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美媒嘴里舌尖2成了这样 中国网友怒骂 /

美媒嘴里舌尖2成了这样 中国网友怒骂

《舌尖上的中国》看得人直流口水,这或许是无数网友共同的经历,《舌尖2》不仅仅是这样:观众争议不少,美媒、港媒竟也忍不住搅合。

相比第一季,《舌尖2》的人文情怀愈加浓重,有人想起了“家乡的味道”,有人“泪水齐飞”,当然也有人希望美食本身能有更多的戏份……一部温情纪录片为什么能承载这么多期待,引起观察者网网友如此大的反响?答案大约就如网友@闻希Starry借艾未未父亲艾青的诗句所总结的:“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舌尖2》表达出浓浓的家国情怀,感动了无数人

让口水飞吧。

或许“有爱就有恨”,提起中华美食,甜咸之争是绕不过去的坎儿。豆花究竟吃咸还是吃甜,这是中国互联网上的“头等大事”,去年有咸党在白宫网站上留言请愿,欲借“王师”振朝纲:“我们请求美国政府将豆腐脑的官方味道定为咸味,即使用料酒、生抽、木耳、香菇碎、黄花菜和鸡蛋制成的卤汁调味。只有咸味的豆腐脑才是豆腐脑,此乃国本。”

奈何“王师”久不上岸,倒是《舌尖2》热播后,有细心观众发现第一集《脚步》中出现了咸辣豆花,顿时甜咸之争又在互联网上炸开了花。一时间咸党人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官媒给出的定性,是咸党“历史性的胜利”。甜党个个义愤填膺,怒斥这是《舌尖2》的偷袭行为,是“豆花界的珍珠港事变”!一时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舌尖2》引发了另一场狂欢。治大国如烹小鲜,吃货帝国自然要有帝国的心态,白宫?谁还记得白宫呀。

我们都忘了白宫,但美媒还惦记着《舌尖2》。

《华尔街日报》旗下《中国实时报》栏目4月28日刊文《〈舌尖上的中国2〉有点变味儿》,将一部美食记录片一如既往地“拔高”到了政治高度。其文先是简单介绍《舌尖2》内容,紧接着便突出CCTV的官媒身份,称其夹藏私货:“不甚隐晦地包含了政治宣传元素”,甚至以《舌尖2》“大部分内容摄制于边境地区或与少数民族菜肴有关,却忽视了汉族的食物”为由,渲染民族对立的紧张气氛:“(CCTV)尝试将个人情感上升至政治层面,尤其是意图借助食物来宣扬民族和谐。”

“美国还真是‘吃着汉堡的命,操着满汉全席的心!’”网友@U匕斥用当年嘲讽中国爱国者“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的句式还以颜色。看着美国这“事儿妈”的架势,他显得颇为担心,“美国政府活得真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互联网,手里操控着地球,心里还惦记着火星,这样拼命迟早被累死!!!”

即便是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自己的粉丝评论中,该文也遭到了网友一边倒地批评。网友@南飞客称:“食物并不仅仅只是食物,食物背后寄托了很多东西,表现这些东西才能使舌尖超越味蕾,到达人心。作者完全是阴谋论的倡导者。”

得罪吃货的下场是很恐怖的。网友@淮海渔夫金坷垃联想起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食色性也”的古训,替美国人的做法感到不值:“这不是挑拨中国社会矛盾,是给自己拉仇恨。”于是,美媒体会了一回“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受。

《舌尖2》播出不久,挂面爷爷去世,无数网友深情悼念

受此提醒,网友们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挖掘,究竟谁才是给美食涂上政治色彩的“幕后元凶”。网友@读者直言“元凶”就是美国人自己:“生活写实都被看作宣扬民族和谐……美国不论什么问题都涂上政治色彩。”@用什么心看也奉劝文章作者摘下有色眼镜,认清美食的真谛其实就是“家”和“爱”:“偏见永远是无法消除的,带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看什么都是有问题了……中国人对吃的追求不是简单的美味,其实是一种感情,就好象过年宁愿站20多小时回家吃团圆饭,也不是为了吃,而是因为家和爱,美国人永远不会明白!”

对于大洋彼岸飘来的指摘,一些网友已然不再当回事儿。网友@HG版CHERRY快人快语:“爱国怎么了,说得好像老美整天不宣传爱国一样,老美不爱国,那美国队长咋冒出来的,还有‘XX爱国者’之类的超级英雄,都把国旗穿身上了(虽说怎么看都像朝鲜国旗)。”

虽然网友对《舌尖2》的赞扬络绎不绝,却也不乏“有识之士”的善意提醒。网友@隐德来希就表示舌尖2“不够美食”,希望“能和《舌尖1》那样,更聚焦在美食上,让美媒下不了口。”网友@徐小吉PhoebeTsui附议:“不过就算只讲美食,恐怕这些媒体还是能在鸡蛋里挑骨头。”

鸡蛋里挑骨头的人还真来了。

美媒无可奈何,港媒心领神会。5月5日,香港《明报》紧随《华尔街日报》的脚步,质疑《舌尖2》的拍摄动机,认为港澳少数民族菜式频频上镜,是一场“舌尖上的统战”。《明报》在报道中,对美食避而不谈,反倒对大陆的食品卫生问题格外关注:“自上一部起,《舌尖》避而不提食品安全,对西藏、港澳台美食面面俱到,已令不少人玩味其宣传意涵;本季播出后,这种讨论仍在继续,外媒认为该片可能代表中国政治宣传的新思路。”

“人心里装的是什么,看到的自然就是什么。”网友@阿卟拉多“无情”吐槽了《明报》的关注点。网友@redFort拍案而起,表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请出门左转找小崔:“《舌尖》不是《焦点访谈》、《实话实话》,也不是《315案宗》,扯什么鸟犊子食品安全!让讲美食的片子去绕食品安全的问题的人无非脑子进水或者屁股坐歪,有哪个厨艺节目一边教你怎么做菜,一边教你怎么节食的?”

深谙部分港人将大陆人视作蝗虫的心态,网友@1812还贴心地为他们想好了口号,以此抗议“舌尖上的统战”:“拒饮东江水,改喝西北风!”

尽管有人无可奈何,但爱国主义借由《舌尖2》传递到了网友们的心中。正如舌尖导演陈晓卿强调的那样,《舌尖》并不是完全的美食纪录片,而是向要通过美食这个窗口,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美食的意义不仅在于能满足味蕾,更在于令人感受到文化的作用,让天涯比邻之间的感动串联起来。网友@或读书或流浪就明确表示“感谢中国”:“美国指责舌尖二,我觉得本来就是空穴来风。舌尖上的中国,基础是舌尖,但重点在中国。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我想最高的境界当是食物与情感的合一。就像迪士尼的动画美食总动员的结尾一样。食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味蕾,更在于帮助我们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我们与我们内心的种种感动链接起来。这样的食物,才算得上文化,这样食物的作用,即是文化的作用。感谢中国,感谢中国以及世界的文化。”

在美食中传递的朴素情感更是令网友@傲雪无期感受到了“一种灵魂的共鸣与颤动”。看完《舌尖2》的他默默地流泪了:“感觉第二季更好,更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内涵,一个家字,就隐藏了多少的内涵啊,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她是刻入在中国人的灵魂里的……就第一集,看得我默默的流泪了,那是一种共鸣,一种灵魂的颤抖。”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