼的机会。
在读博的期间,为了研究一个课题,崔武卫被曼尼托巴大学送到安省多伦多的约克大学专门学习了两个星期。不仅如此,在平时的学习期间,几个不同的科系也会相互合作,崔武卫的博士论文就是跨系完成的,融合了食品营养系和食品科学系;有别于国内的教育体制,加拿大的教育体制更加开放;而在这种开放的平台下,更加需要学生要主动争取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主动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课题与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开放平台。
同时,主动去参与各种国际会议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的一个途径。很多人抱怨自己为什么埋头苦读那么久,一点收效都看不见,毕业的时候无人知晓,找工作如石沉大海。对此崔武卫深有体会,和他一同读书的同学,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去联系这些顶尖的国际会议,主动送去自己的论文摘要,积极参与并勇于在国际讲坛上做演讲、发出声音的。
崔武卫说:"搞研究不和别人交流就像井底之蛙,只看见自己头上那一小块天。一交流才醒悟原来自己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
一直到现在,崔武卫还是非常积极参与国际顶尖的交流大会。其中,每年一度的国际水溶胶会议是他必去的,在那里他结识了这一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此同时,崔武卫觉得自己有责任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起到推动作用。
2000年,他向国际水溶胶会议提出申请在加拿大主办2002年的国际大会。他希望能够通过会议更好地把加拿大的研究工作介绍给其他国家,同时也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展示给加拿大。在崔武卫带领的团队的精心筹备下,2002年国际水溶胶会议在GUELPH顺利举办。此次会议打破了传统的主题范围,首次把水溶胶结构、构象,分子形态作为主题之一推动了光散射、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在研究水溶胶结构与性能方面的应用。从27个国家来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共出了3本特刊,收集了百余篇论文,为国际水溶胶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会议结束后,作为主席的崔武卫提议用余下来的经费成立一个基金会,资助这一领域的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他说,研究生是这一领域的未来力量,只有支持他们积极参与,才能使这一领域向前发展。自从2003年以来,基金会每年都资助两名加拿大研究生去参加国际水溶胶会议。
除了基础研究之外,崔武卫还致力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加拿大过去是世界上最大的亚麻籽生产和出口国,但受石油产品的冲击,亚麻油在传统油漆工业应用中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 90 年代初,加拿大亚麻籽的生产量和出口开始急剧下降。应如何开发利用亚麻籽成了当时加拿大农业部的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崔武卫加入了著名科学家 Joe Mazza 的研究小组,接手了研究亚麻籽的项目。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亚麻籽是个难得的含有大量的 omega-3 脂肪酸,可溶性纤维素以及抗癌和抗氧化等多种营养成分的农业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经过反复试验,他发明了亚麻籽的脱壳技术,即利用机械的方法,把略比芝麻大的亚麻籽分成亚麻籽壳和仁。该技术同时获得多项加拿大,美国及国际专利,为亚麻籽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此,加拿大媒体报道称,这是亚麻籽在食品应用中的突破。
努力争取,成功自然会微笑而来。为了使亚麻籽研究成果进入应用领域,他开始在北美寻找工业界合作伙伴。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将亚麻籽脱壳技术转让到了加拿大工业界。从此,崔武卫开始奔波于实验室和工厂之间,帮助购买专利的公司选购机器设备,摸索建立大规模生产的条件,培训技术人员,以及提供技术咨询。2003 年 7 月世界第一个亚麻籽脱壳加工厂在安大略省建成了。一年以后,各种类型的亚麻籽脱壳产品作为功能食品原料开始销售到北美及亚洲市场。亚麻籽产品逐渐变成该公司的支柱型产品。
2007 年,加拿大农业部推出了支持农业产品创新的构想 (称为 ABIP) ,计划拨款 1.5 亿加元,鼓励各界研究人员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提出设想,完成在农业生物产品和生物加工方面富有创造性地研究项目。
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它要求参与者不仅在科研上要有眼光和洞察力,还要有领导才能,有凝聚力,能够协调各方面的研究力量。
崔武卫认为这是一次发挥自己更大潜能的不可多得的机遇。他组织了一个 25 人的食用纤维和水溶胶研究团队,包括农业部科学家,大学教授,以及工业界人士,提出了一个从研究纤维素加工,系统表征,到人体作用的临床试验,最后到产品商业转化的科研框架的系统构想,目标是加强加拿大的食品加工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 80 多个来自各方面的项目申请中,崔武卫带领他的团队脱颖而出,与其他 14 个团队获得了立项批准。
温柔后备,一路并肩前行
为数不少的海外游子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与学业、工作,也来自与爱人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一个坚实的感情支撑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未来。在崔武卫身上,我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舒婷的《致橡树》里面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与崔武卫和他的太太姚力千博士交谈后,涌入我脑海的就是这首舒婷的诗。一句句,都好像在诉说着他们之间的感情。崔武卫的这些成就背后,离不开妻子的坚定支持。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被崔武卫的妻子姚博士的执着与挚爱深深感动,也被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所打动。在崔武卫面临选择的人生每个阶段,也都有妻子的坚定支持。姚博士说,在我们的理念中,"人一辈子,不能只看短期的个人得失,要将眼光放长;要思考如何做一些事情对世界、对国家有贡献,心里才会舒坦,才不辜负此生。"两人在对待人生态度上面的惊人默契,也为崔武卫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夫妻两人相辅相成的深厚感情,也是我们身在海外的游子最需要的心灵依托。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最看重的是精神、事业;如何拼搏、怎样努力、如何突破,也是我们每个海外游子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的一生都要学习、改变自己。
这,就是崔武卫,一个科学家用他的人生故事为我们上的宝贵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