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知道吗?多伦多10个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

知道吗?多伦多10个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不曾广泛流行的小秘密,多伦多虽然只有170年的历史,也不例外。这里选出多伦多的10个最鲜为人知的小秘密,不知您平时有没有发现呢?

1、“伪装”成民宅的变电所

前段时间,中国的媒体沸沸扬扬地讨论小区里的变电所(substation)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可是,多伦多似乎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走在居民区里,很少发现有变电所的存在。

01.Eglinton东街386号变电所

没有发现并不等于没有。在多伦多的很多小区里都有这样一些奇怪的房屋,它们有门、有窗户、有栅栏,门前草坪整整齐齐,外表和民宅一模一样,可是没有门牌号,也没有邮箱。粗心的人,哪怕是在小区里住了好几年,也不会觉察到这些“民宅”有什么异常。可如果走近些,就会发现房门旁边(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有个小牌子,“多伦多供电局第×号变电所”,这才是这些房屋的真实身份。

01.Millwood路60号是一所“伪装”民宅的变电站

多伦多供电局(Toronto Hydro)在全市大约有250所“伪装”成民宅的变电所,它们分布在全市各区。无论是在市中心、伊桃碧谷,还是士嘉堡,只要你足够仔细,就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2、多伦多的第二个“幽灵地铁站”

多伦多有一个“幽灵地铁站”(指废弃不用的车站)——下层湾街站(Lower Bay Station),这已经不是新闻了。2207年和2008年的多伦多全市开放日(Doors Open),这个地铁站曾对公众开放,很多人都参观过那里。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多伦多其实还有一个“幽灵地铁站”,官方名称叫做“下层女王大街站(Lower Queen Station)”

02.下层女王大街站(Lower Queen Station)内景

“下层女王大街站”的历史可以上溯至1940年代。当时,由于多伦多人口激增、拥堵严重,当局决定修建地铁。最初的方案有两条线路:一是沿着央街建一条南北向的地铁(就是今天的央街地铁线),二是沿着女王大街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街车。

然而,由于资金不足,女王大街地下街车线在东端车站修完后就停工了。1973年,TTC方面曾打算将工程继续下去,可是安省政府的拨款(占总建设资金的75%)迟迟不能到位,令这条线路最终胎死腹中,而那个地铁站也被废弃,至今已40馀年。

02.在德芙林大街(Dufferin)上女王大街地铁线纪念碑

3、登打士街是由很多小道拼接而成的

登打士街(Dundas Street)是市中心一条重要的街道,其历史可以上溯至1812年美加(英)战争时期。由于当时南安省一带沦为战场,而当局为了加强对约克镇(今多伦多)西部诸镇的控制,时任约克镇义勇军领袖丹尼森上尉(George Taylor Denison)率领属下民兵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了一条从约克镇通往登打士镇(今天的汉密尔顿一带)的军需品输送道路。由于当时这条路的终点是登打士镇,所以这条路也就被称为登打士街。

03.登打士街的走向有些歪歪扭扭

最初,登打士街向东延伸至多伦多为止,并不进入市中心。可是,随着多伦多同南安省诸镇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乡民向当局抱怨,从登打士街进入多伦多后路名突变,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市府将登打士街向东延长,将很多条小道“拼接”进来,再加以拓宽,这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受早期市政规划的影响,多伦多市中心的主要街道都是横平竖直的,可是登打士街由于是后来“拼接”而成的,所以走向有些歪歪扭扭。

03.1910年的登打士街和Anderson路口

4、马路上的自行车感应点(Bicycle Actuated Signals

您开车的时候是否注意到,有的路口停车线的后面有三个竖排的圆点。很多人这时心里就会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点是干什么的?

04.一个骑车人士正停在自行车感应点上

这是自行车感应点。当有自行车经过点上的时候,交通灯都会保持绿色,直到自行车通过路口,才会变红。这个设施是为了让速度较慢的自行车也能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路口,提高安全性。

多伦多早在1995年就推出这个保护骑车人士的设施了。今天,多伦多有近1000个路口都有设置自行车感应点。

5、Trinity Bellwoods公园里埋了一座桥

从市中心沿着Crawford Street往南走,过了登打士街到Trinity Bellwoods公园附近之后,有一段路突然变窄,过了大约25米,又恢复了原状。很少有人会知道,这段路下面埋藏了一座桥——Crawford Street Bridge。

05.Crawford Street Bridge被掩埋后今天的样子

Crawford Street Bridge横跨市中心的格兰森河(Garrison Creek)原是一座木桥,1919年改建成一座石砌的拱桥,曾是该社区的地标之一。1960年代,当局修建布鲁沃-丹佛士地铁线(Bloor-Danforth Line,即地铁“绿线”),挖出来的土无处堆放,就将Crawford Street Bridge掩埋了,并将栏杆撤除,在桥肩上铺了路。今天人们在这条路上走,可一点也看不出桥的影子了。

05.1915年的Crawford Street Bridge

6、皇家油业大楼差点成为市政厅

位于市中心金融区外围, Avenue和St. Clair的皇家油业大楼(Imperial Oil building)原是1950年代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公司“皇家油业公司”(Imperial Oil)的总部,2010年的时候卖给了一家公寓发展商。很少有人知道,这幢建于1957年、高21层、方方正正的大楼差点成为多伦多市政厅。

