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借走60载 故宫大高玄殿揭神秘面纱
在故宫神武门西北,景山前街有一组恢弘的皇家建筑曾引得无数游人驻足。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高玄殿。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 ),明万历至民国以来曾多次重修,是明、清两代皇家的御用道观,也是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这里曾一度为法军军营,殿内大量佛像、法器、经卷被盗。辛亥革命后,这里仍为皇室拥有,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后这里为故宫所有。五十年代末大高玄殿为军队征用至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大高玄殿一直红漆大门紧闭,戒备森严,大高玄殿一直与世隔绝。好奇的古建迷们,也只能透过门缝去窥探那些宏大的皇家建筑,让心向往之的人们只能一声叹息。
据说解放后,因为抗美援朝战争需要,解放军总参谋部一张白条向故宫博物院借出大高玄殿作为办公场所。战争结束后,故宫及国家文物局多次索要,因为政治原因,大高玄殿迟迟未能交还故宫。大高玄殿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据了解,多年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北京市政协也曾多次提案,要求有关部门尽快腾退出大高玄殿,另选新址建办公区。近日,故宫博物院终于和总参保障部服务局签署协议,进驻大高玄殿。
故宫内未开放区域经过疏通关系我曾多次进去拍摄,而大高玄殿则不同,几乎没有人系统拍照并发表过照片,尤其大高玄殿在清末和民国年间也是完全封闭的,所以在老照片(专题)中也很少有大高玄殿旧影。那大高玄殿内部究竟什么样子呢?还有哪些建筑呢?保存的怎么样呢?带着这些疑问,三年前我通过军队高层朋友关照,在一个天气极好的日子里进入了大高玄殿。
接待我的部队领导很惊讶我的神通广大,说我们这里是军事禁区,从没有听说和看到有人入内拍照。陪同我的领导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殿内没有灯光,漆黑如夜,里面落满了厚厚的尘土,轻轻移步就能带起灰尘,空气里弥漫着潮湿发霉的味道。陪同的军人打着手电照明,我支着三脚架,借着微弱的电筒光源,用慢速曝光拍摄下鲜为人知的大高玄殿历史原貌。
此组照片已经拍摄了三年,由于部队领导明令要求禁止此处照片外泄,所以一直在我家雪藏。随着今天大高玄殿交还原来的主人,这里即将动工维修,终于这组珍贵的照片可以见天日了。
因祸得福,大高玄殿由于一直被军队重要部门占用,所以古建筑并没有遭到大跃进、文革破四旧的洗礼,现在院内建筑基本保持乾隆时期的样子,像这样大规模的清朝中前期的皇家建筑群在北京除去故宫内个别殿宇外已经很难找到。
大高玄殿是御用道士的道场,所以建筑用的是蓝琉璃瓦,黄琉璃瓦只是用于镶边而已,这与紫禁城的大殿略有区别。数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无数次来这里祈求长生;信奉道教的内官宫婢,都在这里演唱科仪;雍正乾隆,都曾虔诚地在这里为大清子民祈雨。
走进神秘的大高玄殿,左右可见两座钟鼓楼。转过月台,巍峨的大高玄殿闪现在面前。殿前生有一些杂草,台阶已被时光磨得棱角全无。台阶中间丹陛虽略有破坏,但图案仍然可见,仙鹤和盘龙的花纹仍清晰可辨,雕刻别致而精巧。
走出大高玄殿,绕行至后院。后殿名“九天万法雷坛”,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绿琉璃瓦黄剪边,绘旋子彩绘。坛前有月台,围有汉白玉石栏杆。殿内原供奉有真武大帝,两旁配殿各九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九天应元雷坛现状和大高玄殿比略差些,彩绘和汉白玉石栏杆残缺相对较多。
大高玄殿最后一重建筑为象征“天圆地方”一座两层楼阁,上名乾元阁,下名坤贞宇。楼阁上圆下方,喻意天圆地方。上层圆锥形屋顶,象征“天”,曰“乾元洞”;下层成方形,象征“地”,曰“坤贞宇”。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气势雄伟,精巧细致。
因为被军队占用了整整60年,我看到院内“见缝插针”建起了不少新建筑,原本宽敞的空间显得十分局促。一排新建办公室正好盘踞在琉璃门与正殿之间,与两旁的配殿间隔不超过5米,办公室的“房檐”是略显简陋的遮雨棚,棚子上留了个洞,好让一棵古柏艰难地探出头来。
大高玄殿庄严肃穆,建筑宏伟,当它整修一新后,势必会为古城增色,丰富北京的旅游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