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文革时天安门秘密翻建往事 印记仍在 /

文革时天安门秘密翻建往事 印记仍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称“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中国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天安门见证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迄今,已历经近600年沧桑——

1970年2月4日毛泽东为重建天安门题字

天安门城楼

城楼上曾有“天安之门”匾额

在中国古代,凡宫殿、坛庙、门楼一般都在明显之处悬挂匾额。天安门同样挂有匾额。新中国成立后,“匾额”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木匾”渐渐被人们淡忘。

天安门在明代叫承天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时,城楼上面挂有“承天之门”木匾。据传,当年李自成攻进北京、率兵来到承天门下时,面对森严高大的皇城大门,李自成弯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门”匾额,以此表示对明王朝的藐视。

清顺治八年(1651年),承天门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城楼上开始悬挂“天安之门”的木匾,木匾规格2.6米×3米。匾额上刻有三种文字,按满语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匾额上“满、汉、蒙”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文改成楷书“天安门”三字,因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体也相应扩大。匾额中的“天”字,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了一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宫和天安门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额上只保留有汉文,匾额又从“满、汉”两种文字改为“汉文”一种文字。为固定铜制“天安门”字体,木匾的中间位置上留有当时钉凿过的钉眼,“安”字放在匾额的中心位置上。

1987年冬季,失踪了几十年的“天安门”匾额偶然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厂的露天仓库中被发现,但这块木匾已饱经沧桑,由几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匾心已多处腐朽断裂。匾额上的刀痕和字迹与木质裂纹混杂在一起,隐约可见匾额上有“满、汉、蒙”三种文字,满文居中,汉文排左,蒙文列右。汉文“天安之门”四个篆体字依稀可辨。

新发现的天安门匾额,有可能是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天安门时开始悬挂上的,一直使用到1949年北京解放,历时298年。其间,匾额字体虽然经过几次变化,但并未更换木匾。关于天安门木匾后来的命运如何?现在何处留存?至今无文献考证。

开国大典地点有两套备选方案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两套方案都摆在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的面前:其一是天安门前,其二是在西苑机场。但两套方案各有优势和不足。

第一套方案:天安门前

一、阅兵台可采用天然地形——天安门城楼。城楼上面可容纳全体政协代表,这是最大的优势。

二、天安门地处市中心,军队与群众水乳交融,打成一片,领袖与万民同乐,场面壮观,气势恢宏。

三、天安门周围的道路四通八达,便于集聚与分散。阅兵结束后,军队可以从容有序地迅速从市区退场。

四、天安门阅兵的弊端无法避免,当日的城市交通要阻断四小时以上。

五、不能按照正规阅兵的大排面进行分列式,长安街的宽度仅能允许横排通过步兵的12路纵队、骑兵的3路纵队和装甲车的2路纵队。

第二套方案:西苑机场

一、1949年3月25日,为欢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西苑机场曾举行过一次万人观看的检阅式。有了一次阅兵经验,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西苑机场跑道很宽,没有阻断交通的后顾之忧。

三、它的缺陷很明显,首先是没有检阅台,在开国大典之前搭建几个坚固高大的检阅台和看台,显然来不及。其次,机场距市区太远,数十万群众来回困难,不容易参加。

四、对扩大人民解放军的影响是个大的损失。

五、只有一条跑道可以进退,疏散起来极为不便。

这两套方案,瑕瑜互见。周恩来经过再三考虑后,最后决定选在天安门前。于是,天安门城楼成为开国大典的主席台。

“文革”期间天安门“秘密重建”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天安门“秘密翻建”工程历时112天。其中,搭建巨大“天棚”耗时8天,天安门全部拆除用了7天。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时达2700多人。

翻建人员按军队编制组成5个施工连每个工种各有不同证件

上世纪60年代初,技术人员在对天安门城楼的一次检修中发现,大殿正厅靠近毛主席座位的那根12米高的柱子,由下至上,柱心已经空了近10米。于是,有关人员立即上报中央。经过认真调查评估后,国务院决定,拆除旧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模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换新的。

