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一战后的中国堪比旅游度假村的战俘营 /

一战后的中国堪比旅游度假村的战俘营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波及数亿人口的战争毁灭了四个帝国,重创了欧洲文明。今年是一战百年,整个世界都在纪念、反思这场人类首次全球战争。2014年4月29日,网友@老坦克兵 在其新浪个人博客上刊发一组老照片,带领读者走进一战后的中国那些堪比旅游度假村的战俘营。虽然中国在1917年对德奥绝交、宣战,并将驻华使馆卫队等所有德奥在华军人作为战俘收容关押,但中国政府还是决定“本宽大矜怜之意”,对德奥战俘“妥为待遇,以示博爱”,展现了中国人的善良德性。

中国对这些德奥战俘给予了充分的人道主义待遇,特在南京、吉林、黑龙江等地设置俘虏收容所,作为他们的存身之所。特别是那些从西伯利亚逃来的俘虏们,入所之初都患有严重的冻疮。据逃俘德国中尉Mayer回忆,被俄军俘虏后在西伯利亚被关押两年,“衣衫污秽,百人一室,其苦楚情形不堪重述”。他于1917年春“设法逸出该地,踉跄道上,备受艰辛……约七星期之久,乃至中国之吉林。”入吉林收容所后,“该所既备有美满之食物,且给有完全之衣履,面貌顿然改观,不复如前此之褴褛不堪矣。较之在俄国时,实不啻天壤之别也”。

以下是图集的全文内容。

一、中国怎么会有战俘收容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最初是宣布“局外中立”的,虽说中国在 1917年8月14日对德正式宣战,却并无派出一兵一卒出国参战,怎么就会在国内抓了外国俘虏?而且设立了俘虏收容所?战俘都是哪国的呢?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称“欧战”,但很少人了解“一战”在亚州的唯一战场却在号称“局外中立”的中国——青岛,是日本打德国。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对中国青岛早有觊觎之心的日本趁德国陷入欧战而无力东顾之机,于8月23日对德国宣战,1914年11月7日,驻青岛德国军队向日本军队投降并将以前德国在青岛享有的一切特权全部转交给日本。

英军和日军在崂山湾登陆。

日军炮兵

可笑的是在这次战争中,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再一次的实行局外中立,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帝国主义巨兽在中国的大地上厮杀。而广大的普通中国百姓则成为了无辜牺牲品。

战后,日军俘虏德军4700人,1914年11月12日,日本在国内设12个战俘营,从青岛移送4400名战俘回国。

德海军s90大型鱼雷艇在胶州湾

10月17日在胶州湾被S90鱼雷艇击沉的日本海军《高千穗号》巡洋舰和舰上的官兵。

在山东曾经与日军作战,而且在10月17日在胶州湾击沉日本海军“高千穗号”巡洋舰,使全舰从舰长伊东大佐起284名水兵全部葬身大海的德军S90鱼雷艇得知战败后,在船长布鲁纳上校的带领下,主动弃船在日照县石臼所港湾沙滩登陆,恳求中国予以收容,以免被日军生擒。

登岸前的S90鱼雷艇部分官兵和鱼雷艇

与此同时,在欧洲与俄罗斯作战中被俘的德奥战俘,被俄国送往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及远东滨海地区的战俘营。由于难以忍受俄方的待遇,且俄方因地广人稀疏于看管,于是德奥俘虏大量设法脱逃。与俄罗斯接壤,无人看管的吉林省、黑龙江省便成为德奥俘虏逃脱后的流浪之地,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总的有个管饭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当地政府自首,要求被收容。

二、中国有多少收容所,收容了多少名战俘?

