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风俗各异 加国众华人谈故乡过年传统 /

风俗各异 加国众华人谈故乡过年传统

上海人年夜饭 从掌灯吃到深夜

春节快到了,随著华人人口越来越多,多伦多地区的“年味”已越来越浓,年货、年节饰品在许多地方都可以买到。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华人移民来说,过年更像是一个契机,让自己再次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回想昔日的快乐时光。

今天请四位来自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方的移民,介绍他们记忆中家乡过春节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中华广袤的土地,各地不同的年俗习惯,而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反映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让人倍感亲切。

上海作为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使当地的市民生活讲究精致。现年92岁的李宗海,早年毕业于上海逊约翰大学,他记得上海人过年的规矩是蛮讲究的。

李宗海说,上海人过年蛮讲究的。(本报资料照片)

上海人过年要到城隍庙里去逛一逛。(取材自东方网)

★大街小巷买年货

李宗海介绍,上海人传统的过年习俗有几点是必须年年遵循的。首先要准备年货。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购买的,比如八宝饭要到王家沙去买,糖年糕要到沈大成去买;有些年货则要自家自做的。做得最多的是熏鱼与蛋饺。

李宗海说,上海人吃年夜饭,通常有冷盘、热炒、甜点几道,至于几个冷盘、几个热炒、几个甜点则完全视家中经济状况而定。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香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午夜依然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好不热闹。之后就是收发压岁钱了,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觉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初一早晨吃汤圆

上海人的习俗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李宗海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人都要自己水磨糯米粉,再将黑芝麻粉末拌猪油做成一个一个的馅,用沥乾的糯米粉将黑芝麻馅包成汤圆。

★逛城隍庙九曲桥

近几十年来,上海人有了一个过新年逛城隍庙的习俗。李宗海说这以前好像不明显,但后来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里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买一些上海著名的小吃尝一尝。

上海人初五迎财神是件大事。据李宗海介绍,每到初四晚,临近子夜时分,大家会拿著准备好的高升鞭炮到门口赶点放鞭炮迎财神。初四晚初五凌晨的鞭炮声音是最响的,其声势超过大年三十。

★元宵节玩兔子灯

随后就等元宵节了,上海人元宵节当然也是吃汤圆,不过李宗海记得,元宵的吃不如玩,小时候元宵节一定要玩兔子灯,所以元宵节也称灯节,小孩子在那天拖著各式各样的兔子灯走来走去,真是有劲得不得了。

广州人八道菜 象征来年一路发

简亮介绍,家乡广州过年时,年夜饭有八道菜、初一吃全斋。(记者葛健生 摄影)

香脆的煎堆内包爆米花。(取材自oldmcdonaldswife.blogspot.ca)

自中国广州移民本国十余年的简亮,仍不忘家乡广州过年时,年夜饭要吃八道菜象征来年一路发;初一吃全斋、小孩给邻居登门拜年拿红包;而油角、煎堆、蛋散、麻花更是春节必备食品;直至过完十五元宵、吃完汤圆后,才算过完年。

广州过年时,家家户户在初一都吃全斋,简亮忆及儿时吃素斋时,父亲总是说“吃斋不如讲正话”,他说,父亲的意思是吃斋可以令人心生正念、多讲真话。

★大年初一吃全斋

而年初一吃斋的菜色也讲究,简亮表示,初一的斋菜计有慈菇、绍菜、粉丝、木耳、冬菇、发菜、腐竹等食材,由于食材煮熟所需时间不一,因此必须分开烹煮,在各道菜都煮熟之后,再把所有食材都搅在一起,这便是初一全家一起享用的斋菜。

其实过年的气氛从腊月二十八起就展开,简亮指出,无论大人小孩全家相聚,在一日之内必须将自家环境打扫干净、除旧布新;年三十的年夜饭前,开始贴春联、拜门神、地主公、拜祖先、烧纸钱,接著才能吃团圆的年夜饭。

★鞭炮越长越有钱

简亮说,年夜饭通常要准备八道菜,象征来年一路发;吃饭时小孩喝汽水,而啤酒则是大人的最爱;家人们则是团圆相聚看春晚、打扑克牌、打麻将、闲话家常;直到夜间约11时55分起,则是鞭炮声不断、此起彼落,12点前后鞭炮声响彻云霄。亮回忆,部分家户的鞭炮是从三楼吊挂下来,“鞭炮挂得愈长的,表示这户人家愈有钱”。

★敲门拜年拿红包

简亮表示,小孩子们初一起床后穿完新衣,便开始走向街坊邻居敲门拜年说吉祥话,同时手中要握著写有“财神到”三个字的红纸,并递交给开门的街坊邻居,邻居们则回报象征吉祥的红包,然后将“财神到”的红纸贴遍大门前。

过年期间,几样美食点心不可少。简亮回忆,像是以面粉为外皮、内馅为花生和糖,油炸之后,外皮硬而脆,这便是炸油角;而初一吃斋、拜神时所用的煎堆,还有麻花和蛋散等。

★芝麻汤圆画句点

简亮表示,初二回娘家则可吃荤;初三则是向朋友拜年;初七是旧历上的“仁日”,意谓“人人生日”;直至十五元宵,在提灯笼、吃内馅为黑芝麻、以片糖煮过的汤圆后,旧历年才算过完。

