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实拍:辽东农家 传统神秘的接年过程 /

实拍:辽东农家 传统神秘的接年过程

2014年除夕夜,征得同意,我用相机记录了辽东地区一户农家有点神秘的“接年”过程——

除夕黄昏,农家街道。

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待年的到来。

除夕,在黄昏与夜色之间。

接年之前,鞭炮是不能随便响起的,心急的孩子只能玩起大家伙——废弃的轮胎。

而在家里,“走油”的活儿也接近了尾声。(走油:东北部分地区对油炸面食过程的俗称。)

捏好的“灯笼果”。

捏好的“套扣儿”。

等待油炸的“灯笼果”和“套扣儿”已经“堆积如山”。

大锅里正煮沸的是大骨头肉。

用来“接年”的饺子馅菜料:萝卜丝子。

饺子馅里需配一些芹菜。

饺子馅已经调好。

包“接年”的饺子:擀皮儿的。注意桌子上那极为传统的装面粉的瓢。

包“接年”的饺子。

“接年”的饺子包好后,要“摆趟儿”,寓意一顺百顺。

夜色中,大红灯笼把福字映得通红。

女人们在忙活“接年”的食品,男人们则要忙活“接年”的具体事宜。这位男子在准备拦马杆儿。现在需要解释“拦马杆儿”——拦马杆儿也叫拴马杆儿。“接年”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接”家族中已故的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为防止“非本族人士”误入自家,设两道拦马杆儿;另一方面,拦马杆儿也是“拴马杆儿”,供家族中已故列祖列宗骑马回来过年者拴马用的。该习俗文革前在东北很多地区很盛行,文革期间被作为“四旧”废除,文革结束后,渐渐回归。

文革前的农家“接年” ,如果祖坟距离家较近的,家中男人一般直接到祖坟上进行接年仪式,现如今还保有“接年”习俗的农家则从简为走出家门选一个小河套旁边焚香祷告。夜色浓了,男人们走出家门,“接年”开始——

点燃一炷香。

将燃着的香插好后即行祷告。一般是将已故列祖列宗的名字念出一大串,“通知”他们回家“过年”,有马的骑马有轿的坐轿云云,最后三叩首,“接年”的男人即可顺原路返回。

“接年”虽然是一种形式化的习俗,但做起来还是蛮虔诚蛮严格的,譬如,“接年”时是哪些人去的,“送年”的时候还得是那些人。无论接年还是送年,去和回来的顺序不能乱,路上也不能说话等等......图为接年男子顺原路返回。

接年的男人回到家中的院子里,两道拦马杆儿已经摆好。

点燃“接年”的爆竹。也是迎接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爆竹。

接年的鞭炮在农家院的甬道上炸响。(为了安全,很多农家均把传统的鞭炮挂起来放改给铺在地上放。)

“接年”的饺子煮好了。

锅底坑的秸秆儿着得正旺。

因这户农家地处辽宁沿海,接年后的年夜饭自然少不了海鲜。

当地特产:大黄蚬子。

饺子。

当今农家也时尚。这位男子用手机拍下自家的“接年”饺子,转发微信朋友圈儿。“接年”之后在子夜时分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发子。关于“发子”的写法和解释分歧很多,本文采用的是“发达、发生于子时——发子”说。

“发子”之前对吃的准备过程和“接年”大同小异,燃放鞭炮也如出一辙,特别之处在于一家老小相互问好,年长的给年幼的发红包——因为主人有要求,发红包的图片就不能贴出来了,唯一能贴的是这张:“发子”之后,本命年的男人穿上了红袜子(之前还有红内衣红衬衣衬裤等,略)。

一路拍摄下来,看上去并无实际意义的“接年”,却让人感到了浓郁的年味儿。在很多人喟叹过年没意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没意思的年是不是少了太多的传统元素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