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新华社副总披露:杨利伟满脸鲜血出舱 /

新华社副总披露:杨利伟满脸鲜血出舱

在反思新疆事件出现的原因时,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夏林这样说道:中国的社会结构现在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不能维持稳定生活的人占了社会的多数。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纺锥形的社会,中产阶级占多数。现在我们的社会是金字塔形的,底层人数是最多的。如果中产阶级、生活稳定的人们占多数的话,他们一定最不希望自己现在稳定的生活被破坏,因此也会积极主动的维护稳定的局面。

夏林说:“7.5”事件被评论为“新疆这块和田玉上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大量发布真实照片,只会进一步激化民族矛盾,导致全国汉族对维族的围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新华社只能选择把事实报道出去的最小限度对外发表,并刻意淡化7月7日发生的第二波冲突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所谓“7.5之后,没有7.7”。实际上,当时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的防暴警察都被抽调派往新疆维持秩序。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就“7.5”事件出现虐杀情况,乌鲁木齐杨先生表示,他没有听过有裸尸及小孩头颅挂街上,但他们附近有汉族人被杀后腹部剖开,内脏流出,他认为“7.5”当天有人被虐杀。他说:用棍打、用石头砸、用刀砍,反正都打头部,打的全是头部,有些被打死后,肚子被砍开。有妇女(维族)也有上街,妇女打汉族,车都被烧了,人都被打死了,就在我们单位大院门口里。

乌巿张先生向记者表示,7月7日汉族人愤怒当局没处理“7.5”事件,发起上街游行,并袭击维族人,不少维族人受伤,但当局封锁消息,电视及报章都没有公布汉族人打维族人的消息,但大部分当地人都知道。

夏林还披露一件鲜为人知的内情:

当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他被一大群紧张的工作人员赶紧抬出舱门。但是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怎么会这样呢?杨利伟曾经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飞船升空和着陆时经历的险情。着陆时飞船必须采用升力控制技术才能避免无控制的加速坠落,就算如此航天员们也要承受数倍于地球重力的过载。杨利伟说,他当时经历的有4个G,韩国航天员经历过10个G的过载因而受伤。实际上他本人也因为重力过载而受伤了。

在飞船升空时,因为设计上出现的问题,杨利伟遭遇了严重的次声波,他自己称为“共振”。次声波能引发人体器官的严重扭曲和损坏,是致命的,还被当做新型武器在发达国家研发。次声波持续了26秒,杨利伟形容“真的要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回到地球后,杨利伟向上级报告了以上设计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下一代“神六”中得到了解决。费俊龙和聂海胜能“享受”正中靶心,垂直落地,有如预设好情节一样完美的返航,也多亏了杨利伟的功劳。杨利伟“航天英雄”称号的确当之无愧。

另外,新华社在当年报道“神五”时采用的联机系统除了海事卫星,还有“铱星”终端。尽管铱星在商业上是失败的,2000年就破产了,但得益于美国军方等的支持,铱星系统本身依然为重要用途提供服务。

杨利伟本人近月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夏林在回答听众提问时承认,新华社等中国媒体对外提供的报道和面向国内的报道之间确实存在一部分差异内容。有些内容,比如恐怖袭击等的报道,国内都必须等到事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了才给予报道,并且一部分影响到当时事态处理的内容不能发表。

他说,但是对于国外而言,由于需要向国际上披露真相,以及对外宣传的考虑,需要更加公开和透明的新闻报道。比如去年北京曾经发生的持刀伤人事件,国内也做了淡化处理。

他还说,什么新闻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需要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比如记者们会收到某些限制报道的事件列表。但除了不能碰的新闻之外,新华社的记者们有非常多的新闻点可以选择。有时他不满意的不是不能报的新闻太多了,而是能报的新闻太多了,记者都不去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