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俄联手痛击美国 白宫已经一败涂地? /

中俄联手痛击美国 白宫已经一败涂地?

新闻背景:

印度内政部长称:孟买爆炸案“可能意在破坏印巴会谈”

【新德里消息】据《印度快报》7月14日消息,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在13日晚间发生的连环爆炸案已经造成18人死亡,至少131人受伤。

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承认事先未收到有关袭击的情报,爆炸案的背后存在各种动机,不排除是为了破坏本月举行的印度-巴基斯坦会谈的可能性。

奇丹巴拉姆14日称,印度将调查所有引发爆炸案的动机,印巴会谈将在10天后举行,为了破坏会谈而发动袭击可能也是动机之一。

【时事点评】原文是:

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承认事先未收到有关袭击的情报,爆炸案的背后存在各种动机,不排除是为了破坏本月举行的印度-巴基斯坦会谈的可能性。

●“印度政府”在恐怖袭击后的“第二天(请注意这一点)”便表现出“冷静”。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上述这段文字有“三个看点”:

第一,是“印度政府承认事先未收到有关袭击的情报”;

第二,尽管“印度政府”认为“爆炸案的背后存在各种动机”,但在“第一时间”里“不排除是为了破坏本月举行的印度-巴基斯坦会谈的可能性”。

第三,也是非常微妙的,不论是“第一”还是“第二”,都是“印度政府”在恐怖袭击后的“第二天(请注意这一点)”正式发出的“冷静”之声。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应该说明了两点:

●起码直至“14日”为止,印度政府还能保持“冷静”

第一点,曾经因美国“围绕拉登之死”展示“两种特殊能力”而一度“不那么冷静”的印度政府,在目睹“中欧俄美”之核心利益、于“那”之“后”所展示的一系列“排列与组合(第四波)”,无不彰显“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仍然处于“脱稿运行(相对策动者而言)”状态的“大背景”下,起码直至“14日”为止,它还能保持“冷静”。

●印度政府似乎“并不认为”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二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政府“之所以”在“第二天”给出“上述态度”,在于“13日恐怖袭击”之后的这段时间里,印度政府“并不认为”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换句话说,印度决策层在经过一个晚上的评估后,仍然认为:由“中欧俄美”为主、包括日本、印度、巴西等大国,以及阿盟、非盟,以色列、朝鲜、越南、土耳其、叙利亚、利比亚等“重要国家”或者“区域性组织”所参与的“第四波排列与组合”,其因“种种原因”最终形成的“最新排列与组合”并没有因“这突如其来的三起爆炸”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或者“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我们就曾经详细论证过这样一个过程

而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就曾经详细论证过这样一个过程,即:自“拉登之死”后,目睹美国展示的“两种特殊能力”,特别是在“两种特殊能力”的威、逼、利、诱“之下,在“策应美国南亚政策”层面迈出“重要一步(印度声称向阿富汗提供5亿美元援助,从而策应“三独架构”)”,但又要“进一步观察”方方面面围绕“利比亚”这个观察点、特别是叙利亚这个“止损点”的“排列与组合”,才肯“更进一步”的印度,在“看明白”了方方面面的“最新排列与组合”并不利于“美国南亚政策”的“趋势”之后,再次启动了“自孟买08年恐怖袭击案后就中断的印巴和谈”。

这个所谓“最新的排列与组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样几种事情

至于这个所谓“最新排列与组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样几种事情,

第一,是随着沙特阿拉伯高官访英、并抛出“要么中东都没核武 要么就核竞赛”,在“是否”有效击穿“叙利亚”这个“止损点”的问题上,“欧美”“终于来到”了“选择时刻”。

第二,但我们仍然强调:这一“终于来到”,本质上虽然仍属于“排列与组合”层面的东西,但明显有了“一旦选择击穿止损点”,就可能招致“中俄”等“国际社会”的断然反击、从而令中东局势、北非、甚至全球局势一一失控的危险。

第三,在“欧美”“终于来到”了“选择时刻”的背后,是随着“美国利益”借卡扎菲之“口”,正式抛出“准备袭击欧盟民用目标”这张“牌”之后,在“利比亚之乱”且欧盟发动军事打击以来,与利比亚只隔一个地中海的欧盟(欧元),或者第一次感觉到恐惧,恐惧“科索沃战争”对欧元的“沉重打击之恶梦”极可能重演。

显然,卡扎菲所说的“.......如果北约继续袭击、准备袭击欧盟民用目标.....”,正是美国从“利比亚”这个“观察点”出发,对欧盟(欧元)跨海(地中海)一击的“可操作方案”。

