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移民的加拿大观感
1994年的夏天,举家自台湾迁移到加拿大定居。初抵异地,举目无亲,一切只能凭以往从书报杂志上得到的有限知识在此生活。 逐年逐步的摸索后,一晃五年过去了,周遭的一切也就不再那么地陌生。曾有在台的友人戏称:「你好大胆,居然跑到一个完全没有亲友的地方去居坠这可能和以往遨游四海的工作,能适应各地的生活有关吧!
几年来看过无数的家庭怀着一颗朦瞳的心境越过太平洋而来;也送走不少的家庭因适应不良、难忍孤寂又幸幸地搭机而返。 期间长者取得公民,短者一年不到,完全视个人的思维与适应情况而有所不同。而语言、气候、就学、就业等因素不外是适应不良的主要问题。
严格的说,加国的就业市场远不如台湾那么膨勃,但是却有良好的居住和教育环境,是退休人仕与讲究生活品质者的理想居所。台湾俗语:「有一好,无二好」正是这个写照。况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考量。
个人来此后,虽然少了金钱上的收入,但也免去了不少红白帖、交际应酬等支出眼看着小孩健康活泼的成长,自己也能在有高度法治的地区享受美好的大环境,顿时令我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快乐,实际上是「赚到了9
下纯属个人观点的随笔简介,是我自99年6月陆续在「水云天际诉真情」讨论区发表的内容,提供新移民或有兴趣了解加国人仕参考。
Gordon 1999.9.10
加拿大名称的由来
拿大家给大家拿就叫加拿大
拿大家:一个高税负的国家,夫妇两人同时上班,其中一个人的薪水几乎全缴税了
大家拿:公共医疗保险、儿童福利金、救济金、货服税退税金…社会福利琳琅满目
加拿大:加加减减,拿来拿去的怏怏大国也
考试时你如果照着我刚才说的去写的话,恭喜你,答错了
标准答案:
In the early 1500s, Jacques Cartier(法国探险家) used a First Nations(原住民) word for village, "kanata", to refer to the whole country. European map makers later used "Canada" as a name for all the land north of the St. Lawrence River.(即魁北克和安大略省)
加拿大的官方语言: 英文和法文
几乎所有政府的出版品上都有这两种语言的版本。原则上大部份说法语的加拿大人都住在魁北克省,温哥华地区很难得听到有人讲法语。不过小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就必需上法文课,为了辅导小孩子的功课,大人也只好买录音带来跟着学罗。
加拿大人讲的英语和美国人有许多地方不同,非但重音有异,用词方面更不尽相同对我们从台湾来,习惯于美式英语的外国人而言,真是有时会听到捉狂。
曾经有人在美国加州读了三年中学,英语都是拿 A。来到这里,第一学期竟是 C。听说在卑诗大学 (UBC) 第一学期的 ECT(English Composition Test) 有一半学生 fail,原来此地注重传统的英国文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并非只能听、讲就可。
四海都有中国人
虽然英文和法文是加国的官方语文,但是在温哥华到处所见尽是中文和英文,日常生活里好像看不到有使用法文的地方,连学校发的通知单也都是中、英文版本。温哥华机场附近的列治文 (Richmond) 市,商业区道路两旁的中文广告招牌,更是比比皆是。
报纸媒体的家数是中文凌驾在英文之上,此地发行的五份日报中,英文报纸有省报和温哥华太阳报两家;中文报则有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三家。
有人来到温哥华才猛然发现,即使在此地住上十年可能英语也说不好。因为在家里当然说国(台)语,看电视有华语频道,买菜上唐人街或大统华(统一公司经营的大型华人超市有五家分店),吃饭到处是中国馆子,朋友聊天当然都是台湾来的。于是这位仁兄想了一招,无事便到附近洋人经营的杂货店串门子,每次买个小东西,至少也聊个一、二十分钟,下次去买,再聊个一、二十分钟。由于住宅区不很密集,杂货店生意清淡,西方人老板也乐于和顾客聊天,某君无异找到个免费家教。
华人子弟都很勤奋好学,上大学的比例甚高。加西较有名气的大学里,处处可见黄色脸孔。听说卑诗大学 (UBC) 被华人学生戏称为「University of Brilliant Chen」因为中国学生实在太多了。
「四海都有中国人」,这首歌在温哥华得到了印证
人口的结构
加拿大虽然幅员广大,可是人口只有二千多万,只比台湾多一些,人口少,自然景观优美。最初移民加拿大的是英国和法国人,现在则是来自世界各国,包罗万象。
