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驻日本大使馆一等秘书李春光涉谍案风波 /

驻日本大使馆一等秘书李春光涉谍案风波

5月29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抛出一枚重磅消息: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一等秘书李春光涉嫌违犯《维也纳外交公约》,隐瞒外交官身份从事商业及与「间谍」相关的活动。之后,日本警视厅要求李春光出面解释。不过,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于5月30日正式作出拒绝自首的答覆,李春光则因为任期已满目前已返回国内。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鉴于外交壁垒,无法对李春光本人听审,此案将成为中日外交的另一宗悬案。

早在2007年进入大使馆之时,李春光就被日方当做「要注意人物」,对他虚伪申告和以假身份开设账户的动作也早有所警惕。日本警方调查发现,在未告知户籍管理部门其外交官身份的前提下,李利用其他身份在银行开设户头,每月接受日本一家健康食品公司10万日元左右 (约8000元)的酬劳。此后,《读卖新闻》又爆出李春光在千叶市内拥有房产一处,每月的租金收入约30万日元(约2.4万元人民币)。

东京警视厅公安部移送检方资料显示,2008年4月10日李春光向东京都葛饰区政府提交《外国人登录证明书》更新申请时,是以东京大学教授(研究员)的身份进行登记,并在申请书上填写了此前在东京大学任职时的地址。不过,2009年8月李春光向入境管理部门提交申请书,意图把身份由「教授」变更为「公司职员」。并且,李春光在登记时使用的公司名称实际为其妻子的工作单位——东京某保健食品公司。据悉,2008年李春光曾通过熟人关系,介绍其妻子进入该公司担当行政助理工作。

《朝日新闻》5月31日报道称,警方负责人中有人认为李所收的银行汇款数目并不大,只是个人赚些「外快」。被追查的食品公司总负责人也确认称,「此酬劳是支付给他夫人的翻译费」。考虑到日本没有《反间谍法》,日本警视厅名义上称这一做法违犯《维也纳外交公约》第 42条关于「禁止外交官从商」的规定,对其展开调查,实则着重追查其间谍身份。

5月30日以后,日本媒体将报道的焦点集中在农林水产省是否洩密的问题上,尤其是对主导农水产品对华出口的农水省副大臣筒井信隆、农水省大臣鹿野道彦进行了深入的追踪调查。据报道,李春光曾数次参加鹿野、筒井组织的学习会,并于去年3月在东京某宾馆与鹿野进行会餐。6月4日,鹿野道彦作为「问题大臣」在野田内阁第二次改组中被撤换。

6月5日的《读卖新闻》又继续爆料,野田首相去年访华时,受筒井邀请去视察了农产品对华出口促进事业的展示设施。此举被解读为是「为方便出口农产品检疫,利用了首相」,筒井和鹿野前农业大臣将面临继续追讨。有日本外交界人士私下向《凤凰週刊》记者透露,这次「间谍风波」在内阁改组之际发生,很有可能属于上层人事斗争中的一环。「李春光或许只是作为一个『靶子』被利用,这与他属于哪国外交官关系不大。」

对于李春光是否是间谍一事,日本舆论界同样意见不一。

据亚洲现代经济研究所公布的背景资料显示,1989年6月李春光获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这被日媒看做是「具有军方背景」。《读卖新闻》6月1日在头版报道称,「李春光曾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机关,日本安全部门怀疑其打着『拓展日企在华市场』的幌子,实则拉拢日企,使其受控于人民解放军,成为军方的资金源。」

也有媒体怀疑李奔走于日本农产品对华出口一线的真实目的,称其「不是单纯敛财那么简单,也有阻碍日本加入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谈判的意图」。

《日本经济新闻》则评论称,若将李春光的「不当敛财」行为归为「间谍行为」,就必须要拿出其金钱使用目的等铁证。「与其说是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的间谍行为,不如说是农水省的疏忽大意导致机密大量外流,这才是事件的本质。」

此次风波之后,《产经新闻》历数日本战后被揭发的6起中国间谍案,称中国谍报为「真空吸尘器型」的搜集方式,合法巧妙地将可搜集的情报全面强力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日本在民意上,也对日本的反谍报基本上处于「无防备」状态而忧心忡忡。

对于此案,中国外交部和驻日大使馆早已公开予以否认,指责「部分日本媒体所谓中国外交官从事间谍工作的报道毫无根据,纯属无稽之谈」。然而,日本有关方面却对此事紧盯不放,日本最大在野党自民党将其视为搞垮执政党民主党的良机,要求坚决予以追查,目前已派人员来华调查。

5月29日,据《朝日新闻》报道,某位聘请李春光为日本企业做讲座的某咨询公司社长拨通了李春光的手机,李春光在电话中愤愤地表示:「我为了中日关系的改善这么拼命努力,到如今却被反咬一口,我感到很遗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