中国在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在国内设了8个战俘收容所,收容、关押了1000多名战俘。成立最早成立的是南京的德国战俘收容所。在1914 年11月,日英联军攻占青岛之前,部分德国海军即炸沉舰船在江苏青口登岸,S90鱼雷艇集体向中国当地驻军投降。中国方面将他们收容在南京城北丁家桥省议员公寓。

从现存的一战时的德奥俘虏收容所的资料可知,当时全国有8个地方有收容所,计有:

1)海甸俘虏收容所(万寿寺)

大约成立于1917年9月初,于9月14日拘禁奥国天津及北京使馆卫兵138名。

2)西苑俘虏收容所(郎润园,现北大的一部分)

成立于1917年4月,4月3日拘禁30名德国天津及北京使馆卫兵。

3)南京俘虏收容所(城北丁家桥)

成立于1914年10月31日,主要收容S90鱼雷艇的61名官兵。由于当时中国还属中立国,收容所暂叫“江苏督军署收容所”。

黑龙江海伦收容所里的棋牌活动室

4)海伦俘虏收容所

成立于1917年3月9日,主要收容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逃出来的德、奥及土耳其俘掳,至1918年时,大约收留了170名俘虏。1918年10月5日英使朱尔典照会外交部,要求立将黑河道尹张寿增褫职(以张不允拘禁德奥俘虏),所以东北各收容所主收容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逃出来的战俘。

龙江收容所的厨师正在做饭,墙上挂着各种山珍海味。

5)齐齐哈尔龙江俘虏收容所

成立于1918年9月15日,至1919年共收容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逃出来的456名德、奥及土耳其俘虏,是最多人数的收容所

在黑龙江的两个战俘营里,关押的人数最多,也最杂,共626名,不仅有德、奥及土耳其俘虏,甚至还有捷克人,匈牙利人。

6)吉林俘虏收容所

成立于1916年10月23日,收容76名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逃出来德、奥及土耳其俘虏。

先前设有以下所收容所:

1、东宁、2、依兰、3、宁安、4、密山

因省内各地逃俘渐多,加上俄兵强行拘逃华战俘,令各地方难于应付,故集中于省城拘留。

7)新疆俘虏收容所

欠相关资料,推测大都是收容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逃出来德、奥及土耳其俘虏。

8)汉口俘虏收容所

欠相关资料,只有战俘邮件实物存世。因此一战亚州战俘邮件值得研究。

三、堪比疗养院的战俘营

虽然中国也于1917年对德奥绝交、宣战,并将驻华使馆卫队等所有德奥在华军人作为战俘收容关押,但中国政府还是决定“本宽大矜怜之意”,对德奥战俘“妥为待遇,以示博爱”,展现了中国人的善良德性。

中国对这些德奥战俘给予了充分的人道主义待遇,特在南京、吉林、黑龙江等地设置俘虏收容所,作为他们的存身之所。特别是那些从西伯利亚逃来的俘虏们,入所之初都患有严重的冻疮。据逃俘德国中尉Mayer回忆,被俄军俘虏后在西伯利亚被关押两年,“衣衫污秽,百人一室,其苦楚情形不堪重述”。他于1917年春“设法逸出该地,踉跄道上,备受艰辛……约七星期之久,乃至中国之吉林。”入吉林收容所后,“该所既备有美满之食物,且给有完全之衣履,面貌顿然改观,不复如前此之褴褛不堪矣。较之在俄国时,实不啻天壤之别也”。

千余名德国、奥地利战俘,在中国的俘虏收容所里,在那曾经的皇家园林、行宫之中,在东北的茫茫雪原之上,踢足球、打网球、荡秋千、玩保龄。幸福快乐地享受着俘虏的待遇。

朗润园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清嘉庆(1796-1820)间为永璘赐园。永璘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封庆亲王(赐园当在是年),所以春和园又俗称庆王园。到了道光(1821-1850)末年,春和园转赐奕欣(恭亲王),始改称朗润园。

住在朗润园里的德国士兵

德国士兵在画画

在西苑收容所里的战俘在网球场,甚至还有捡球的球童。

西苑收容所的战俘在踢足球。

现在是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当时是最后一个皇叔载涛的花园,北洋政府把它租来改作西苑战俘营,用来收容德国驻华使馆卫队。

