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哈帕新政:能解决多伦多的枪案之痛吗 /

哈帕新政:能解决多伦多的枪案之痛吗

2005年,多伦多的枪案迅猛上升,迫于形势,在去年下半年,前总理马田视察多伦多Finch和Jane这个枪案频发的地区,发出了令人为之一振的“禁枪令”的誓言。然而,没有相关法律做后盾,总理的话也不见得有多少成效。

之后,多伦多的治安形势也并没有任何改善。相反,在Boxing Day这一天,在加拿大全国最大城市的最生生不息的市中心-Yonge和Dundas附近,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枪案,一阵枪声之后,7个人倒地,结果造成1名中学生死亡,6人受伤的案件,受害者包括一名休假中的警察、2名华人,其中1人是香港女留学生。这次枪击案件的震动之大,成为希望赢得竞选的自由党的致命一击,虽然不是导致自由党下台的主因,但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枪案猛于虎,以至于在大选之中,各党领袖纷纷承诺要确保国人安全,解决涉枪案件问题,铿锵之声犹在耳畔。如今,大选已经成为历史,第22任总理哈帕也已经宣誓就职。然而,遍寻哈帕的几次新闻发布会,笔者看不到哈帕关于治理枪支泛滥的承诺抑或表态。堆砌在媒体面前的只有7月份将要开始的每个小孩1200元的Childcare费用的议题,还有就是同性恋者满腔怒火地看待政府将要对同性恋者权益议题进行重新表决。

究竟何时讨论、实施前总理马田提出来的禁枪令,或者新上任的哈帕不愿意做马田的“跟屁虫”,或将提出自己的建言,但是,至少到目前为之,我们没有看到、没有听说。

多伦多枪案有多糟?

涉枪案件已经成为多市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并列为多市居民最为担心的各项问题的前面。今年1月17日,CityTV的报道说,而在以前,这个问题传统上只是所有问题中占6%左右的比重,但是这个问题已经上升到13%,成为安省第三个最重要的问题。Leger Marketing统计数字显示,而在多市,涉枪犯罪问题已经上升到第二大问题,紧接在教育问题之后。

去年情况有多糟,有以下统计图表作证。从图表可以看出,去年的凶杀案件增加了近一倍,枪杀案件更是迅猛上升,达到了52件之多,从统计数据看去,2005年发生的谋杀事件共有78起,其中有52起是枪击案,这一数字是2004年的两倍。多伦多历史上发生最多谋杀案的年份是1991年,共88起,由此可见,多伦多有正步入全加最不安全城市的势头。

然而,令人心酸地是,一些媒体,包括英文媒体、中文媒体总是习惯于把加拿大的一切拿去跟美国比较,在治安方面也一样,总喜欢拿这个南方的邻居来做对比,说是比起美国来,咱们加拿大的治安还是好的了,枪杀案件还是少的了。真实可笑之至!难道多伦多的枪杀案件和纽约一样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难道要等到多伦多的枪杀案件和纽约一样多时,才是到了要想办法治理的时候吗?

有这种论调者不妨看看今年的枪击案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去年12月31日深夜,就在市政厅前面的菲利普广场进行新年狂欢的时候,笔者关注到各个媒体都在祈祷和希望来年能有个平静的生活,然而,仅仅在进入新年的5个小时后,人们又一次听到了令人胆战心惊的枪声。从那声枪响之后,今年的枪声已经逐渐响到了去年的“保留地”以外更多的地方了:普通马路边、学院、大学、普通家庭聚会场所、甚至无耻到当着2岁幼女的面作案,等等不一而足。日子一天天过去,枪声不仅没有渐渐示弱,反而在更大的范围之内、更加频繁的响了起来。

2月6日,在约克大学附近,一名19岁的女孩在接他男友的时候,被枪击中身亡,而她的男友重伤。日子在翻过去一点点,1月21日晚上,在百年学院东区校园(Centennial College, Progress Campus)体育馆的走道边上,黑枪对准了一名看完篮球赛的19岁少年。而仅仅在这一天前(20日)约7时20分,在DonMillsRd和401号公路附近一幢公寓外,一名26岁男子就在一名刚刚2岁的幼女面前中枪倒地,他遭人连轰了四枪。难怪善良的人们要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真的不知道现在还有哪块地是安全的了。

最新办法禁枪能有效吗?

今年年初(1月16日),美国纽约的民间灭罪组织“护卫天使”(Guardian Angels)来到多伦多街边巡逻,他们是应一名退役警官的要求而来多伦多的,他们并且希望在4个月内建起多伦多分部,但是却遇到了市长苗大为和警察总长的不欢迎姿态。既然多伦多官僚不喜欢这个以消灭犯罪、寻找和举报罪犯为己任的组织,那么,多伦多的官僚们又为市民做了哪些努力呢?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真不知这个涉枪案件的讨论和争议是否还会持续到苗市长和Pitfield展开市长竞争的那一刻。

市里拿不出办法,那看看省府的情况吧。1月5日,安省省长麦坚迪宣布,安省政府当即给多伦多枪械及团伙犯罪特遣部队拨款500万元,新增3个经特殊训练的警察行动组。另外还将有2600万元用于建立一个新的行动中心,使多伦多的特遣部队和省的对应部门有一个统一的总部。之后,多伦多又设立了一个位于士嘉堡的43警察分区。但是,枪杀案件依然没有下降趋势。