06.多伦多新市政厅最初的设计方案

话说二战之后,由于多伦多规模日渐扩大,老市政厅空间不足,市府决定投资建一个新的市政厅。1955年,多伦多市政府正式着手设计、规划,当时建筑界的主流风格趋于保守,所以选出来的设计方案方方正正的,就像是两个方盒子叠在一起,颜色比较单调。市民们很不满意,在投票时否决了这个方案,还给市议会一顿批评。

市民不高兴,后果很严重。1957年,时任多伦多市长菲利普斯(Nathan Phillips)最终拍板,废弃原来的方案,并向全球公开征集新市政厅的设计。最终,芬兰设计家拉维(Viljo Revell)的未来派设计被当局采纳,这就是今天的市政厅大楼。

06.今天的皇家油业大楼

不过,原来“方盒子”式的方案也没有被设计者丢入垃圾箱,而是稍微改动了一下(将副楼去掉),转售给了“皇家油业公司”,这就是今天的皇家油业大楼了。感叹一句:废弃作品竟然还能卖掉,这个设计者真该改行去当Sales Man!

7、多伦多的私人街道

可能很多市民不知道,多伦多有私人街道,而且为数不少,有大约250条。私人街道不由城市管理,由当地居民们出钱维护。本市最著名的私人街道,当属在Bathust和Davenport路口,卡萨罗马城堡旁边的Wychwood Park公园里面的那条,入口处有大门,门上挂锁。

07.Wychwood Park公园里的私人街道

其他大多数的私人街道是没有显著标志的,例如软木塞镇社区(Corktown)的Percy St、女王大街(Queen)和Dufferin西南、颇有英国风情的Melbourne Place,以及多伦多大学校园里的Elmsley Place。这些地方由于是当地居民们出钱维护的,所以一般只允许他们自己使用,不对外人开放,当然你如果想去逛逛,人们也不会端着枪把你赶出来,加拿大毕竟不是美国。

07.颇有英国风情的Melbourne Place私人街道

8、圣帕特里克路上的“半屋”

漫步在市中心的圣帕特里克路(St. Patrick Street,位于University Ave西面一个街口,在Dundas和Queen街之间的一条小街)上,不多久你的目光就一定会被一栋只有“半边”的房子所吸引。第一次看到这个奇景的时候,很多人还以为是某个艺术家画的“立体仿真图”,直到走近才发现不是图画,而是货真价实的一座房子,门牌号是圣帕特里克路54 1/2号。

08、从街对面看圣帕特里克路上的“半屋”

这所“半屋”的故事可以上溯至950年代,多伦多迎来了二战后的第一次经济腾飞,一家开发商看上圣帕特里克路的地皮,要建公寓。不过,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开发商必须先从居民手上把土地和房屋买下来,才能拆迁、兴建,所以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只好一家家的敲门、动员,甚至动用了一些“极端”的手段,例如在一年时间内给每家发了300封的拆迁请求信。

虽然开发商的行为遭到了一些居民的抵制,但是大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将房子和地皮卖给他们,最后只剩54 1/2号这家“钉子户”。眼看着开发计划不能耽搁,开发商只好沿着房屋的隔墙开始拆房,这才有了今天的这座“半屋”。

据省府最近一期的房屋估价资料,这所“半屋”目前值70万左右。

9. 多伦多的地铁能防核辐射

从1954年建成至今,多伦多的央街地铁已经有60历史。虽然时常有人诟病地铁老旧、不堪使用,但是这个地铁系统其实是非常坚固的,甚至可以防御小型的核爆炸和核辐射。

多伦多的两条地铁线分别建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当时正是“冷战”的高潮期,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加拿大做为美国的近邻和盟国,同苏联又仅隔着一个白令海峡和阿拉斯加,也感受到了强烈的核威胁。

09.冷战期间当局发布的宣传广告,提醒市民在遭遇核袭击时躲入TTC地铁。

为了防患于未然,当局在挖掘多伦多地铁通道的时候,就将它做了加固、隔断和通风的处理。只要核战端一开,这个通道就能变成可容纳数十万人的地下堡垒,不仅可以将所有多伦多的居民容纳进来,而且还能收拢周边市镇、甚至美国底特律的市民。

万幸的是,美苏核战终究没有开打,而多伦多地铁的防核辐射功能也一直没有派上用场。

10、市中心的地下埋藏着公共厕所

走在士巴丹拿大道(Spadina)和女王大街上的行人可能不会想到,他们的脚下埋藏着多伦多的第一个公厕系统。

10.1890年代一位市民正步入女王大街上的公厕

多伦多的第一家公厕建于1897年,位于本市金融区的Adelaide路上,是一间地下式的公厕。市民需要像今天进入地铁站一样,从台阶上走下去方便。公厕不大,只有三个马桶隔间和几个瓷制的小便池。公厕还提供纸巾、肥皂和擦鞋的服务,一次收费5分钱。由于当时的西方社会还没有女人外出工作的传统,所以公厕只有男用的。

19世纪末期的多伦多,街头的咖啡馆和小饭店并不像今天这样有供客户使用的厕所,所以这种地下式的公厕一经推出,便受到市民们的欢迎。在未来的数年内,多伦多又在市中心的其他地方建立了5个地下式的公厕。据当时的一项调查,在士巴丹拿大道(Spadina)和女王大街南边的一个公厕,高峰时期每月的“客流量”达到了5万人。

10.多伦多早期公厕内景,图中的椅子和脚蹬是提供擦鞋服务用的。

多伦多公厕系统的兴旺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本市的商业设施完善,越来越多的街头餐馆、咖啡店都配备了公厕,街头的公厕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一所所地被填埋,至今仍藏于市中心的街道下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