第四,急于获得中国实质性的支持、从而在“利比亚之乱”上实现“由乱至稳”的欧盟,终于等不下去了,而在“欧盟宣布向朝鲜提供1000万欧元紧急食品援助”的背后,是“欧盟的东北亚政策”终于不得不扛着几袋粮食、“主动上门”、从而终于冲着“美国利益”摆出一副“准备”从“中朝”这一侧登陆朝鲜半岛、并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姿态”,“意”从北京这边抓取“实质性支持”。

显然,就如我们之前所强调,这种实质性支持,一方面是在战略上“支持欧盟对南欧的整合”,再一个,就是在“技术上”支撑欧元的稳定。

●“科索沃问题”与”利比亚问题“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第五,是中国外交“高级代表团”对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访问北京进行了“回访”,从而彰显“中国的利比亚政策”开始向“有利于欧盟的方向”进行微调的“姿态”。

但是,根据观察,东方评论员认为,在“利比亚问题”上,中国向欧盟提供“利比亚实质性支持”的条件,就是要对中国利比亚(非洲)利益进行一种“框架式地、切实保障”,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框架式保障”,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大国”对欧盟的“制衡框架”。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前面所说的“中国向欧盟提供‘实质性支持’的问题”,显然是个“既包含了利比亚、但又远远超出利比亚”的、更高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欧盟政策中,更或者,在“中欧俄美”彼此之间的“排列与组合”中,“科索沃问题”与”利比亚问题“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美国人“喊”欧洲人“回家”,重要意图之“一”,在于弥补“美国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在“遏制中国”层面的、空前的“无力感”!

第六,是美国国会领导人会见了达赖。在此的背后,是“美国人”也瞄着“中欧”之间的战略缝隙、抓住机会、重新捡起“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期间”被欧洲人捧得最高、搞得最欢、现已无力再玩的、旨在令“大国”可“有效制衡中国”的“三独框架”,从而“喊”欧洲人“回家”,其重要意图之“一”,在于企图借欧盟、甚至俄罗斯、印度等力量,通过“三独框架”去弥补“美国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在“遏制中国”层面的、空前的“无力感”!

●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解放军陈总长那番“看似”没有什么、实则“一点也不留脸面”式的“讲话”

在“美国西太平洋安全框架”所谓“空前无力感”的层面上,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美军参联主席马伦访华期间,解放军陈总长那番“看似”没有什么、实则“一点儿也不留脸面”式的“讲话”了。这一点,我们稍后将结合韩国国防部长访华一事进一步展开。

第七,在“伊拉克总理表示反对成立新自治区”且“美国施压伊拉克政府同意延长美军驻伊拉克时间”的背后,是“美国利益”威胁进一步肢解伊拉克(针对中东国家)、迫使中东国家跟随“其叙利亚政策”、特别是“伊朗政策”,如若不然,就准备在“中东大乱”之后,或武力干涉叙利亚、埃及国内局势,或军事攻击伊朗做准备。

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上述“代表性事件”的“后续发展”、且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后续发展

而针对上述几件“代表事件”,在7月13日孟买再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的前后,同样通过几件事情,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它们的“后续发展”、且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后续发展:

第一,是利比亚方向。

7月10日,法国国防部长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称: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并“敦促利比亚反对派与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政府谈判”。

7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中方向利比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决定向利比亚人民提供价值5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7月1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结束据称“内容广泛的美俄政策谈判”后说,“两国一致认为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来日无多”。

但是,与此同时,俄罗斯拒绝了作为联络小组成员参加15日举行的利比亚问题会议的邀请,并坚称“有关利比亚冲突的所有决定应由联合国作出”;

●“中俄”在利比亚问题仍然保持着“明显的战略协调”

这样,在“中俄”均已收到有关邀请的情况下,“中俄”均不出席此次会议,从而在利比亚问题仍然保持着“明显的战略协调”。

通过上面这些“后续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在利比亚问题上,在欧盟扛着几包粮食、主动上门、前往朝鲜之后,“中欧俄美”的利比亚政策明显出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画面,即:

一方面,是“中欧”在一边商量着什么,商量的结果是“法国人承认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并敦促利比亚双方进行谈判”;

二方面,是“俄美”也在一边商量着什么,商量的结果是“两国一致认为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来日无多”;

三方面,是“欧美”也在一边商量着什么(即将召开的利比亚问题会议),而从会前的气氛来看,商量的结果应该是“共同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是唯一合法代表”。

最后一个方面,是“中俄”也在一边商量着什么,商量的结果就是:均不出席此次利比亚问题会议。

●“欧美”一旦共同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是唯一合法代表”才是“利比亚之乱”的逻辑发展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上述内容中,真正的看点是“三方面”,即“欧美”一旦将“共同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是唯一合法代表”。

