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安省中医界之乱 省卫生厅应该反省了! /

安省中医界之乱 省卫生厅应该反省了!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中医问题究竟有多复杂?来龙去脉又是如何?相信到现在为止,绝大多数华人对此还是莫名其妙,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在中医议题的争议日趋火爆、白热化的当下,如果能够对此事的起因、发展、结果作理性的分析,确实也并非多此一举之事。

多少年来,加拿大不仅是世界上难得的真正和谐的多元文化国家,同时也是西方社会中少有的中医文化被很大程度上认可和接受的国家。然而,在不少安省中医界人士看来,从今年4月1日开始,随着一系列违背中医学本身规律的条例的实施,中医在这里太平安身、稳步发展的局面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在加拿大的三千四百多万人口中,华裔有一百五十多万,由于这一庞大的族裔群体的存在,客观上也为中医业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据统计,在整个加国从事中医针灸职业的人约有五千名,而在安省就有近三千名。在安省的以中医针灸师名义行医的群体之中,曾经在国内接受过专门的中医学习、训练、当过中医师或者由西医改行成为中医的占了约四成;以前没有医学背景,在这里经过学习才开始执业的也有三成;剩下另外三成就是以中医为名,或者从事按摩职业或者专门售卖理疗产品、保健药品的人士了。由此可见,在整个安省的中医队伍之中,既有正儿八经、确实有那么两下子,可以真正为病人排忧解难的名副其实的医生,也有粗通皮毛的“卫生员”,还有“挂羊头卖狗肉”的穿着白大挂的“售货员”。鉴于这一良莠不齐的现实,多年以来,在安省中医界内部一直有不少有识之士希望通过由政府立法、行业自我规管的方法来确保中医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业界和病人的权益。

安省的中医立法始于1996年,由现在的加拿大中医学会的某些人士率先提出,省新民主党政府开始启动。1999年,省保守党执政时期,安省出现了比较正式的第一次中医师、针灸师资格考试。2003年,省自由党上台之后,中医立法工作继续进行。两年之后终于完成,并通过了一读,次年底又通过了三读,至此安省有了历史上第一部中医法。应该讲,尽管由于东西文化、医学观念方面的差异,这部中医法确实存在一些脱离中医实际的不足之处。但是中医业界内部不少人还是对此乐见其成,他们希望在2006年底至2013年4月1日的过渡期内,由省卫生厅委托产生的管理局过渡委员会(简称过委会)能依据立法精神,广泛咨询、集中业界意见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反映中医内在规律、有助于中医业发展的实施条例,以此来弥补中医法的先天不足。然而从2006年底开始,围绕着如何制定实施条例和“过委会”人员的组成,安省中医界内部、以及业界与卫生厅和“过委会”之间就一直意见对立,并且至今还势成水火,无法平息。

对于安省中医界与“过委会”、卫生厅之间争议的是非曲直,在外人看来,的确是“公说公有理”令人莫衷一是。因此要搞清这内里乾坤,唯有对将要生效的由“过委会”制定的一系列条例的内容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出准确的判断。根据“过委会”出台的包括注册条例在内的一系列实施条例的规定,从今年4月1日开始,除了中医历史上沿用多年的祖辈法不再被认可之外,中医、针灸师的执业范围也将会有新的限制。届时,心脏病、血液病、癌症、肺病、肾病、肝病、骨科、儿科、眼科、胃痛以外的胃病、湿疹以外的皮肤病都不在被许可的中医诊治范围之内。中医可以治疗的病症仅仅局限在感冒、面瘫、妇女病、不孕不育、痛症等方面。假如中医业者认为有必要诊治条例限制范围之外的病,必须经过八位西医专家的审核认可,并得到管理局的批准。在新条例之下,所有中医、针灸师记录病历只能使用英文、法文或拉丁文,即便是中医常用的痰凝血脉、胃气上逆、心肾不交这类专业词汇也必须用“洋文”表达,而这些“洋文”不能只是中医和病人自己明白,一定要让西医的健康专家能看得懂。

十几年前,安省的中医业界希望有一部中医法来确保中医在这里的健康发展,可是现在事与愿违,中医法确立了、随之而来的一连串限制条款,却在不少人眼中是一场对安省中医的淮海战役。他们认为:在这一系列条例的影响之下,安省的中医业没有得到正面的营养,而是被淋上了“敌敌畏”。因此,卫生厅和“过委会”推出的新条例遭到了不少业界人士强烈地反弹,至今为止有一半以上平时在真正行医的中医拒绝在“过委会”那里登记注册,而中医业界自己选举产生的“安省中医针灸师管理委员会”和“安省中医界联合会”也发出呼吁:抵制省卫生厅和“过委会”的劣政。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她与西医在病因分析、医治原理、治疗手段上有着南辕北辙的差别。中医能够在安省、在加拿大安身立命、得到发展,正是因为她在治疗某些病症方面起到了西医所无法起到的疗效,这也是中医对西方医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据统计,目前在主流社会中,相信和接受中医治疗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中医师表示:自己的西人病患者已经从几年前的5%跃升到了35%。由于中医在加拿大日益受欢迎的现实,所以对中医的立法和规管就更应该从中医固有的内在规律出发,有助于中医本身的发展,而不是官僚式地用西医的理念、西式的思维、曲解和篡改中医原意的方法来实行规管。省卫生厅和“过委会”这样做,其实并没有保护中医,更像是在扼杀和消灭中医。