地广人稀,人口增加缓慢,据估计,不出十年,加国的人口成长率将趋于零。尤其是西岸的温哥华地区,其人口的结构早就呈倒三角形,老年人口居多,因此有 条件接受世界各地的移民。每年大约有二十五万个名额,间接的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并得到"The 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的法律文件承认。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保存及使用其本国之语言风俗、文字等,政府对不同种族的活动也非常尊重。在学校,每当不同国家的特殊节日来临时也都举办特殊活动,例如中国人过年时,学校还会发红包给小孩子呢。华人聚集较多的列治文市,当天一般公司银行、政府部门都还是照常上班时,中、小学则一律放假。
同一条街道名称的28户人家中,东方脸孔是我一户台湾人,一户日本人,八户香港人其余十八户白人除了有几户是老加拿大人外,其他分别来自义大利、波兰、苏联、德国……等欧裔移民,犹如一个小小联合国,东西方文化在此汇集交流。他们吃了我的锅贴,我也吃过他们的spaghetti。尤其前两年台海危机时,随着每日的媒体报导,几乎天天有邻居来表达关切,让人倍感窝心。他们对台湾普遍不了解,我就得从大陆沦陷开始不厌其烦地叙述历史,无形中增加他们对台湾的不少认识与支持。
移民人口的改变
这些年来藉着移民政策的开放,非但引进可观的人力资源,更带来大量的资金,可惜这种优势在最近两年已经起了变化。移入的人口和以前相较,并无明显差别,倒是类别有相当大的不同。
随着香港回归中国后,来自香港有经商经验的移民已大幅减少;海外财产申报法的实施,使得富裕的台湾投资移民也却步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印度、中国大陆、菲律宾、东欧、中南美等地的家庭团聚类、难民等等。对于财政情形一向不是很好的联邦政府而言,在社会福利支出方面的压力,无异是雪上加霜。这也难怪在上个月西岸的"THE PROVINCE"读者投书和东岸的"NATIONAL POST"专栏上先后出现带有反移民的种族主义色彩论调。
温哥华西区是有历史的古老住宅区,有些房子随然老旧,可是外形典雅,深具欧洲风格,前门后院都是大树林荫,非常漂亮。前几年新移民涌入后,买了房子多半拆 掉重盖。把大树砍掉不说,连草坪也铺上水泥,与附近房屋的格调格格不入,严重的造成邻居的不满。去年还发现报上有一则新闻称,有几户华人豪宅的建筑工地内被不明人士在墙壁上以红油漆喷着「滚回东方去9
有钱的移民,处处炫耀财富,民风纯仆的加拿大人看在眼里,心里的感觉则另有一番滋味。邻居有一位年约五十岁左右的白人女士,每当看到同街的香港人开着宾士车从她身旁通过时,我猜不透她那斜视的眼神是羡慕还是嫉妒。
CHINESE? TAIWANESE?
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前后院杂草丛生,长得比人还要高,以 Jungle 来形容并不为过附近邻居都抱以冷眼旁观。等到我安顿好室内家俱,化了一大笔钱(折合台币约四万元)雇请园丁整理数日后,终于陆续有邻人前来自我介绍、打招呼。后来我才由他们口中知道,前任香港人屋主从来就不整理院子,任其荒芜,严重破坏了整个社区的协调。难怪有位叫Theresa 的女仕说:"You are a diffent Chinese"。
讲到 Chinese,加拿大老外心中的"Chinese"是香港人和大陆来的人,你如果说你是"Chinese"他们可能会认为你从中国大陆来的。所以在此地向外国朋友表明身份时,一定得说是"Taiwanese"或是"Chinese from Taiwan"避免混淆。
加国经济动力
经济方面,因和美国□邻,受美影响颇大。许多产品由于成本和市场缘故,无法和美国竞争,因此大量民生用品乃仰赖进口。加国人自嘲,美国打一个喷嚏,加国也差不多要感冒了。据我观察,纽约的道琼工业指数下跌,多伦多的综合指数也会跟着往下振汤;道琼上扬,多伦多综合也会相对的挺坚。
加国得以立国的经济动力,则是自然资源和农作物。草原地区中的Saskatchewan省是世界农产最丰富的地方。以小麦而言,每年外销中国高达二十亿美元。其次,亚伯达省的石油天然气,魁北克与安大略省的矿产和BC省的木材,也有亮丽的输出表现。
美国加州缺水,听说加国曾计划卖水给美国,因为加国北部冰河的水,既无污染,又属软质,是很理想的饮用水;况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几年前,我在台北的超市货架上,就曾见过加国外销台湾的瓶装矿泉水。
生活资源
加国总人口的80%居住于南边,靠近美国边界,面对廉价的美国货,根本无力抵挡邻居有一位从温哥华消防局长退休的 MR. Manson 几乎每个月都会开着他的大型VAN,越过边界去采购蔬果、食品、日用品等,回程时则把汽车的油缸加满油因为美国的汽油还是比加国便宜。
在加国境内到处可见美国连锁店,例如旅馆、餐厅、汽车、超市、百货公司、量贩店等等。基于爱国心以及自尊心,不少加国商人鼓吹人民爱用国货或光顾国人经营的商号,最常见的文宣标语是「Real Canadian」、「Shop US, Not the U.S.」、「Canadian's Proud」。
在台北市内,寸土寸金,于是就有如下的笑话 :
同学甲:我爸有硕士学位...
