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开始反击?联合早报:忧国忧民胡锦涛
中共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中国罕见的不平坦10年。作为这十年中国领导集体核心的胡锦涛,则给人留下团结、宽厚、隐忍的形象。可以说,主政10年间,胡锦涛着力最多的工作之一,即是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而忧患意识则是胡锦涛对中共执政能力建设思考的核心部分,同时折射出中国复杂的现代化困局。
平心而论,10年执政,并没有让胡锦涛满足于成就,而是不断看到新的挑战与危险。对于一个领导着13亿人口的执政党而言,中共的这份清醒与理性,可谓是一份最宝贵的财富。
2002年12月5日,在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仅20天后,胡锦涛便来到河北西柏坡进行调研。他以新任总书记的身份,首度发表了自己的党建认知: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首次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思想。
胡锦涛上任后的首次出行,极具内涵和符号性。这样一次政治寻根之旅,体现出中共最高领导在彰显执政的合法性同时,保持着一份清醒的忧患意识。
的确,自市场经济引进中国以来,中共党内出现了许多毛时代绝不允许出现的现象,腐败、裙带、特权、滥权等与社会逐渐脱离的危险越来越大。十六大时,作为主管党建工作已10余年的胡锦涛,担心很多中共干部看不到这些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中共执政地位的危害却是致命的。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提醒,全党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尤其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共的未来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以及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内的“四大危险”。
胡锦涛的这番讲话为这一届中央集体定了调子:共产党人不能脱离群众,不能忽视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重视经济的发展。一个明显的改变是,中共十六大以来,领导人日益重视社会的发展。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20年后,中共首次面临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社会矛盾集中等现代化转型难题。这10年,胡锦涛提出了“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目标,以此统一中共上下的执政理念,扭转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建设的问题。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10年,因为政治领域的改革不能及时地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配套,导致体制性腐败加剧,且既高层化又普遍化,司法领域的腐败最为民众不满;政体改革的困局,还导致利益集团坐大,社会向上流动的渠道不畅;官民矛盾进一步加剧,“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最高层果断处理薄熙来事件,是中国政体改革尤其是法治改革的契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老百姓日益高涨的权利意识,与其说是要民主,不如说是要法治。因为司法不作为,导致他们高喊民主口号,声称自己为自己做主。无论是从必要性还是可行性来看,法治改革都可以成为中国最优先的选择。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时称,新形势下,中共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
在关乎中央政治领导人更替的十八大之前,面对着掌握着中央和地方行政大权的150人的群体,平心而论,胡锦涛的这次讲话充分显示了冷静而又理性的分析和研判。可以说,他不回避矛盾,直面现实。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共对风险和挑战讲得越来越实,这是极具进步性的。
胡锦涛对于“党员队伍组成结构”之“重大变化”的强调,尤为引人注目。根据已经披露的数据,可以认定,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的剧增,是中共党员结构所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
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更强的权利意识,他们与社会的连接也更加密切;时尚的价值观念和时兴的思潮理念,对于他们其中的相当部分人具有吸引力。这类党员的增加,势必会给党组织带来新的变化和挑战。
“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最近指出,对于现代政治体系来说,有三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法治与责任体系。而对于第三个要素——责任机制,他认为选举这种程序性的机制并不是使政府负责的唯一路径和方式,还存在一种道德责任机制,即即使在不存在竞争机制的情况下,政府也有一种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内在道德要求。笔者认为,胡锦涛的忧患意识,或许就是这种内在道德要求压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日益崛起为现代大国的重要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