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露朱镕基风范 李克强需塑新型总理
【多维新闻】自上个世纪李鹏开始,中国总理的职责开始被盖上了主抓经济的印章,尤其是被外界誉为“经济沙皇”的朱镕基上台,总理似乎就是只主管经济的。温家宝虽然走了一条温情执政路线,但也没有摆脱“经济总理”的图章。之所以中国的总理被如此认为,这与改革开放30多年间整个国家确定的经济发展核心基调相一致。但等到今年3月份李克强成为总理,这位正宗经济学科班出身的未来总理,面对的可不再是经济为核心的总理职责。
中国高官的工作分工一直以来让西方思维的人匪夷所思,之前的中国总理专业背景皆是理工科出身,水利、电机制造、地质是前三任总理的教育背景,并在所对应的领域服务了多年。他们在成为总理后都被贴上“经济”的标签,西方都曾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懂的经济,能否掌控经济发展?时至今日,西方很多学者仍认为,李鹏并不懂经济,而朱镕基则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至于温家宝,已有不少评论认为中国在他领导下避免了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更大伤害,但也有不少批评言论指出,他对中国经济的宏观把控是昏招叠出,就比如房地产调控的种种矛盾直接导致了民众普遍哀声怨道的高房价,他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机遇也是反应迟钝。
平实的“经济学者”
等到今年3月中国政府换届,李克强继任总理,大陆终于迎来一名真正经济科班出身的阁首。李克强是经济学博士出身,先后师从大陆著名经济学者萧灼基、厉以宁,并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萧、厉二人均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规划师,李克强在他们指导下写就的学术论文,不少观点都被中国改革进程逐一验证。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即将大力推行的“城镇化”构想正源于他的经济学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该论文曾荣获中国大陆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可以说在经济学理论方面,李克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造诣。曾有人士评论,如果不是走上从政的道路,李克强应会成长为经济界的又一名显赫专家。
早前,曾有海外媒体声称李克强的致命弱点是不懂经济。得出这样结论的标准是什么无从考证,但更多的媒体在揭秘李克强为何能成为总理接班人时无不都是从他的经济背景说起。有香港媒体早前报道,李克强是首位“50后”正统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胡锦涛一开始就把他按照经济总理一职来一步步培养。报导称,找一个真正懂经济、有能力的人当总理,成了中共政坛各派的共识,所以李克强才能够脱颖而出,赢得担任未来国家总理一职。也有中共高层智囊透露,因为经济学背景能让李克强“对中国经济有更好的了解,并为中国经济转型建立起中期及远期的策略”,而这也是现任的领导群没有达成的。
熟识李克强的人士表示,李克强优异的经济学背景,再加之地方锻炼多年,这样的履历令他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处理复杂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有舆论担忧,他在河南与辽宁主政期间,的确使河南经济总量跃升为中西部地区首位,并在相当程度上改造了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以及就业问题。但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权威不足,甚至没有提出过一句带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口号。可从另一思维角度看,他这种平实的经济领导能力是当前中国最为需要的。正如李克强此前所强调的,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有真实的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
颇具朱镕基风范
更应清楚,对李克强的认识绝不能停留在基于以往的内敛、低调的判断中去。李克强本人是一名坚定的改革派,并有机会成为一名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旗手。上述人士称,当他正式接掌中国的国务院后,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将在一年左右时间内清晰展现出来。而面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局,中共也必须推行重大的经济改革来阻止经济放缓,鼓励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等等问题。
在中共最高级别经济会议上,“改革”已经首次超越“增长”成为新一届领导层部署未来经济工作时的首要侧重点。李克强在十八大后更是大谈特谈“改革”。去年11月21日,李克强掷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的观点。12月19日,还是在同一间会议室,李克强重申“改革红利”,并给出了更为清晰的路径,对增长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的发展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提高。“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这个最大潜力的发挥只有通过‘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才能实现。”
一名现已退休,此前与李克强长期共事的人士特意向多维新闻指出,要注意李克强的很多经济改革风格会颇具当年朱镕基的风范,懂经济,有魄力,有思想。当年朱镕基掌舵中国经济,成功避免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在遍地低效国有企业难以为继的困境下,大刀阔斧“革命”了国企旧面貌。虽然当时的改革到现在也存有争议,但的确是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第一次大转型。
当前的中国经济可谓是内需不振、投资降速、出口萎靡、贫富差距拉大,这些问题在中国愈演愈烈,困扰着新一届的领导层。这样的局面跟当年朱镕基面临的困境有过之而不及——弥漫全球的经济危机和国企发展一枝独大带来不公平与低效再次成为问题的核心。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未来几年经济工作必须要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但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长期受制于占有绝大部分资源的国企。李克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他已经公开强调让私营经济能够公平竞争的重要性。他是世界银行(World Bank)去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的主要支持者,该报告警告如果中国不能打破大型国有企业对经济的控制,就会面临危机。李克强已经公开告诫地方大员们:“我们不仅要解放思想,还要打破部门利益,打破固有的一些利益格局,让基层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可以预见,李克强总理任上掀起新一轮以资源配置为主的经济大调整已摆上日程。伴随“李氏经济改革”逐步走向前台,外界需要观测的是,他是否具有当年朱镕基的魄力,能否胆大心细的促成中国经济第二次大转型。
不能再是“经济总理”
当前的中国现状是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GDP进入世界最前列,从物质财富的积累上讲应该说完全达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但是,由于经济改革单面突进,而经济改革只注重生产力层面,经济中的分配关系以及社会、政治、道德领域的改革滞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求的初步实现公平分配、初步建立民主政治、初步实现社会正义、初步建立诚信道德都被抛在了后面。因而从这个层面上说,李克强所面临的这些挑战远比经济转型要大许多。
而李克强要实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他所能借助的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手段,在他做出决策与采取行动时,表面上是经济,实际上永远是一个政治,因此经济改革实际考验的是决策人的政治综合考量,能否具有更为坚决的政治决心。经济改革与发展只是国家的基础,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基础之上,李克强面临着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更好的分配蛋糕,去进行更为重要的国家与社会治理。很多评论人士就此指出,当前的历史环境下,中国总理扮演的角色是协助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去推动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成为国家真正的CEO(首席执行官),“经济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民生与统筹发展才是中国总理更为重要的时代要求。
过去的五年,身为副总理的李克强除去经济事务,还在主管住房保障、全民医保、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等吃力不讨好的领域。他也于去年首度提出中国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不管是“新四化”还是经济体制变革,早已脱离了单纯的经济发展范畴。懂经济能为李克强“加分”,但中国总理的另一个主业已经开始转向要面对更多的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环境等等综合性问题。李克强虽是科班的经济学博士出身,但他也拥有法学、政治学背景,这或许能为他改造中国社会现状提供帮助。
通过官方的报道可以发现,很早之前,李克强已经开始关心公共卫生、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等前任们不曾留意的问题。这说明他视野的宽阔,具备了成为中国新型总理的潜力,他的特点和能力让人们有理由对这位三月份上任的总理充满期待。而当面对堆积如山的社会发展问题,作为总理的李克强能否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工巧匠”,成为检验他历史成色的重要标志。
(高君 乔木 撰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