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问题讨论:华咨处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

问题讨论:华咨处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讨论话题 华咨处服务社区的新思维
邀请嘉宾 华咨处会长谭北鸿 董事汤友志博士 行政总监梅伟思
特稿记者 木然
访谈时间 2006年2月14日

2006年开始,两件不幸的消息,令华人社区陷入了不安与悲伤中。其一是传来拥有博士学位的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钟道昌先生,在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不幸被汽车撞倒失去生命;还有就是中国移民梁少芳一家发生伦常惨剧,梁及她三岁的女儿和只有5个月大的儿子遭遇不幸身故。两宗案件虽然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个案,但却凸显了许多新移民家庭所面对的问题,即新移民踏足他乡后,应以怎样的心态,建立健康而稳固的生活。

在安省,相信很多新移民都知道“华人咨询社区服务处”(Centre for information & Community Services)这个机构。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或许曾通过这个机构了解求职就业、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资讯,又或者通过该机构举办的ESL班,以及各类型的讲座,迈开了加国创业的第一步。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华人咨询社区服务处”(简称华咨处)是否只会教教英语,办些讲座,又或者是协助新移民修改简历呢?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这所具有38年历史的华人服务团体,将以怎样的新思维面对日益复杂的移民问题,提供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素服务?

华咨处的建制

记者: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请三位嘉宾向我们的读者简略地介绍一下华咨处的历史。

三位嘉宾(以下统称为“嘉宾”):38年前,也就是1968年,有一帮大学生看见一些中国新移民不识字,就成立了一间翻译社,主要是协助他们写家书、翻译以及介绍工作,这就是华咨处的来由。当时的第一任会长是左光煊,来自台湾。华咨处成立后,先后为台湾、香港、中国大陆、越南等地的新移民提供许多帮助,到了80年代初,该机构已经发展成为具规模的慈善机构。

记者:华咨处目前的组织机构是怎样的?

嘉宾:华咨处是一个非牟利机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局,董事局负责监管全面,现设有15位董事,每位董事有不同的岗位,负责监管会务、行政、财政以及工作指引的制定和审核。而董事局属下设有若干职能委员会,如行政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服务委员会,还有筹款委员会。

记者:这些董事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嘉宾:作为一个非牟利的机构,我们当然有相应的宪章。根据华咨处宪章规定,15位董事经会员大会推选,从会员中产生,任期3年,董事最高任期为两届(六年)。假如某董事因故不能出任,出现空缺,则可由董事会大多数董事表决通过委任一名新董事填补这个空缺。

记者:董事局成员领取薪酬吗?

嘉宾:所有的董事局成员都是义工,不能收取任何报酬。假若某位董事在服务过程中,有可能与本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宪章规定该董事必须事先声明,由董事会判定该名董事是否该回避。

记者:董事局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嘉宾:董事局董事承担所有的法律责任,假若在服务中出现了事故,董事局全体董事将全部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当然,华咨处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有很完善的工作指引,也有相应的法律支援,以及保险防备。

记者:华咨处现有多少会员?

嘉宾:华咨处现在有约2400名会员,任何认同华咨处服务章程的人,且接受每年缴纳10元会费的人,都可以成为华咨处的会员。

记者:会员与非会员有什么不同?

嘉宾:确实,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性不大,原因是华咨处的服务,不分会员与非会员。会员所得到的优惠,主要是在一些收费活动上,可以获得稍微的优惠。

记者:多吸纳会员,不是可以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听到更多的声誉吗?

嘉宾:可以这样理解。不过,如果我们的所有服务都面对社区,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是全面的。

华咨处服务社区的观念是否落后了?

记者:在一般人眼里,华咨处所提供的服务,来来去去都是那三扳斧,ESL——求职技能——福利制度介绍,但今天的新移民,期待获得帮助的需求更大更具体。譬如梁少芳一家三口遇害事件,体现了移民的心理质素培养,还有精神健康问题,这些都是社区服务的新课题,你们有些什么新对策?

嘉宾:我们一直有向政府反映和要求增加服务设项。其实我们的服务一直是跟着社区的服务去改变。八十年代初,移民抵达加拿大,首要问题不是就业问题,而是语言能力问题,所以,华咨处着重在ESL上的培训;到了九十年代初,我们开设了高程度的英语培训,目的是满足新移民希望能完成高科技专业技术的学习;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找到份稳定的职业成为新移民立足的根本,我们就增加了职业培训服务。

而近年来,我们发现新移民中,年青的一代要进入学校学习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遇到了阻力,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因为文化、语言而影响学习,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因为家庭经济景况,无法送孩子进私校培训,我们对此开设了学前儿童辅导。

记者:政府在这方面的资助足够吗?

嘉宾:当然是不够的。开始省政府有拨款,大概是每年8万元,后来逐渐加到每年20万元,主要用于0至6岁的儿童服务,包括帮助他们还有家长,进行必备的语言、社交学习,强化他们与同学间,与老师间的沟通能力。

记者:除了沟通问题,还有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青少年教育问题……像最近在太古商场东面的“帅”电脑游戏网吧两帮青少年发生冲突继而动武,3名华裔少年被人用刀狂斩,导致两人重伤,约克区警队将9名华裔及越裔疑犯拘捕,其中8名为少年,凶手及受害人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

嘉宾:对,这些问题很严重。我们在三、四年前就看到这个需要,我们告诉政府,你将钱全部放在新移民身上,但忽略了青少年。很多家长以为将孩子推给学校就一切都搞妥,但学校的经费是有限的,孩子们能获得的服务不够,他们的文化准备有限,英文水平不高,沟通上有困难。但政府不重视这方面问题。后来我们开展“加国小龙”计划,就是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提高生活技巧,解决与朋友间相处困难以及在遭遇欺凌时自身寻求保护的能力。事实证明,这些服务是必需的,政府也看到了这个必要。所以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服务观念落后,是我们获得政府的资助有限,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发展。

记者:“加国小龙”计划你们获得多少资助?

