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胡锦涛柔软征服传媒 却始终封闭内心 /

胡锦涛柔软征服传媒 却始终封闭内心

《亚洲周刊》推举胡锦涛“成了继总理朱鎔基之后,另一位赢得传媒欢心的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人自然不在此列。《亚洲周刊》说:胡锦涛平易近人,温文尔雅,体谅记者工作,有大将之风。在“近距离採访的‘围堵’与‘反围堵’游戏之中,胡锦涛和他的幕僚,与传媒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以柔软的身段,征服了一直以来被北京当局视为‘头痛’的香港记者”。

在他下榻的吉隆坡金马皇宫饭店里,每当他经过守候在红地毯边上的传媒记者,都会微笑挥手点头。据悉,他曾告诉身边幕僚,儘量配合记者工作。他与幕僚向记者讲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们辛苦了”。

一位经常採访北京领导人出访的香港记者认为,“胡锦涛给人厚道、宽容的感觉,而且善解人意,他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也知道记者的职责”。在马来西亚槟城参观一座水坝时,有记者要求拍完正面合影之后的胡锦涛夫妇转过身,面向湖水,背朝镜头拍特写。他们二人相视一笑,滴咕一句“这怎麽拍呀”,但还是照办了。

4月24日是他抵达马来西亚的第二天,也是最忙的一天,他就透过幕僚,同意当天晚上八点接受记者採访。但他的日程太紧了,到了10点多还没有露面。不少苦候的记者以为无望了,有的收拾器材准备离去。快11点时,出席晚宴回酒店的胡锦涛突然出现,连连说:“很抱歉让你们久等了,我很愿意回答你们的问题。”还解释说,“有时因为时间关系,不能每一次都满足你们的要求,请你们谅解。”这让记者真有受宠若惊之感。

《亚洲周刊》分析说:在胡锦涛与媒体的互动中,事实上另有三位高手在参与策划,这就是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李肇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胡锦涛办公室主任令计划以及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其实胡锦涛与传媒的关系一贯良好,前团中央工作人员高伐林对胡锦涛在团中央组织的重大活动中理解和支持记者的印象甚深。不过,香港和海外记者是在胡锦涛出访时对这一点才有深刻感受,“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他们见识了许多中共高官的面目——香港传媒谁不对江泽民那番“你们太幼稚”的训斥铭记不忘呢。

《亚洲周刊》在与传媒关系问题上“扬朱、胡抑江”,肯定违背了胡锦涛一贯低调、不压过江泽民风头的原意。但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事:锥处囊中,脱颖而出。他再怎麽韬晦,人们也很自然会拿他与江泽民相比较,并得出一些不利于江泽民的结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远东经济评论》中国部主任苏珊?劳伦斯女士就比较过江胡的区别。她说:“在一些会议上,江泽民会谈论他祖上出过的著名文人学士,以及他对音乐的爱好,在会议期间,他会唱上几支歌……他会拿出他的报告草稿,大段地宣读来回答有关问题——即使这样,他还是老出错。”

劳伦斯女士举例说,1993年,她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作记者时曾经採访过江泽民。採访之前,中国外交部通知她说,她採访时江泽民会谈及中美关系,但事实上在会见时江泽民自始至终未提及中美关系问题。劳伦斯女士说:“我们和新华社事先就讲好,他们在同一天发出我的专访稿,结果新华社当天发出了八到十条快讯,都援引了江泽民反对当时的老布什总统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电讯稿称在我採访江泽民时,他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表示非常恼火。”但事实上,在採访过程中,江泽民完全未提及美国出售F-16飞机一事。

而胡锦涛就截然有别了。劳伦斯说,胡锦涛的个人风格和工作作风完全不同,在会议讨论问题时,他会很快切入主题:“每个人都说,他有非凡的记忆力,对事情心里有数。每次开会时,与会的人在会议结束后都感到惊讶,因为胡锦涛了解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人,而且每个人的事情他都知道一些。在他去欧洲访问时,所有他见过的官员,他都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职务和角色。”

不过,所有这些说法,都只是皮毛,只是细枝末节。对于外界来说,胡锦涛始终是个谜——岂止对外界,即使是对那些工作在他身边的人来说,他也未必不是个谜。胡锦涛几乎每天都在发佈指示、每天都在参加会议、每天都在作出决定,但是我们却无法从中看到:他究竟对于中国的未来有什麽长远的设计。如果说,在他还仅仅是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还刚刚跨进团中央大楼的时候,还可以不失分寸地倾吐一些心声,在他成为封疆大吏,乃至成为中央要员、国家副元首之后,由于官场险恶,他的内心就越来越封闭。在本该体现更多远见和人格追求的地方,我们看见的却是更多操作策略、更多人际技巧。读者一定会同意笔者的看法:这不是胡锦涛个人的悲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