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薄熙来不可能无罪 也没机会脱稿演出 /

薄熙来不可能无罪 也没机会脱稿演出

薄熙来事件发生于互联网发达的21世纪,中共封锁消息的能力自然备受考验,就结果来看,北京无法完全掩饰这件丑闻,以至于薄案所包括的权力、金钱与谋杀顿时成为世界各地的新闻头条,而2013年7月25日随着薄熙来起诉书问世,中国十几年来最大桩的政治丑闻眼见就要迈入最后一个阶段:审判。

如英国媒体《卫报》(The Guardian)形容,被扳倒的薄熙来一直以来是颗定时炸弹,中共现在只剩下庭审这最后一步,它必须竭尽所能确保过程顺利,完全按照剧本演出,“薄熙来有没有罪不是重点,他根本不可能无罪走出法庭。”塞顿霍尔法学院(Seton Hall Law School)副教授玛格丽特?刘易斯(Margaret Lewis)如是说。

拿法律发展的历史来看,无罪推定的概念大概始于启蒙时代。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西萨尔?贝卡里亚(Cesare Beccaria)在其着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批评自中世纪以来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为无罪推定的理论奠下基石,他说:“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作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其公共保护。”

有趣的是,独裁中国并没有视“无罪推定”的精神于无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但是,法律怎么写跟政府怎么做中间的巨大落差向来是让人鄙夷的一大中国特色,薄熙来审判前已被拘禁一年半之久,当中法院在是否羁押这件事上根本没有决定权,有严重违反人身自由之嫌(话说回来,中国的人权纪录本来就恶名昭彰)。

其次,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薄熙来的庭审将不具有任何专业性、可信度和公平性,与其说这是一场审判,倒不如说是一场表演,从法官、检察官、律师到被告无一不是精心安排的演员。审判会只是做做样子几小时,由官方释出简短的视频剪辑,以及让薄的律师做总结。

法律专家指出,在中国,一旦被告进入法庭,99%的人将被判有罪,导致中国法院给人的一般观感是“这起案件判多重”而非“这起案件有罪或无罪”,因此薄案唯一能给人惊喜的,就是薄熙来会受到多大程度的惩罚。“这不是法律程序而是政治程序,”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员李成向《卫报》表示:“领导层不可能允许法院做出不在计划内的判决,不妨就当作一场秀来看吧。”

没有太多演员的世纪大秀

即使是一场世纪大秀,但演员可能没想像中多,证人很少会出现在中国法庭上,书面证词仍是法官采用的最主要依据。薄案延误这么久的原因不出两个,一来薄熙来本人拒绝合作,二来政治精英对于怎么处理薄熙来意见分歧,而推出庭审意味着薄熙来不可能不认罪,北京负荷不了这种后果,正如李成指出,双方可能已经达成交易,也就是薄会认罪,至于奖赏是什么端看判决。

“中国不像美国,没有一个正式的辩诉交易(plea bargaining,意即法院开庭审理前,检察官和被告律师进行协商,以撤销指控、降低指控或要求法官从轻量刑为条件,换取被告的有罪陈述)结构,”刘易斯指出:“但政府的态度是,口头承诺有罪是争取轻判的最佳途径。”

拿法律发展的历史来看,无罪推定的概念大概始于启蒙时代。

《卫报》认为,薄熙来罪不至死缓,毕竟跟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相比,官方给出的贪污金额小得多,“有期徒刑”会是一个比较适合薄案的结果,而这也是挺薄派和反薄派最能接受共识。李成指出,党不希望薄熙来的审判引发新一轮对党的批评,所以正反两方都必须给一点“萝蔔”,党也不希望薄案吸引太多镁光灯,低调且适中的惩罚符合领导人的务实思维。

北京的政治观察家陈子明则说,薄案让中共芒刺在背,因为薄熙来本身的争议性,使得支持者和反对者互相较劲,“如果他没被带上法庭,外界一定会有诸多揣测,但于此同时,审判他的风险就是被其支持者指责为政治杀人。”新华社同样担心有不良影响产生,呼吁民众“和平地等待”庭审,且为了预防铁桿的薄派闹事,法院外的重装警备也是可以预见的。

李成提醒,无论中共再怎么认真写剧本,百密终有一疏,最有可能出错以及最难控制的因子落在被告本身,就算冒着家人受难的风险,“薄熙来在庭上恐怕会随时选择不妥协,”李成指出:“毕竟他的个性十分难预测。”

一旦薄熙来“脱稿演出”,势必再度掀起一波高潮,而这也是我们做为普通观众最能期待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