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揭秘王毅:面带虎相,有望成为外交家 /

揭秘王毅:面带虎相,有望成为外交家

中国并不盛产外交家,近代史学家唐德刚曾评,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两个分别指晚清的李鸿章、新中国的周恩来,“半个”是指民国顾维钧。但至今日,舆论皆评,现任外交部长王毅,虽未至李、周、顾等人的外交境界,但已隐现“外交家”姿态,尤其在处理日本、南海等问题上,面带虎相却长袖善舞,稳健之余锋芒毕露。隔海一句“(中国)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日本)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可谓本年度最佳外交措辞。

新派外交官的佼佼者

外交部在中国政府各部委排名中位列第一,这一来是缘于外交部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二来也是前总理周恩来曾担任过外交部长的缘故。实际上,历数中国外交部长人选,自1949年后周恩来以总理之位兼任此职务之后,迄今11位外交部长中,有两位有着中国驻日大使的经历,除了钱其琛外,另一个就是现任外交部长、被称为“日本通”的王毅。

王毅作为中国“新派外交官”的代表人物之一,既坚持原则,又保持适当的灵活性;在代表国家利益和形象的同时,也可发挥个人智能和魅力。尤其是他在2004年中日关系上一次恶化之时以副部长级别被派驻日本。离开北京前,王毅用“克尽职守、报国为民、开拓进取和不辱使命”概括了自己的心境。王毅当时出使日本,被认为是“临危受命”。当时中日关系正处谷底,中日官方与民间摩擦不断,高层互访中断,两国关系步入僵局。后在王毅任驻日大使期间,当时新当选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随即访问了北京,为两国关系破冰解冻。

代表着官方力量的王毅一再对日本划着底线——2013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后,王毅表示:“中方对此绝不能容忍。日方必须对安倍此举造成的严重政治后果承担全部责任。”2014年3月,中日钓鱼岛问题争执再起时,王毅又措辞强硬地表示,中国在此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坊间多评,新中国外交之弊,在与让翻译官担任外交官。优势看似得天独厚,但是“翻译”毕竟是机械化工作,正如合格的秘书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一样,外交家需要大局观和临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每个翻译官都具备的。这就导致中国外交掰指细数,只有周恩来和六四后的钱其琛被人久记。而王毅,自学生时代就形成外交家所需要具有的稳重、务实性格。

名出学生时 面带虎相性沉稳

与王岐山一样,王毅也娶了一个“红二代”的妻子,其岳父钱嘉东也是位职业外交官;曾担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外事秘书,后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在周恩来秘书纪东的回忆录《难忘的八年》中提到,钱嘉东是陪伴周恩来直到去世的三名秘书之一。但通过陆媒的一些报道,可以发现王毅显然并非攀上凤凰枝后才到了今时今地的政治高位,更多缘于其自学生时代自我磨练。

上大学前,王毅已经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读大学的时候,比他的老师潘寿君小不了几岁。沉稳、老练、“有兄长的感觉”,是当时的师生对这位外长的总体印象。王毅的老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潘寿君在接受媒体承认,自己的这位学生讲话“确实是一板一眼,而且没有废话”。沉稳的王毅更有着卓越的文采,1980年代,胡耀邦任总书记后第一次访问日本,在某个场合的讲话稿交由王毅来起草,当时他还是外交部亚洲司的一个科员。这篇讲稿,胡耀邦只修改了两处,还在稿子上写了个批语:“此稿写得很好!”据王毅的另一个同学王小平介绍,王毅的本科毕业论文写过两篇。一篇是把中国历史与日本历史相比较;另一篇则是写日本语言和中国朦胧诗的比较。“他的视野不仅仅在日语专业上。据说当时老师都没办法对他的这两篇文章进行评判。”

旧事重提,只为说明“面带虎相”的王毅性格中更多的是一种沉稳,这对于处于态势瞬息万变的外交棋局上的外交官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在他随后的外交生涯中得到展现,也为其成为中国外交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