在如何对待中医文化方面,联邦政府的做法就很值得省卫生厅及“过委会”效仿。2010年,联邦卫生部搞了一个“食品药品安全法修正案”,根据这一法案,今后所有进口的中药、中成药都必须像西药那样经过严格的成份分析的检测,才能放行。但是,由于中药和西药在结构成份、治病原理等方面区别极大,如果简单地用检测西药的手段分析中药,不仅中药内那么多复杂的成份难以准确估断,就是一些被华人看来原本可以治病救人的中药,也有可能在西方药学家的检测标准之下变成了害人的“毒药”。如果这一修正案真的实施,加拿大市场上不仅再也难以见到中药,就是中医业也会因为开了药方、无处抓药,而自行消亡。移民部长康尼在知道了这一事情之后,马上作出干预,促使卫生部停止了这一不切实际的规管中药进口的条例,之后还成立了有中医业者参加的中药进口咨询委员会来应对未来的相关事宜。从联邦政府在处理中药进口问题上尊重业界意见、从善如流的做法,再对比安省卫生厅及“过委会”在规管条例上顽固地一厢情愿、脱离实际,我们见到了两种不同的施政作风所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前者保护了中医中药,后者却在伤害中医文化。

中医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中华文化又是加拿大多元文化体系的内容之一。安省卫生厅和“过委会”如此简单粗糙的做法,不仅不够能确保中医健康发展,而且还会窒息、萎缩中医文化,这对中华文化在加国的推广也极为负面,对多元文化政策更是一种破坏。在西方医疗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加拿大,中医现在与将来都不会列入政府医保,即便是公司医保也只有针灸项目。因此,中医能有现在这样的影响力,既是业界传承和努力的结果,也和病人的信任和支持分不开。如今“过委会”为中医治疗处处设限,这不仅伤害了中医行业和加国的多元文化,同时也侵犯了病人的选择权。无可否认,中医规管确实复杂,但是如果卫生厅一知半解“外行领导内行”,管得不伦不类、混乱不堪,那还不如放手,由业界的自我规管来决定中医的生存与发展。

从4月1日开始,安省将会有两个中医针灸师管理机构,一个是业界自己成立的规管机构,另一个是由“过委会”变身而成的管理机构,究竟哪个机构更能代表业界和病人的利益?公众应该会自己作出判断。

安省自由党执政近十年来,卫生厅就一直是个麻烦不断的“重灾区”,从巨额浪费的电子医疗丑闻到至今还在揭露之中的空中救护黑幕,再到现在的打击中医文化的一系列举措,这一切都说明了卫生厅的领导确实问题多多。根据卫生厅委托成立的“过委会”的规定;4月1日之后,如果安省的中医业者不在他们那里注册登记将不能再行医。但问题是将来的管理局又凭籍什么法律依据和资源去追究那么多拒绝登记的中医业者呢?因为根据加拿大法律,行业的规管机构必须是由相当数量合资格的行业成员自己民主选举产生,而非政府钦点任命。而由“过委会”变身而成的管理局,却是经卫生厅指令产生,这在法理上已经存在了缺陷。这样一个法理基础不足的机构,在行使职能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法律挑战。

如今,安省中医业之所以争议不断、乱象丛生,“过委会”出台的规管条例之所以被群起反对,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省卫生厅的官僚主义和唯我独尊。因此,中医业界和华人社区完全应该挺起腰杆,为反对这种官僚作风和保护中医文化而奋起抗争。加国历史上,华人族群推翻不公平法例,正义得到伸张的事情并不少见,只要我们的中医业界能够捐弃前嫌、团结一致,推翻窒息中医的不合理规定也是有可能的,人头税的平反成功和反禁翅斗争的胜利就是例子。

4月1日之后,安省中医界将难免出现人心涣散、执业标准混乱、病人不知何处求医的怪象。如此乱局,省卫生厅难道不应该反省吗?。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0-09-14 09:45
    您已点过赞
    在多伦多为社么很多非中国大陆人士不相信大陆人士..... 在多伦多为什么很多香港人士不相信中国大陆来的中医...... 在多伦多为什么新加坡人不敢和中国大陆人士打交道..... ................ 就是因为一小撮民族败类毁了一锅汤..... 而以行“中医”为名,利用常人对医生的信任,骗害民众更是卑鄙无耻,最大恶极..... https://www.ratemds.com/doctor-ratings/dr-yanli-cao-toronto-on-ca https://www.ratemds.com/doctor-ratings/dr-chao-wang-toronto-on-ca  *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大陆来的中医是好中医。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