海淀收容所设在万寿寺,用来收容奥匈帝国驻华使馆卫队。

万寿寺位于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明万历五年(1577年),改现名。乾隆曾三次在寺中为其母祝寿。慈禧来往颐和园时都会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休息,是慈禧从故宫到万寿山路途中必定休息的行宫,海淀收容所就设在皇家寺庙万寿寺之内。

战俘还学会了打麻将,每天都搓几盘。

战俘中的士兵被分别安排住在三个大殿和四周的功房里,军官们住在过去慈禧住过的西跨院内。

住在万寿寺正殿里的奥国士兵

军械士官亚历山大·弗兰克后来写道:我相信,人人今后都会乐意回顾这段美好的时光,人人对这段经历终身难忘,永远记忆犹新。奥匈驻华公使罗斯托恩后来也承认:“我从没遇到一个(在华的)奥地利人叫苦,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待遇。”

土耳其战俘在做礼拜。

一个德国中尉写道:“早点时,厨役送来之鱼、肉、鸡蛋、面包、咖啡等物,亦极洁净而完备,牛乳与糖,则常置于几上,随意畅饮。午餐所备,则较丰之,除肉、菜多样及咖啡、水果外,尚有日本仿造之德国啤酒各一大瓶。下午又给咖啡、点心一次。迨至晚餐时,所有肉菜、水果、咖啡、啤酒等物,亦见周备,惟酒钱须吾辈自给。”

战俘的乐队

这样的好伙食,好招待,不是蹲战俘营,而是度假。

万寿寺里西照楼里的奥国战俘

1919年荷兰公使贝拉斯(Jonkheer Frans Beelaerts van Blokland)在中国官员的陪同下探望奥国战俘。

荷兰公使贝拉斯(Jonkheer Frans Beelaerts van Blokland)在视察收容所。

对德宣战以后,中国政府还宣布:所有战俘入收容所后寄发信件,一律准予免费,并加盖特别印记。

按照海牙陆战规约和中国颁布的待遇德奥俘虏办法,比照我国当时执行的陆海军饷章,陆军部于1917年11月拟订了德奥俘虏军官及士兵薪俸及月费标准,规定,准尉以上军官照我国陆海军饷章发给薪俸,其中最高的S90舰长海军上校布鲁纳月薪高达420大洋。士兵除供给伙食外,正副目(士官)每名月给零用四元,士兵每名月给二元。

除发给薪俸、月费之外,中国还给押德奥战俘发放服装及所需日常用品。特别是许多东北逃俘自俄罗斯逃入中国之时衣衫褴褛,贫病交加。1919年冬,吉林俘虏收容所收容所为每名战俘在省城洋服店定做了每套价值约大洋30元的冬装。

收容所里的门诊病房

每一个收容所内设立医务室,负责俘虏的保健医疗。此外,陆军部还专门指定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六条胡同里陆军军医学校医院专门作为德奥战俘的专门医院和养病之处。甚至有记录,开始时有病的战俘官兵被送到北戴河治疗,后来为了躲避南京的酷暑,干脆叫战俘轮流到北戴河避暑疗养。

战俘们有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在有人监督的情条件下共同出所外散步,而且每人每周至少二次,每次3-4小时。各个收容所在文化体育方面,也给德奥战俘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几乎每个收容所都有战俘组织的乐队、球队(或足球或网球)。

我们看见,在由昔日皇家园林、行宫,以及议员宿舍、军队营房改建的俘虏收容所内,德奥战俘们,吃着山珍海味,喝酒弹琴,踢足球、打网球、荡秋千、玩保龄,悠然惬意地享受着贵族般的生活。

四、没有享受到战胜国待遇的国家 让战俘享受了国际待遇

大战结束后,虽然中国并没有获得所期待的平等待遇,但负责任地履行了自己的国际义务,将收容的德奥战俘一律遣返回国。1920年2月,中国将北京、黑龙江、吉林、南京等地的德奥俘虏陆续集中上海,由中立国荷兰的驻华武官率领,搭乘日本哈德逊丸号归返故乡。

