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别让中国教育的理念与模式也“移民” /

别让中国教育的理念与模式也“移民”

在国内,一直对现行的中国教育深感不满,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只能以撰文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中国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当然,个人微弱的声音,面对强大的教育制度,也只能如一块小小的石子坠入空旷的山谷,甚至没有回响。

来到加拿大,来到华人众多的多伦多,我很想了解的一件事情,就是生活在这里的脱离了中国教育桎梏的华人孩子,他们的成长状态是怎样的。我知道,不少移民朋友就是为了孩子才背井离乡来到这里。

早在国内,就从相关资料中对外国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他们有自己的长处,当然也有不足。然而,要从“人”的教育的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现在,我来到了这里,从一些朋友的孩子那里,还有亲访了一些学校,都坚定了我对外国教育的一些认同。

我们国内的孩子,日复一日地背着沉重的书包,肩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指标”,在无涯的学海中艰难地沉浮着。“救救孩子们”,鲁迅先生曾在上个世纪初发出的声音,被多少有识之士用来提醒社会的注意,但是,无济于事。

相比之下,来到加拿大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终于可以甩掉沉重的书包,终于可以不再忍受不堪重负的痛苦。他们因此而可以拥有快乐的童年,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要知道,“一个人童年时对色彩的记忆,在将来的岁月里,他总会用另一种形式将这种记忆表现出来。”(尼采)遗憾的是,这样的道理却被一些移民父母所忽略,于是,他们的孩子虽然来到了一块可以让心灵得到自由的土地,却未能享受快乐的生活。

我看到,中国式的“素质教育”,在这里被一些家长照搬不误地实行着。这里的学校没有那么多课业负担,孩子们因此而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一些华人父母却以自己的“苦心”安排将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里,“钢琴班“舞蹈班”“图画班”等等等等。我所知道的几个朋友的孩子,他们的周末日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原本应该轻松愉快的假日成了“满场”转的忙碌。更令我想不到的是,这里也有“考级”制度,比如学钢琴的孩子,也要参加各种级别的考试以证明自己水平。

而中国式的“辅导”之风,也在这里强劲地刮着。不要说那些不同名目的“辅导班”以不同形式存在着,就是有些家长,也会费尽心思地从国内搬来各种辅导资料来给孩子加码。更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中国式的“价值观”,仍在这里大行其道。已被国内批得抬不起头的“状元”之说,还有考试的排榜,居然也在这里的一些华文媒体上有大张旗鼓的报道,如此的舆论导向自然更刺激了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欲念,而受苦的当然是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说明一切,如果我们仍然用国内学习的“好”与“坏”来评判孩子,那我们不是继续在畸形的“价值观”里徘徊吗?

非常理解这些做父母的苦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光辉的未来。但他们没有想到,走中国教育的“现实的路”,在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功的同时,可能让孩子失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他们也完全忘记了自己曾受到的中国教育的“伤痛”,也忘记了自己为孩子来到这里的初衷。

中国的父母们“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实在是爱的非常辛苦。一些移民朋友们在这里生存的很不容易,可他们却能够节衣缩食毫不吝惜地为培养孩子无私地付出着,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样的好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却并非有益,而他们的期望往往也不一定能够如愿。

就拿学钢琴来说吧。我走访了一些家庭,也看到一些孩子的演奏,有时我问孩子,你喜欢吗?有的孩子会摇摇头,有的孩子会疑惑地看着我,极少有孩子会说喜欢。看到有的孩子稚嫩的小手在钢琴上机械地弹奏而全然没有音乐的感觉时,我想起一个熟悉的学生,他是钢琴10级,他告诉我,自己的童年时代都在钢琴前度过,而没有其他的娱乐和活动,我便明白了他眼里忧郁的神情来自哪里。他得到了10级的证书,但他失去了一个孩子在童年时代应该享有的更多的东西。

音乐,本应给人心灵带来丰富和美好,但当音乐和功利的东西捆绑在一起,就失去了其天性。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确实非常重要,但只有正确的艺术教育才会给人以成长的促进,而对于这一点,很多人并不清楚。我觉得,不要把孩子的童年时光都消耗在钢琴上,更不要用“级别”的考试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人为的压力,其实,能当钢琴家实在是少之又少,更多的孩子学钢琴无非是以此作为走入音乐世界的一种方式,让孩子在学钢琴的时候感受到快乐,与音乐共鸣,是更为重要的。

当然,孩子在持久的练习中自然形成一种耐力恒心,则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其实,如此的心智培养方式不仅是学习钢琴可以达到,其他器乐以及歌唱和音乐欣赏等方式都可达到。我以学钢琴为例,只是为了简要地说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顺因孩子心灵的培养,而非强制下的约束。这里,有那么蔚蓝的天空,那么广阔的田野,带孩子去享受自然,其实也是给他们心灵以另一种音乐。

顺便提一句,我知道,这里的一些“培训班”其实就是孩子们在那里玩玩,根本达不到学习“技艺”的目的,也许有人会说,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怎么能说是给孩子压力了呢。这正是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把假日留给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亲情,需要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有的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但却没有想到,问题并非出在孩子身上,而是自己。

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在假日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阅读、一起游戏、一起做家务劳动,更有意义。阅读,其实是一个人一生受用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在文学的世界里,得到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感悟,更有情感的陶冶和想像的拓展。而说到游戏,那游戏中的规则,游戏中的乐趣,游戏中的人际交往,游戏中的创造性体现等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至于家务劳动,和爸爸妈妈一起为这个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让孩子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会培养起他对家的热爱和责任。凡此种种,不再赘述了。而对于“培训班”,即使去,也不要去的太杂,把时间占用的太多。留下时间,给孩子,也给自己和孩子相处的空间。

至于前面提到的辅导班,辅导资料,也是秉承一个原则,不要剥夺孩子的自由和快乐。必要的适当的辅导,不是不可以;而真正好的辅导资料,即使给孩子提供,也要给他自主的权利,不要强行作为一种课业负担,“辅导”“辅导”,仅仅是“辅”之“导”之,切莫主次颠倒。

一些华人的父母们,往往有一种“把孩子当成补偿性的自我”的心理,而这,也正是中国“功利性”教育能大行其道的“社会背景”,所以,当怀有这种心理的父母移民到加拿大,自然也把这种东西随之“移民”过来。很想对这样的父母说一句,孩子有孩子的未来,不要以孩子所谓的成功作为自己人生是否值得骄傲的资本,更不能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身体的和精神的。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他没有义务去完成你未竟的夙愿。

拉拉杂杂地说了很多,仍未能尽言,因为,教育实在是个太大的话题。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大卫‧艾肯博士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孩子有权利去作孩子、有权利去享受快乐、也有权利去承受属于自己成长的苦涩。因此我衷心地盼望――让属于孩子们的回归孩子吧!

(Lily)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