嘉宾:很少。约克区获得4万元,大多市只有2万元,市政府给1万元,加起来是6万多元,请多个人都很紧拙。最近司法厅给了4万元,将会在约克区开展教育工作。

记者:游戏网吧事件向我们发出了警戒信号,即放学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流连在一些事发高危场所,假如我们的社区能提供一些健康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加上适当的辅导,情况可能会好些。

嘉宾:是。士嘉堡北面没有一所青少年中心,华人青少年活动中心就更不要奢想了。现在的状况是,华人青少年课后辅导和活动处于“三无”状态:无场所,无资金,无服务。

记者:要开展这项工作,估计需要多少资金呢?

嘉宾:现在我们投入为华人社区成人服务是23个人左右,假若政府能给多两、三个人力的支援,再拨一个二手的活动场所,相信情形会好很多。

记者:华咨处去年获得多少资金?

嘉宾:去年是460万元。假若按照我们服务了49万人次算,每人次的服务大概在9元左右。

记者:今年估计能获得多少资金?

嘉宾:预算是490万元。

记者:都是政府拨款吗?

嘉宾:大概400万来自政府,余下90万由活动收费、捐款以及赞助负责。

华人社区服务力量可否整合?

记者:既然经费这么有限,华人社区可不可以将所有力量整合起来呢?

嘉宾: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设想。当然我们也希望看到这种整合,但事实上,我们社区的服务是不足够的,重复浪费资源的问题不是那么严重。我们不拒绝与任何社团的合作,我们也乐于将我们的经验与资源与大家共享,毕竟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个人的,本位的取向,都是服务社群。

当有新移民遇到困难时,他们当然可以找相关的团体去求助,如这次钟道昌事件,他们通过同乡会寻求帮助。回到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上,那些需要寻求帮助的人,假如找到华咨处,会不会因为我们不具备一些服务项目,就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呢?答案当然不是。因为就算我们没有开设这些服务,但我们可以借助我们的经验,还有我们的资源,我们的关系,将你推介给另一个具这方面援助的机构,为你提供帮助。

记者:我知道有很多这样的机构,像活贤社,还有多华会,多伦多社区文化中心等,假如整合有困难,可不可以建立起一张紧扣的网,发挥互动作用?

嘉宾:我们一直有这方面的合作。像与专业人士协会,与创业协进会的合作等。总的来说,社区的合作还是密切的,信息的交流也是畅通的。我们其实不只与华裔社群有合作,与其他族裔的社群都有合作。华咨处现在能提供13种语言的服务,就是得益于这种合作。

我们不反对整合,因为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要有耐性。整个社区的统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谈恋爱还要有对象,讲缘分,等机缘呢。

记者:服务社区的人,不应该有利益的争夺。

嘉宾:对。所以我们乐于见到整合的出现,这是我们长远的企盼。但路要一步一步地去行。现在我们都很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像协助一些新的服务机构站稳步伐,我们就曾协助普通话联合会向政府申请资助老人活动等。因为我们面对着同一个社区,我们做着同一项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坚守这样一个信念:投身服务者,应该尊重服务的本质。

华咨处拒绝国语文化背景?

记者:在我接触到的一些移民中,有不少人认为华咨处是香港人办的,董事大多是讲粤语的,所以,在服务方面自然倾向于港人,这是事实吗?

嘉宾: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华咨处并不能说是香港人办的,应该说当初是由一帮学生办起来的,刚才我们也介绍过,第一任会长就是台湾来的。目前在我们15位董事里,就有多位来自中国大陆,像金龙焕、汤友志、还有黄阳海。就算其他董事不是来自中国大陆,但他们对大陆文化并不陌生,都能用流利的国语,与大陆新移民进行沟通。

记者:在你们的雇员中有多少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呢?

嘉宾:目前我们有100名雇员,其中有30多位是非华裔,有15、6位是来自中国大陆。

记者:这个比例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吗?尤其是近年来,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占移民总数的比例愈来愈大?

嘉宾: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华咨处不熟悉中国大陆文化,因为在我们内部亦经常举办相应的培训课程,由熟悉大陆文化背景的同事,向其他同事介绍中国文化,进行国语训练。好像我们最近就举办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训练,包括介绍中国的地理、人口分布、地区风俗习惯、语言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们所有同事,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多一分理解。

其实,华咨处是否熟悉中国文化,能不能满足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服务的需要,这从我们以往的工作效果就可以看出,而不只是看我们的人员里有多少人来自中国大陆。去年我们共服务49万人次,服务人头大概7万人,参加服务的义工为3万小时服务,大概等于12、13个全职人员的时间。正如你刚才所说的,这几年,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占新移民总数的比例愈来愈大,显而易见的,相信我们服务对象里,中国新移民获得服务的比例也相当大。

记者:感谢你们接受我的采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看到社区服务能上一个新台阶。

嘉宾:我们在此也发出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出来,与我们一道服务社群,我们的力量愈强大,政府就愈重视,社区服务才会有更新的发展。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06-02-19 08:15
    您已点过赞
    [评论]移民问题讨论:华咨处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有没有一个更详细的统计结果?例如:有多少人通过这个机构找到工作?等等....
  • @ 2006-02-19 09:30
    您已点过赞
    感觉华咨处那帮人缺乏进取心,作用有限。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