值得强调的是,这才是“利比亚之乱”的逻辑发展,显然,在大国之间围绕“埃及之乱”的角力进行到这一层面之后,在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上,只有当“欧美”共同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是唯一合法代表”之后,基于我们之前的观点,我们不难明白,至此,“利比亚之乱”才算真正“入了戏”,即:这一“共同承认”即可发展为欧盟所期望的“由利比亚反对派为唯一合法代表之统一的利比亚”,也可发展为美国所期望的、可将整个非洲、直到欧亚海上运输线全部搞乱的、“分裂为二”的利比亚,或者由“卡扎菲势力”与“利比亚反对派”之间相互制衡、继而始终维持乱局、同样可以将整个非洲、直到欧亚海上运输线全部搞乱的、没有中央集权的“利比亚”。

美国已经彻底失去利比亚问题的“政治主导权”

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它可以说“部分实现”了“幕后策动者”策动“埃及之乱”的意图,但是,从“中俄”保持着“明显的战略协调”、卡扎菲警告对欧盟发动袭击,但欧盟却已主动扛着粮食包“奔赴”平壤、叙利亚这个“止损点”还仍未“有效击穿”,而中国的利比亚政策却已经开始“向有利于欧盟方向微调”的最新发展来看,通过“利比亚”这个“观察点”得到的观察结论就是:作为掌控“利比亚上空”军事力量的一方,美国已经彻底失去利比亚问题的“政治主导权”,而失去“政治主导权”的后果就是:“美国的利比亚政策”也必须往欧盟方向靠一靠,从而“主动(实则被动)”地让欧盟“拿自己一把”,令其“获取资本”与俄罗斯、特别是中国在另一个层面上“讨价还价”,这样,不得不“以空间换时间”的美国人,就要“暂时牺牲”一下那位“在美国明里暗中保护下、才得以生存至今”的卡扎菲了。

可问题上,在“美国利比亚政策”不得不往欧盟方向靠一靠的同时,一方面是中国利比亚政策因“欧盟主动赴朝鲜”也往欧盟方向靠了一靠,但另一方面,也是“原本指望军事解决”的“欧盟利比亚政策”也在往“中俄方向”靠了一靠,从而在嘴巴上频繁挂出“.....政治解决.....联合国主导.....”之类的“中俄主张”。

也就是说,“美国利比亚政策”也在间接地往“中俄方向”靠了一靠。

●“中俄”于“耐心的等待”中、在分头逼“欧美各自的利比亚政策”继续往外掏“利益”

如果在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非常清楚的是,在“中俄”一边保持着战略协调,一边又分头与“欧盟、美国”去商量什么的“背后”,在于两层目的:

其一,也是最直接的,是“中俄”于“耐心的等待”中、在分头逼“欧美各自的利比亚政策”继续往外掏“利益”。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是“中俄”有意在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上继续观察,并继续保持一种超然的地位,显然,“利比亚之乱”的具体进程已经证明:没有“中、或俄”的实质性配合,在“利比亚”问题上“利益根本对立”的“欧美利益”,不论是谁,都是玩不转“利比亚之乱”的。

●“其一”与“其二”有点儿像个“连环套”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有在“其二”的层面去观察“中、或俄”分头与“欧、或美”去商量什么,才能真正弄清楚“中俄”双方“均”决定“不出席此次利比亚问题会议”的“真实意图”,也就是“其一”;

同样,只有在“其二”的基础上去观察,才能看明白:“其一”与“其二”有点儿像个“连环套”。

●它最终会“套”住谁?特别是、套“死”谁?其“答案”其实并不在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上

值得强调的是,至于它最终会“套”住谁?特别是、套“死”谁?其“答案”其实并不在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上,而在于科索沃(对欧盟或者美国而言)、在于中东(对美国而言),在于东北亚(对于美国而方言),在于中国南海(对美国而言),在于南亚(对中国而言),在于乌克兰(对俄罗斯而言,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中国国家主席不久前访问乌克兰的意义之所在),在于叙利亚局势是否彻底失控(对“非美势力”而言),更或者在于“伊核彻底失控”(对于“欧美国家利益”与“欧美资本利益”而言)。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较利比亚“敏感得多的”叙利亚方向。

第二,是叙利亚方向。

7月1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声称: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已经“丧失其合法性”,并引发叙利亚政府的强烈抗议;

7月13日,据来自欧盟的消息:鉴于叙利亚政府继续对要求改革的民众进行镇压,并鼓动巴沙尔的支持者袭击美国和法国驻叙使馆,欧盟准备对叙利亚采取更严厉制裁行动,采取集体行动召回驻叙大使是重要选项。

7月13日,阿拉伯联盟秘书长访问叙利亚,在与叙利亚总统会晤后表示:无论是谁,都无权说某个国家的总统“失去合法性”。

7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对具有争议的叙利亚核计划进行讨论;

7月15日,叙利亚爆发4个月来最大规模游行;

●美国何以在这个期间突然抛出这张它一直想打却又一直未敢打的“牌”?