蒙古人常迁徙 没打扫烦恼

73--王曙光眼中的蒙古族过农历年,仍有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豪迈与真忱。(记者邱冠铭 摄影)

74--经常迁徙的蒙古包没有过年大扫除的麻烦。(取材自zh.wikipedia.org)

虽然经过了数个王朝、世代的变迁与融合,目前蒙古地区也和中原汉民族一样庆祝农历新年,但在出生于、成长于内蒙古的王曙光眼中,现在的蒙古族在过农历年时,也仍保有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豪迈与真忱。

王曙光说,内蒙古境内的族裔众多,除了一般所知的汉族、蒙古族外,另还有许多的小族群部落和俄罗斯后裔。即使如此,蒙古人的民族性中普遍重情意而轻利、轻商,因此蒙古人在过年时,不像汉人一样会以“恭喜发财”来相互祝贺,仅以蒙古语中平时打招呼时说的“Sain baina uu”来相互问安。

王曙光指出,居住在城市地区的蒙古人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即开始大扫除及进入庆祝春节的准备工作。但对于居住在草原的游牧一族而言,因为大约每半个月就要迁徙一次,所以过年时也就没有打扫蒙古包的麻烦和困扰。

除夕当天的谢天祭祖对于蒙古人而言,是一年中对于神灵祖先表达敬意的重要时刻。王曙光说,不像有些省份地区,对于祭拜的牲礼有所规范与忌讳,以往的蒙古由于冬季物资较缺乏,因此一般祭品是以牲口为主,少有鲜蔬生果;由于羊胸口部位肥瘦相间肉质肥美,是蒙古人饮食中的上品,所以也被当作是祭拜时必备的供品。此外,除夕年三十过后,家家户户也要在门外高挂灯笼以示庆祝。

“春联”是展现文化之美与祈福的春节重要指标,内蒙古地区的春联有汉字与蒙古文两种,汉字的春联大都在东部地区出现,蒙古文的春联则分布在与辽宁、吉林省交界等地区。蒙文春联也讲究对仗工整,所不同之处,汉文春联是以句尾对仗,但蒙文的词句则是在句首对仗,内容也是表达感谢与祈福。

“拜年”对于蒙古青年而言是重头戏,每到一处亲友家拜年,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喝乾容量约1.5盎司的二锅头、白乾或大麴酒两大杯。王曙光回忆说,过年期间,通常一天要去20至30位亲友家拜年。

四川人过年 观灯年粑不可少

72--过年观灯,四川自贡灯会远近闻名。(中新社)

72--过年观灯,四川自贡灯会远近闻名。(中新社)

71--蒋志成说,四川省内各处的年俗也不尽相同。(图:本人提供)

71--蒋志成说,四川省内各处的年俗也不尽相同。(图:本人提供)

中国东南西北各地过年习俗各有不同,四川是个大省,即使在一个省内,传统习俗也略有不同。

来自四川南部宜宾地区的蒋志成说,小时候家乡过年很热闹,过年小孩子最开心,不但可以在大年初一穿新衣服,还可以从长辈那里拿到红包押岁钱,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一大早还可以放鞭炮。

除夕年饭都是一家人自己吃,外人很少在这个时候去别人家打扰,初一之后才会到别人家串门拜年。四川人过年不像北方人那样一定要吃饺子,四川有些地区的人大年初一早上爱吃汤圆,而南部的宜宾地区大年初一早上则是吃细细的长寿麵。

宜宾附近的自贡灯会非常有名,蒋志成说,小时候他在过年期间也会到自贡去观赏灯会。

蒋志成介绍,小时候家乡过年时家家户户一定要吃年粑,年耙是用糯米和大米混合之后,放入肉馅做咸味年粑,放入花生米和糖做成甜味年粑,然后用芭蕉叶和另外一种长长的叶子包好,放入蒸笼里面蒸熟之后,就可以在过年期间吃了。

四川人过年还爱吃腊肉、香肠,在过年前早早的就会准备好腊肉和香肠,川味香肠与广味香肠味道完全不同,里面要放辣椒和花椒,麻辣味的香肠味道特别好。有些地方的四川人还用柏树枝叶烧烟薰腊肉和香肠,薰得黑黑的腊肉香肠就会一种非常独特的风味。

四川有些地区的风俗是在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吃汤圆,现在都是购买现成的汤圆或者汤圆粉,而传统的汤圆粉通常是自己磨,糯米和着水用大大的石头磨子磨成糯米浆,糯米浆用布包起来吊乾,汤圆粉团就可以用来包汤圆了。

传统过年四川各地都喜欢做米花糖。以前在过年前家庭主妇们就要将米花糖做好,主要原料是用糯米、白糖、芝麻、花生。首先是要糯米蒸熟,然后摊在竹编容器上晒乾,有些糯米粘在一起,就要用手将米分开,让米乾燥成原米粒状之后,就可以送到专门做米花糖的工场加工,烘炒之后糯米爆开,加入白糖、麦芽糖糖浆,米花加入花生、芝麻拌匀之后,乘米花糖团还是软时将其切成砖头大小的长方块,然后再切小块,最后用白纸包好,就成了节日期间自己享用和款待客人的最好点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