同学乙:我爸有博士学位...
同学丙:都比我爸差,我爸有双车位...
可见拥有一个车位是多么可以令人ㄏㄧㄠ ㄅㄞ的事。在这里却是很平常的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双车位的车库,有的还是三车位。碰到街坊邻居家庭有聚会时,街道两旁都可免费利用,绝无停车位不敷之虞。
生活环境
今年的气候真的是有些反常,以往此刻早已关闭的西温塞普列斯(Cypress)滑雪场还在继续开放。
每年此时的温哥华,阳光普照。在路旁,随时可见像我一样穿短裤的慢跑者人士在公园,散步、放风筝、打网球(到处都有免费球场)、骑单车、溜轮鞋……大家都尽情的享受着多彩多姿的户外生活。可是你只要开半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到山上,仍可看到不少性致勃勃的滑雪者,身穿雪衣,手戴皮手套,让人看了实在是搞不清楚到底此时是冬天还是夏天。
从入春以后的温哥华,正是各种花儿盛开的季节;郁金香、樱花、梅花、李花、杜鹃、大理、玫瑰、百合…………菊花,一直轮替开花到深秋。在住宅区,每条道路尽是五颜六色的花海,争相斗艳。没有种花的地方,至少也是一片翠绿。因此根本不必等到假日上阳明山赏花,平日在自家周围就如同处于公园之中。
树多花多,自然鸟儿也多,以「鸟语花香」来形容温哥华是最恰当不过了。屋檐下每年春天都会有知更鸟、喜雀来筑巢;今年连前院不太高大的山茶花,树丛里也都来了知更鸟在里头筑巢产卵,人和鸟的距离是那么的近。小孩好兴奋,他们也晓得爱护它,不让邻居的猫太靠近树,因为这里的猫没有老鼠吃,只有捉小鸟来代替罗。
这里看不到老鼠,倒是经常看到松鼠。有一次从车房倒车出外,居然还压到一只无辜的小生命,真是罪过!罪过!
生态保育
野生动物在这里都受到法令的妥善保护,禁止滥杀。有些山区公路旁都竖有看板,要驾驶人小心过路的鹿只,还有麋、熊等等。去年有一只美洲豹(Cougar)跑到本市住宅区的一棵树上,从电视新闻上看到消防人员使用麻醉枪将它征服后,小心轶轶的装进铁笼子,准备带往偏远的山区去野放。
温哥华滨临太平洋,内陆高山峻岭,其间形成无数河川湖泊,因此水产品多而新鲜是钓客的天堂。从海钓、湖钓到溪钓,种类繁多,任君选择。由于政府与民间都对生态保育工作的重视,使各类水中生物得以生存并繁殖,故造成虾、鱼、蟹等产量丰富,价格持平。钓客也都能遵守规定,不滥捕杀。例如在本市的Barnet Marine Park和Port Moody的Belcarra Park我都看到在捕蟹区竖有告示并附图形,规定捕得的螃蟹要大于6 1/2寸才可以带走,太小的必须放回,每人每天不得超过四只。蛙鱼只能捕捉30公分以上的,也是限制四条。
钓鱼还必须买执照,警察有时会临检,查看执照兼看鱼获,是否符合上述规定。而大众也普遍都能配合,人民守法的精神值得同胞仿效。
认识蛙鱼
我家附近正在盖一座新中学,就因为有一条小溪流从旁经过,该条小溪在每年春天都会举办蛙鱼苗放流活动,近年并发现有大鱼自太平洋回流排卵,引起环保团体强烈反对建校,谓此举将会破坏生态。经过多场公听会后,市政府仍以多数人利益为前提,用公权力强制建校。不过对于挡土墙的兴建和废水的放流,都采取高标准施工,并在本(六)月七日下午开放工地让附近民众参观,由专家在现场解说并回答民众疑虑。大众利益和环境保护都能兼顾,真叫双赢!