最年轻副部长仕途也曾多舛

1989年,王毅担任中国驻日使馆参赞的时候只有36岁;1995年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时只有42岁;1998年王毅出任部长助理兼政策研究室主任;2001年担任主管亚洲事务的副部长的时候,他还不到50岁,是外交部中最年轻的副部长。一路被打着“最年轻外交官”、“未来之星”标签的王毅,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曾有陆媒将王毅的政坛履历总结为“非典型升迁”。

分析认为,考察钱其琛之后的中国几任外交部长,唐家璇、李肇星和杨洁篪都是先在外交部工作几年之后,被派到驻外使馆工作,担任大使或者参赞等高级职务,再调回外交部后工作一段时间就成为部长。驻外工作被称作“锻炼的机会”,也是完备履历的重要一环。王毅于2007年9月卸任驻日大使回到国内后,被任命为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书记。由于当年即将召开中共17大,人事布局颇受关注。因而当时很多海外媒体普遍分析认为,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王毅结束大使任期回国,又被任命为外交部高层领导,潜台词就是他已内定成为下届外长。可几个月后王毅到国台办走马上任。这种不走寻常路的经历令不少政治分析人士看不懂,甚至传出王毅已经无缘外交部长一职的消息。

另一方面,王毅本身性格上也并非没有缺陷,通过对各方消息的梳理判断,太强的好胜心让王本人在很多问题上并不豁达。其同学孙杰强就曾表示,在大学时,如果学习上出现问题,王毅就会很着急,有一次王毅考试没考好,“特别不高兴,脸老那么绷着,发誓一定要学好日语。”此外2005年5月23日,正在日本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以“要回国处理紧急公务”为由,突然取消原定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会见。当日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称:“在吴仪副总理访日期间,日本领导人连续就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发表不利于改善中日关系的言论,中方感到十分不满。”香港《亚洲周刊》文章认为这是因为在吴仪出访前夕,日本政府在多个外交敏感议题上表示强硬立场,违背了早先首相小泉纯一郎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时达成的互信。亚洲周刊称,“北京已对吴仪此行日本作出初步评估,认为外交部,特别是中国驻日使馆,没有准确拿捏日本政府的态度,对中日目前的外交形势有误判成分”。王毅任内适逢小泉、安倍内阁时期,日中关系趋于紧张冷淡。据台湾前驻日代表许世楷曾回忆“据说他(那时)很抑郁”。

外交如棋 王毅气度可谋局

这种看似为物喜,为己悲的举动,也体现出王此人要强、好胜之心。再辅以沉稳性格,这也是为何评其为李鸿章、顾维钧、周恩来后最有可能成为“外交家”人物。

外交如棋,外交家便是博弈人。在与小国弱手如菲律宾等过的对抗中,绝对的势力自然让对方处于下风。但在强者对抗中,衡量一个国家外交能力的标准,就是该国外交执行者个人的“气度”,能否胜人一筹。气长,则腾挪自如;气短,则处处局促。在近现代的中国,“气”还被视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意志力。朝鲜战争时,毛泽东曾以“铁多气少”形容美国。而王毅自学生时代起形成的好胜心和沉稳性格使其也在对美、日的外交交往中呈现出这种“气度”。除了文章开头所言的“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他在谈及中国周边的一些问题和纠纷时所说的“在涉及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坚定而明确: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也被海内外媒体广为报道,关心外交时局的大陆民众评其“扬眉吐气”。

外型上,合体的西服、一丝不苟的发型,标志性的微笑以及一双虎目剑眉;性格上稳健务实、不卑不亢、勤勉要强,种种细节勾勒出一个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相匹配的外交家形象。伴随大国崛起,“弱国无外交”恨史已随东流去。有了强大国家实力作为依靠的王毅,今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掷地有声,后人当感慨命、运相济,中国外交可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