显然,在详细讨论了中俄”双方“均”决定“不出席此次利比亚问题会议”的“真实意图”后,特别是理解了那是个“连环套”之后,我们也就很容易明白:美国何以在这个期间突然抛出“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已经丧失合法性”这张、自“埃及之乱”以来、它就一直想打却又一直未敢打的“牌”了?

●在“利比亚之乱”真正“入了戏”的“档口”,美国想将“叙利亚之乱”也“尽快入戏”

非常清楚,在“利比亚之乱”真正“入了戏”的“档口”,美国想将“叙利亚之乱”也“尽快入戏”,从而好“让”急于拿到“中俄”之“利比亚实质性支持”的欧盟,在叙利亚这个“止损点”上,有本钱去逼“中俄”在利比亚问题上做出选择。

而站在美国决策层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只要“重获资本”的欧盟在“逼”的“手段”能为自己所用,那么,伺机“有效击穿”叙利亚这个“止损点”,也就可“绝对弥补”在利比亚问题上的损失了。

如果在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美国与法国驻叙利亚大使在这个档口“公开接触”叙利亚反对派,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至于美国国务聊“直到这个档口”才敢下“叙利亚政府已经失去合法性”的“结论”,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美国叙利亚政策”的“着眼点”仍然在于尽一切手段“迫使叙利亚(阿拉伯国家)与伊朗实质性拉开距离”

显然,“法(欧)美”对叙利亚局势的“公开介入”,特别是美国高喊“叙利亚政府已经失去合法性”,已经令成型于“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之“处理进程”中的“国际社会(主要由“中欧俄”三方、及阿盟、伊朗、土耳其、沙特、埃及等中东地方王)”的“中东共同利益”受到空前威胁,因此,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紧急访叙、并批评“美国人的结论”,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由于“法(欧)美”对叙利亚局势的“公开介入”损害的是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中东共同利益”,而“美国叙利亚政策”的“着眼点”仍然在于尽一切手段“迫使叙利亚(阿拉伯国家)与伊朗实质性拉开距离”,从而对伊朗进行更大限度的孤立、对其经济进行更大限度地制裁与封锁(实质上也是对中国经济进行制裁与封锁),因此,着眼于维护“伊核问题之中欧俄”战略协调的至关重要性,法国(欧盟)也非常狡猾地“将”好不容易“才敢”喊出“叙利亚政府失去合法性”、从而在叙利亚问题上“已没了回旋余地(当然,如果美国人自打耳光则是另一回事了)的美国人给“卖”了。

●树无皮必死无疑,人无脸则天下无敌!

在美国日后“能否回旋”的问题,我们认为,真到了那一步,其实它还是自可回旋、自找台阶,就像它在中国南海问题、中美共管西太平洋问题上上所“自打耳光”一般。还如它先脚宣布中止对巴基斯坦援助、而在巴基斯坦威胁要撤回巴阿边境的军事力量、从而暗示“不再管美国后勤补给线的安全”之后,急忙又恢复援助,只是为了脸面,说什么是“恢复非军事领域援助”!

因此,在叙利亚问题上,日后美国如真若如此,也不过是与“上述案例”一道,反复应验、并强化了一句流行语:树无皮必死无疑,人无脸则天下无敌!

不过,我们想强调的是,就“树无皮必死无疑,人无脸则天下无敌!”而言,我们倒无意突出其“贬义”的意思,反而想通过上述这段内容强调一点,即:目前的一切,特别是美国在某些战略方向的“巨大反复”,不过是“方方面面”眼下都在基于各自的利益、进行种种“排列与组合”的“某种必然”而已!

因此,如果我们推而广之,如果“中国态度”在诸如“利比亚”这个“观察点”的某个问题上,特别是,在中国居于灵活地位的、比如涉及“中欧美”之间的经济、特别是金融角力的层面上,也有些反复,也将是出于“排列与组合”的“某种必然”。

另外,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即:在“公开介入”之后,法国日前指责“中俄”,并称:安理会有关涉叙利亚决议遭到中国、俄罗斯等的阻挠;

制裁哪个国家的经济、是法国(欧盟)的“内政问题”、又何必在意“中俄”的“阻扰”?