提到蛙鱼,共有六个品种,每年成鱼会从大海会到小溪源头产卵。以Sockeye Salmon为例,它固定在每年十月中旬从大海逆流回溪,不但准时而且成群二、三尺长的成 鱼,在急湍的河流中拼命地逆游而上,以便到达源头的河床下卵,可谓一大奇观。从未有人捕杀这些近在眼前大腹便便的鱼妈妈,平均每条母鱼可生下三千个左右的鱼卵,变成幼鱼后,再从河流出海,如此周而复始,It's a circle of life!
每年的蛙鱼回流季节,各大旅行社也都会登报组团,举办一日游之类的赏蛙活动。
华人区
Richmond是这里比较有规模的华人区,华人在该市好像已跃居主要民族,有华裔的联邦国会议员兼内阁阁员,反而其他人种是次要民族。大温哥华地区的其他卫星城市也都散居有华人。近年来,Burnaby,Coquilam与Surrey移入的华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有人担心住在华人多的地区,会影响到小孩子学习英语的进步,于是搬迁到比较偏远的小乡镇(White Rock,Maple Ridge...);结果学校里还是有华人,只是比起此地少一些罢了。
我刚搬迁到这里的时候,小孩子连ABC都不会,大人了解他们上课很吃力,要他多多向班上台湾来的小朋友(会说国语)请教。结果有一位家长深怕她的小孩英文会退 步,居然要她的小孩远离我的小孩。如今我们也算熬过来了,小孩子在学校也都能跟得上进度,中英文朗朗上口;再看看她的小孩,黄皮肤黑头发,英文很溜,国语却开不了口。小树苗怎么栽,就怎么长。
教育制度
住在台北市的翁太太育有两位小孩,一是高中二年级,另一是国中三年级,计划今年暑假移居温哥华,于日前来信问及小孩将来转学加国继续就读的情形。我的小孩 没有她的大,这个问题令我一时无法解答。经向邻居高年级的学生打听后,终于有一点眉目,并已回函解说。愿意在此把回覆的内容简要,提供有心移民加国者参考 加拿大是幼稚班加上12年总共13年的国民义务教育,一切免费,包括书本也是由政府供应。高中采学分制。BC省高中之毕业生必须达到最低52个学分(28个基础课程学分及24个选修课程学分)必修学科全省一致,选修学科则各校略有不同。修完12年级课程还要参加省考(11,12年级的成绩占60%,省考成绩占40%)才算毕业。
很多由台湾来的家长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小孩子的适应力很强,把他丢到英语的环境里,半年后就可以琅琅上口。试想,白人的小孩从小就接触英文十几年若不用功,英文照样FAIL。除非你在台湾的根基很好(就像【英文小魔女】一样)否则小孩子会非常辛苦的。因为在学校里,光会说还不够,大部份的作业、报告都要有良好的WRITING为基础的。
我就认识一位小孩,去年九月随家长移来此地,和我女儿同校;读了一年就读不下去了,打算七月再搬回台湾念国中。
就业
根据报载,加拿大的新移民和本地青年同样面对就业困难,详情如下:
新移民在加拿大劳力市场上堪称弱势族群,在这一方面与刚出社会的加国青年有部份「同病相怜」的处境。
虽然新移民在教育程度、年龄、技术和家庭责任感等层面,都和加拿大的年轻人迥然不同,可是这两种社会群体却有几项雷同之处:同样缺乏工作经验,尚未建立良好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以及经常承受财务压力。
新移民和加国青年在当今竞争强烈的劳力市场中力争上游时,即使找到了工作,通常是半工、断断续续非全年上班,或拿得仅是低阶的起薪。据一九九五年的一项调查统计,百分之六十八的加国青年,与百分之五十八的青壮新移民都在从事半职工(part time job),或不稳定的工作。
新移民和加国本地青年干的行业以售货推销和商品服务为主,近三分之一的新移民及四成三青年在这类较低薪的领域打工。
除了职业安排和工作类别非常相似,新移民和加国青年饱受失业打击的境况也颇雷同。新移民在Montreal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七,本地青年也有百分之十八寻求工作无门,在多伦多和温哥华地区两者的失业情况也差不多。
百万「弃屋」
在温哥华市西区买一幢百万豪宅,可能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有些人买了,却不好好珍惜,任其荒芜颓废。温哥华市长欧文认为这些「弃屋」影响市容观瞻,准备修法让清洁人员可以强制进入整理,并强制要求屋主付清帐单,否则由市府自行拍卖偿付。
