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郭咏观:连根拔起就重新扎根 无怨无悔 /

郭咏观:连根拔起就重新扎根 无怨无悔

移民海外不是容易的事,这可能是一生的豪赌。加拿大对于专业人员资格审查相当严格,尤其是医疗人员想重返本行,必须要遵守这儿的游戏规则,通过所有的资格考试才能取得行医执照,这一折腾可能就是好几年。

放弃19年行医经历选择移民

1995年,「九七」临近,香港即将回归中国,郭咏观医生担心香港的前景不明朗,亦不希望两个儿子再承受香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他没有太多的犹豫,举家四口毅然挥别香江,告别了父母亲戚师友,变卖家产,放弃长达19年的行医经历,移民来到多伦​​多。

郭咏观1952年出生于香港,属于战后婴儿潮,父亲是跑远洋商船的海员,到处飘泊。上一代明白求知的重要,对三个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他从小被送到圣类斯(St. Louis)学校,一直读到中学毕业,这是一所天主教学校,在这儿,奠定他会考成绩优异进入港大医学院的根基。 1976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专修骨科和运动创伤专科,及后,获派往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玛嘉烈公主骨科医院接受训练,1981年考获英国格拉斯哥和爱丁堡两间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的学衔。 1990 年获颁授香港外科医学院院士,1991 年获颁授香港骨科医学院院士和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骨科院士,医学院院士头衔是香港医学界的最高荣誉。

移民打乱了原先的人生规划,虽然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加拿大也属「大英国协」成员,港大医学院的水平很高,但加拿大政府不承认香港的学历,郭咏观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从头做起。

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医生执照

「所幸当年在港大医学院受到严格的训练,我勇于接受挑战?o曾有人谑称我是『清兵』?o前后都挂着个『勇』字。我赞同西洋谚语所说的:『肯尝试而失败胜于不敢尝试』 -It is better try and fail than fail to try。」郭咏观在1998 年终于通过资格考试,获准选入『海外医科毕业生再培训计划』(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 Program ),翌年完成课程,获派驻附属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新宁医院(Sunnybrook Hospital) 接受家庭科医生的专业训练,2001年考获加拿大家庭医学院证书。从当年的骨科和运动创伤专科转为家庭医生,主要是加拿大的专科医生要有五年的驻院实习经验,家庭医生只需两年,郭咏观选择了后者。

「我虽拥有多个医学院院士的头衔,曾到英国深造,却不能在加拿大直接取得行医的资格,仍需通过多次考试,并再接受驻院医生的训练才可挤身大夫的行列。但从另一角度看,亦庆幸自己可以从众多来自海外毕业的医生中脱颖而出,被挑选加入当时每年只有24个名额的海外医科毕业生再培训计划,并完成驻院医生训练和考试合格,还荣获新宁医院家庭医学系颁授『杰出驻院医生奖』」。在颁授证书的仪式上,他百感交集。

行医之余 参与多项社区活动

重新取得行医执照后,郭医生除了开设诊所行医,业余参与社区活动,诸如童军活动、推动环保、训练救伤、医学讲座等。他强调参与社区活动是个人所好,也为回馈社会。郭咏观医生对童军活动情有独钟,从2002年开始几乎没有间断,他崇尚童军「日行一善」的精神和格言,并身体力行。

1996年,他参加了由多伦多华人健康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华人环保大使』计划,与一班志同道合的热心环保大使向华人、尤其是新移民推广环保,举办讲座、展览、活动包括植树、捡拾垃圾、参观环保屋等,并翻译多篇有关环保的文章,2002年荣获环保组织PITCH-IN CANADA和CLEAN WORLD INTERNATIONAL颁发『世界清洁奖』(Clean World Award)。

2005 年,郭医生应邀加入「圣约翰救伤队」伊陶碧谷第433 队成为队医,除了协助训练急救员,亦经常作公开医学常识讲座,提供最新和可靠的医学资讯,其中包括为加拿大癌症协会(Canadian Cancer Society)主办的『华人癌病资讯论坛』(Chinese Information Forum)『癌病知多少』。担任多个癌症病人​​关怀组织讲座的主讲者,撰写多篇有关癌病的文章,亦在电视台和电台分享有关癌病的资讯。 2009年,郭医生与多位热心人士在天主教中华殉道圣人堂成立『伴您行』癌症病人关顾小组和担任医学顾问,2011 年受加拿大癌病协会颁发『特别嘉许奖状』(Certificate of Special Recognition )。

举办​​医学讲座 提升保健常识

2009年应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华人分会之邀请,成为该会的医学顾问,经常参与糖尿病、肥胖症和新陈代谢综合症的公开讲座,撰写有关糖尿病的文章,在中文电台的医学节目与听众探讨有关糖尿病的问题,提供市民健康之道,并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见解。

郭咏观除了医病外,也教导病人和普罗大众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运动尤其重要。他本人喜欢运动,尤好足球,曾任伊利沙伯医院医生足球队队长,移民加拿大前,改练太极,于1992 年考获香港太极学院『太极拳师资训练证书』,现仍勤力锻练;也练太极刀、剑和扇,公余在耆晖会成人日托中心和天主教中华殉道圣人堂教授太极。 2001 年加入星辉体育会为委员,会长任内创办『亚裔运动会』,让来自亚洲不同族裔的运动员参与比赛,除了竞技,更可促进种族和谐。由于热心服务华人社区,曾荣获安大略省政府及多个社区团体颁发「义工服务奖」和「杰出华人义工服务奖」。

他虽为西医,对于中医立法也相当关心。他认为不论中西医,应该都是「有医无类」,就如同教师应该「有教无类」一样,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英文水平,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如不懂英文如何与非华裔病人沟通?不单是对中医的监管,加拿大医管局亦规定执业西医必须接受『延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简称CME)的测试,以维持执业医生的水平。郭医生虽然英文流利,但是对中文十分重视,中学时受教于国文和中史的曾希颖和黄清华两位老师,港大毕业后追随潘小磐老师学习写作诗词。如今郭医生能流畅使用中文书写说讲。他建议本地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土生华裔医生应该学识中文,掌握优势,强化与病人沟通的能力。

重视生命 反对堕胎

郭医生的贤内助是当年他在伊利沙伯医院行医时认识的护士长袁淑娴,在郭医生取得在加拿大行医执照后,郭太即退居幕后相夫教子,两个儿子都毕业于滑大电脑工程专业。郭太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友,他说,很多人是在人生遭遇到困难或低潮时才信教。 「我是医生,医学训练注重论证和数据,现今医学尤其著重科学证据(evidence-based medicine),不会轻易相信宗教。」2007年2月去耶路撒冷朝圣回来后,他认为受到感召自愿受洗。过去担任家庭医生时,只要有病人要求堕胎,医生认为安全,不需要理由,家庭医生有义务介绍病人到堕胎诊所施行手术,无形中成了「杀害胎儿的帮凶」,成为天主教徒之后,他极力反对堕胎,现在堕胎已不再需要家庭医生的转介,但郭医生仍会为他们祈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