可是,“文革”开始后天安门城楼使用极为频繁,除了每年的“五一”和“十一”要举行大型群众庆祝活动外,从1966年8月开始,毛主席曾先后10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和接见红卫兵。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的7.2级强烈地震,使天安门城楼结构的损坏变形程度更加严重,随时有垮塌的可能。1968年5月15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翻修天安门城楼的请示报告》。8月20日,得到批复并要求:“原样翻建,规格不变”。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开始。当时,正值内忧(“文革”)外患(中苏关系紧张),为了保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抽调了一批“根正苗红”的人,按军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连。据当时建工五公司的木工连组长姚来泉回忆:“那段时间连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哪儿干活,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每个工种各有各的证件,每道工序之间不准互相打听……”

杉篙苇席搭起一个巨大“天棚”

天安门秘密翻建,首先要将其全部“包起来”。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3.7米,为了秘密施工,架子工们用数根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再用苇席搭起一个巨大“天棚”。仅用8天,天安门城楼就被围得严严实实。此后,是秘密拆除城楼。为了使翻建后的天安门城楼 “原样不动,尺寸不变”,保持城楼的建筑形制,在拆卸时,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拆下来的一砖一石、一瓦一木都按顺序编号放好、登记入册,拍下照片,内外、上下、左右,按原样码起来。7天时间,旧城楼被全部拆除。到1970年4月7日竣工,整个翻建工程共历时112天。参与翻建的姚来泉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重建纪念”镜框,里面嵌有毛泽东的烫金手书:“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

周恩来坚持保留正嵴两端“龙吻”

天安门城楼是木结构建筑,被拆下的木料堆满天安门的后面和端门大院,斗拱、木枋、跨空梁……上千种规格、上万个部件、上下垒叠。拆下的木构件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画图,北京光华木材厂按图纸进行加工。新做的全部木柱和木梁均用整体木材,所有木构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正嵴两端的大吻,原为龙。有人认为龙是“四旧”,要改成“向阳花”。周总理坚持说:“可以搞龙嘛!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但城楼大殿棚顶的“金龙和玺”图案还是被改成“大丽花和玺”图案(1984年维修时,又恢复了原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谢富治坚持要把老檐、小檐下的木结构斗拱改成玻璃钢的,周总理得知后,一锤定音:照原来的木斗拱制作,任何结构不得改动!

木工活完毕,开始油漆彩画,所有彩绘都经过严格的一麻五灰13道工序,最后贴上金箔。此次重建天安门城楼共使用黄金6公斤。43年过去了,城楼大殿彩绘依旧金碧辉煌。

城楼琉璃瓦勾头上的“文革”印记“向日葵”

翻建天安门城楼时,对采用什么样的图案和彩画,同样有过激烈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天安门城楼属于古建筑,应当按照传统的方式修建,只有用古代级别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大面积描金,才能与天安门的地位相符。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金龙和玺”彩画和“仙人走兽”等都是“四旧”,属于封建内容,应当去除。新中国的天安门应具有革命意义,要用葵花向阳和延安宝塔等图案来代替。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时,周总理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天安门彩画整体用朴素的“大丽花和玺”图案,勾头等小型琉璃瓦可用“向日葵”图案,其余一切照旧。

1984年国庆35周年前夕,中央决定恢复中断已久的国庆大阅兵。作为阅兵庆典主席台的天安门城楼,再次得以修缮。在这次修缮天安门城楼时,技术人员提出天安门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一座古建筑,只有用传统的图案才显得和谐与自然。意见反映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处,万里当即拍板改画“金龙和玺”彩画。随后,对城楼大殿及环廊的“大丽花和玺”彩绘进行了更换,恢复了原来的“金龙和玺”图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天安门城楼上的“向日葵”琉璃瓦勾头仍保留至今。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