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中国:“千人计划”中假海归现象
近年来,一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被曝学术造假、两头挂职等现象,引发质疑。中组部近日下文,建立“千人计划”专家退出制度,并要求各地对前9批入选专家进行“查岗”,8月20日前上报,过渡期满仍未到岗的专家或将被劝退。(8月15日《南方都市报》)
“千人计划”是一项国家战略人才引进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于每一位参与其中、回国效力的专家,中组部礼贤下士理所当然,但是,对于那些享受相关待遇但是迟迟未能“上岗”者,将其劝退也很有必要。这既彰显了政府的诚意和原则,也维护了科研领域公平正义。
众所周知,能进入“千人计划”名单的海外专家,在行业内都具有较高权威,也是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政府通过求贤若渴的诚意,宽松舒适的环境,优越高昂的待遇,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热情和动力,也是一种加快发展的捷径。
而在具体运作之中,政府也确实拿出了视如珍宝的态度和举措。比如说,引进人才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中央财政给予引进人才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配偶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工作或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就学可按本人意愿,由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等等。对于很多海外专家而言,入选“千人计划”,本就是一种莫大荣誉和认可,其回国工作的后顾之忧,政府安排得井井有条。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专家们都应该在其位谋其政,不给头上光环抹黑,不辜负政府和民众的殷殷期望。但现实中,一些专家出现“假海归”现象,名义上在国内工作6个月,其实大部分时间还在国外。《人民日报》今年6月报道提到,前三批“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到岗率为82%。
专家们的迟到、早退抑或缺岗,一方面浪费了纳税人钱财,另一方面也有违公平正义。毕竟,其科研经费和生活待遇的高大上,很多本土专家都盯着,要是外来专家都这么投机取巧,既寒了本土专家的心,也很容易引发“蝴蝶效应”,刮起科研领域的不正之风。
“千人计划”的缺岗现象,也是一种形式主义,中组部的毫不客气,彰显了决心和信心,如一旦经劝退退出,不再保留相应工作生活待遇,所获一次性补助和科研支持经费视合同履行情况部分或全部收回,获“国家特聘专家”称号的取消称号。
从具体的细节操作上看,也充满了民主和人文情怀,比如说,拟劝退的入选专家可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并不是一言堂,更不是一刀切。这种刚柔相济的制度举措,为取得预期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掌声鼓励。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