在叙利亚问题上,我们曾经说过:由于欧盟与叙利亚之间的经济联系、欧盟一旦决定配合美国、从而对叙利亚进行“实质性经济制裁”,则对叙利亚经济、特别是社会的冲击将非常巨大,接下来必然是“止损点”被“有效击穿(叙利亚巴萨尔政府倒台)”,而这势必导致“国际社会”的强硬反击,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可能就此瓦解,其结果是中东全面破局,甚至是“最暴力破局”,中东必然大乱,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法国指责”的微妙之所在,即:如果法国(欧盟)果真有心与美国一道“压”叙利亚与伊朗拉开距离、从而更加严厉制裁伊朗(实际上是制裁中国经济),那么,它根本就不需要联合国通过、同意什么,它自己决定就可以做,因为,制裁哪个国家的经济、是法国(欧盟)的“内政问题”、又何必在意“中俄”的“阻扰”?

●法国(欧盟)在意的不是“中俄”的“阻扰”、而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

毫无疑问,在叙利亚问题上,法国(欧盟)在意的不是“中俄”的“阻扰”、而是“中俄”的“脸色”,但说白了,它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

显然,在这个时候,“威胁要制裁叙利亚”才是欧盟争取更多利益的手段,“真正去制裁叙利亚”损害的是欧盟自己的利益,因此,在“法国指责”的背后,是在利比亚问题上拿到“美国妥协”的法国(欧盟),顺势将球一脚踢给了美国人脚下:就目前而言(利比亚还未实现欧盟想想的‘由乱至稳’呢),基于那个“连环套”的“游戏技巧”,在利比亚问题上,如果美国人不能再多做一点儿,那么,在叙利亚问题,我能做的也就这么多(公开接触叙利亚反对派),至于其它的,嗯!都怪“中俄”在联合国的“阻扰”。

●到今天为止,法国(欧盟)的叙利亚政策其实是如此地令人“似曾相识”

显然,到今天为止,法国(欧盟)的叙利亚政策其实是如此地令人“似曾相识”:对叙利亚反对派,我是“与之公开对话”的,一如中国“公开接触利比亚反对派“,;但是,在叙利亚政府是否合法的问题,我可没说!也一如中国对卡扎菲政府的合法性“从不评说”;

至于“叙利亚政府不合法”的话,那可是美国人你自己说的,“美国叙利亚政策”反而一如法国(欧盟)在利比亚问题上曾经做过的事(率先定性卡扎菲政权不合法)。

●法国“师法”北京,在“依利比亚这只葫芦、画叙利亚这只瓢”!

不难看出,对比中国今天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灵活与主动”,就很容易明白法国(欧盟)的叙利亚政策,其实是在“师法”北京,在“依利比亚这只葫芦、画叙利亚这只瓢”!

而对比原本想军事解决利比亚问题的法国(欧盟)、最终在利比亚问题的被动,也就不难想像,只要美国人无法独力军事解决叙利亚问题、那么,只1要它敢“独自”发力“有效击穿”叙利亚这个“止损点”,它面对的必然是欧盟在利比亚问题上所遭遇的局面,即:在中东利益上,甚至全球利益上,为“其它大国”所“群殴”。

●一旦“有效击穿”之,如果美国又控制不了局面,那一定会是“板砖齐飞”

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强烈地感受到,围绕“止损点”,“国际社会”、包括那个“有红杏出墙的危险”,但还“未敢红杏出墙”的欧盟,都在一边死盯着华盛顿,一边手拿板砖,看看它敢不敢独自“有效击穿”之!一旦“有效击穿”之,如果美国又控制不了局面,那一定会是“板砖齐飞”。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特别是,从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小心翼翼”来看,特别是,从法国(欧盟)在叙利亚问题上“师法”北京的战略态度来看,华盛顿虽有“一举击穿”之“心”,但出于对中东全面失控之不可预测后果(欧盟随时可能出卖美国、并借机彻底解决科索沃问题、实现利比亚之乱的“一跃而起”),也恐“未有一举击穿之“胆”。

因此,随着叙利亚局势慢慢恶化(7月15日,叙利亚爆发4个月来最大规模游行,这一趋势已开始威胁叙利亚政权的稳定),国际社会的“第一步反击”,很可能是“国际救援船”“又要起航”的消息,至于“强行打通”进出加沙的第三通道、特别是“中东最暴力破局”,则始终是强硬反击的“第一、第二待选项”!

而就如我们之前所说,强行打通”进出加沙的第三通道的选择项,本质上,也是以“中东最暴力破局”为支撑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