其实,中国人对这两国人并没有什么恶感,政府和军人,骨子里也并不是真的想跟德国人为敌。仗是一点都没打,也打不起来。中国政府也没派兵包围在中国的德奥军人,使馆的卫队,连枪都没有交给中国人,而是给了中立国荷兰在中国的使馆,中国人也对此表示认账,没想占那百十支枪的便宜。所谓的战俘,其实一点都名不符实,是非战之俘。按当时的情形,如果这两国的军人,想要溜走,其实也是可以的。后来即使进了战俘营,管得也一点都不严。他们之所以比较老实地呆在中国的战俘营里,估计多半是因为在这里待着,既安全又舒服。如果溜回国,则上前线蹲战壕,生不如死。如果不幸被日本人、俄国人或者英国人逮着,日子也不大好过。

德军战俘在打曲棍球

为病死的士兵立碑祭奠

那时的民国政府,包括下面的军人,一直在拼命地学西方,把自己变成文明人。所以,他们拿日内瓦公约是真当回事,不像我们的邻居,俄国和日本,不过是虚应故事。

战俘外出郊游

尽管如此,受到优待的战俘们,却未必真的感激收留他们的人,这些在东方过惯了优越日子的西方人,一时半会儿还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好日子,是中国人该给他们的。

战俘在收容所里举行阅兵式。

从俄国逃到中国的战俘,衣衫褴褛,冻饿半死,可一旦得到了中国人的优待,在吃的方面稍有不如意,就会掀翻桌子闹事。毕竟,打败他们,把他们俘虏的,不是中国人。在北京的德奥战俘,也相当难伺候。在他们看来,他们根本不该做中国人的战俘,而是做老爷来的。

附录:南京足球队踢败德国水兵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向驻山东的德军宣战,中国政府宣布“中立”,青岛的德国海军战败投降,宣布向中国投降。

1915年5月,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队获田径、游泳、足球、排球冠军。当时,金陵大学足球队在中国足球界已经相当有名。9月份,在南京收容所的德国水兵足球队慕名前来约赛。

参加足球比赛的德国水兵

这时,南京人已知道了德国足球队是一支世界之旅,对于同样来自于德国水兵足球队也是十分期待,而南京队则当仁不让地由金陵大学足球队担纲。

比赛场地选在小营演武场,吸引了南京两万多人观看。裁判由南京教会学校中的外籍体育教员担当。整个活动由金陵大学教授、国际体育专家马克罗组织指导并吹哨。这是南京足球运动史上第一次国际比赛。

南京人对这场空前的中德足球赛十分好奇。市民一是要看足球这种新鲜玩意儿,如何玩法;二是要看看南京队能否踢败洋人。

比赛开始,中德两队队员上场,水兵队碧发高鼻鹰眼,身着背心裤头,南京人认为这种打扮“不够雅观”。金陵大学足球队只有队长与守门员个子与洋人差不多,其余皆比洋人瘦小,每人穿着卷起半截袖筒的白衬衫,胸口纽扣紧扣,从上而下直排“NANKIN”。6个字母,可算是金陵大学足球队的标志,队员下穿浅白色长裤,黑色足球袜拉到小腿肚上,罩住裤脚,脚穿白色排球鞋,而非足球鞋。

观战市民们并非像现在的球迷那样狂热。上半场,两队踢成一比一,锣鼓助威声中,金陵大学队屡屡进攻,毫不示弱,观众是文明的,但也慢慢狂热起来,每当中国人进攻时,大家都加油呐喊,颇有排山倒海之势。

下半场踢成二比二后,离比赛结束还有10分钟,金陵大学队队员利用自己善于配合助攻的优势,由队长踢进了最后一球,以三比二战胜了德国水兵队。南京人为踢胜洋人而扬眉吐气。这次比赛,标志着南京足球运动以勇敢的气魄面向世界。

此后,英国内河兵舰船员也多次来南京进行足球比赛,和南京当地的足球队进行比赛,互有胜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