2月6日,安省检察长布赖恩(Attorney General Michael Bryant)发话称,即使渥太华在禁枪令面前犹豫不决,他也将考虑禁止手枪的办法。针对这一表态, 2月6日以来,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网站开始征询市民对此的意见和建议。从留言中可以看出,市民对枪案的态度很明确、很坚决,充分反映饱受枪案困扰的宽容社区已经有不能承受之重了。

Markham 的居民Russ Bargeman 说,“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没有人想拥有一把手枪。唯一能拥有手枪的是警察。对那些拥有手枪的人要处以严厉的惩罚——判处10年的监禁,而如果用手枪杀人,则应当判处终身监禁,而且不得假释。”

Oakville的居民Lucas Tulip表示,“枪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是那些罪犯在使用他们。更严厉的判罚将有助于降低枪支犯罪。”

Brampton 的居民Kook Glaze甚至愤怒地称,“是什么让渥太华花了这么长时间(仍无结果)? 涉枪案件仍在上升,现在是做些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了。”

Toronto市民 Diego Fernandez-Stoll则表示,“我有一点困惑的就是为社么渥太华不愿意让我们 的生命更加安全一些。使用手枪只有两种方式是合法的,一是军队使用,二是警察使用。狩猎者用不着用手枪来射杀鹿或其他野物。让他们如此普遍呢?这些武器明显地对公众造成危险,应该将它们置于普通公众之外。”

Ottawa市民Derrick Webber说,“我被最近知道的一件事情困惑着,Ottawa的有个人是一个‘枪支收藏者’,他已经收藏了40枝枪支,既然只是收藏枪支,为什么在他的家里还有为这40枝枪支准备的弹药呢? 难道他还是’狂热的弹药收藏者’?或者是你觉得只有拥有它们才会觉得‘安全’?枪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伤害或者射杀。它们应该被禁止。”

也就在同时,2月6日,安省省长麦坚迪发话了,省长明确表示,“即使其他省份不跟进,安省也有权利来禁止手枪。”省长还说,“理想世界是我们有一个全国性的枪支管理理念,那就是到处都禁止手枪。但是现在没有,那就让我们先在安省做起来吧。” 但是安省现在只能敦促全省的司法系统对涉枪案件采取更加严厉的审判,安省并没有权利强设一个禁令,这还需要征得新当选的哈帕政府的同意。

省长说:“给我们一种能确保我们想做任何事情的机会和途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街道更加安全。”安省自己建议司法系统严惩涉枪案件的办法究竟对减少枪案有多少帮助,而安省向渥太华喊话到底能否以及何时得到渥太华的支持,目前还都不得而知。
在 “红色” 一片的多伦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片“蓝天”的渥太华,是将会更难、还是会出现一些妥协的局面,尤其让人关注。

华社对枪案“呛声”责无旁贷

或许,去年的枪声一开始和华人没有多大关系,华社对此并没有发出强烈的声音,也没有组织出面进行有关枪案的讨论或者纪念及游行活动等。但是,发生在年末(2005年12月6日)的渥太华两名中国留学生遭枪击死亡案件,枪声响到自家门口了,华社才在渥太华有一次让人感叹的追思纪念活动。但是之后呢,即使是在Boxing Day当天的枪击案件中2名华裔受伤后,也并没有任何华社出面进行更加深刻的主题活动,或者联手其他族裔、其他如英文、法文媒体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权利争取活动,完全是一副“来则来了,去则去了”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实在让人要发出“这么多华人真的在这里是白呆了”的感慨。

我们知道,在Boxing Day事件之后,“多伦多青年内阁”、黑人社区等组织了纪念和游行,如多伦多“黑人青年反暴力联合会”等团体在市政厅召开记者会,呼吁广大青年行动起来,共同遏制黑帮和枪支犯罪 。可是同样是属于大社区、大族裔群体的华社呢?华社的行动我们自己都没有看到。

难道枪击案件跟我们无关吗?难道要等到“打到自家门口了”才想起来要回应吗?看看今年的枪击案件有多少发生在华人聚居的士嘉堡吧。上周五(2月3日),一名华人的豪宅前遭遇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轻机枪的枪击事件,警方在犯罪现场发现20多个弹孔和一枝被弃的半自动轻机关枪。日历再翻过去,1月21日晚上发生的19岁青年遭枪击事件发生在百年学院附近,那也是士嘉堡的地盘。而元月5日下午1时左右,在Birch mount 和Finch 交界的Timber bank路上又一起枪杀案发生,这里正是华人聚居地——士嘉堡。针对不安全的因素步步紧逼,华社还有理由要游离于“呛声”队伍之外吗?

现在,新政府开始办公了,于是,在大选时充满期待的华社开始希望能在7月份启动人头税赔偿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问问加拿大的华社:难道只有一个人头税问题与己有关吗?作为一个人口占全国第三大的族裔群体,华社应该而且必须有更大的关注半径和议题范围。(本报记者 杰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