本地「省报」报导,欧文发现这些百万「弃屋」,大部分屋主都是有钱的亚洲人,且多数已离开加拿大,回流「祖国」。他们因为太有钱,离去时根本不在乎豪宅能卖几个钱,乾脆不闻不问,任其风吹雨打。
这些「弃屋」虽然有漂亮的外型和宽敞的庭院,但在长期乏人照料下,豪宅竟变得苍老颓废,杂草丛生,像极了恐怖电影里的「鬼屋」。许多邻居不忍心爱的高级住宅区被这些「弃屋」污染,纷纷向市政府检举,要求市府拿出办法。
欧文表示,这些「弃屋」屋主的行为,不但不尊重社区,也不把市府和加拿大放在眼里,所以他决定要求市议会制订一项法令,让清洁人员可以强制进入高级「弃屋」,替屋主整理环境,事后市府会把帐单寄给屋主,如果屋主不付,当累积到一定数额,市府可以拍卖房屋,抵偿欠款。
市府负责建筑物检查业务的史威迪表示,过去几年温市西区的高级「弃屋」有增加趋势,目前已超过了一百幢,部分豪宅的市府估价达五百万元(折合台币一亿多元)。市府担心这些「弃屋」遭人恶意破坏,已封闭了其中的四十几幢。
由于近年来移入人口生态的改变,对房地产业的冲击影响甚大,这些豪宅想脱手都有很大的困难。就算是免费让我搬进去住,我也住不起。光是缴房屋税就够呛的了 每年至少都得付上万元以上的加币,还得加上房屋的维护、整理,庭园的照顾,暖气的使用…等等支出,根本不是一般家庭能力所及。
「网路儿童」
根据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由于公立学校重视电脑教育,已培养出新一代的「网路儿童」。但是民意却也反映,现今高中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相对较弱,许多民众并不满意学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尤其安省(Ontario)民众对整体教育的满意度最低。 这项民意调查是由一家民意调查公司于五月上旬,对一千一百十五人所做的调查。
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不认为今天高中学生有坚实的英文读写技能,其中以五十五岁以上的人尤持这种看法。而有百分之五十五,十八到三十四岁年龄层的人也认为,现今高中学生的基础读写能力较弱。
报告指出,「显然加拿大人担心公立学校可能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基础教育。」
在学生电脑教育的问题上,需要找出一个平衡点,因为让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也是很重要的。
台湾新移民的最爱——卑诗省
卑诗统计局最新报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前来卑诗省或加拿大的新移民报到总人数,均仍较去年为低。在华人移民方面,第一季仍以中国大陆前来的移民最多,台湾第二,香港居第三位。若以华人移民的人数与报到的省份相比,卑诗省则是台湾新移民的最爱,高达百分之六十三点七的台湾新移民选择在卑诗省定居。
一九九九年前三个月卑诗省总共有七千九百七十七名新移民报到,较去年同期的移民人数减少了一千一百卅人。全加拿大有三万八千九百一十一人报到,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九点一。
卑诗省的人口只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三点二,但今年第一季全国新移民报到中,有百分之二十点五选择卑诗省做为他们的新家,可见卑诗省有其特别的吸引之处。
另从今年第一季的移民性质来看,投资移民类与自雇移民类的人数都在减少中,虽然独立移民的人数仍相当的多,但人数增加最快的移民类别则是依亲或家庭团聚。
不管是加拿大全国或只是卑诗省,移民中最大的来源国仍是亚洲。依次序分别为中国大陆、印度、台湾与香港。今年第一季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前来卑诗省的人数有 一千六百二十六人。台湾移民报到只有八百一十六人,香港则为三百八十八人。
虽然华人移民人口逐年降低,但卑诗省仍为加拿大新移民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