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年青新女移民适应社会难 语言障碍最大 /

年青新女移民适应社会难 语言障碍最大

加拿大卫生网络公布的研究结果指出,青少年女性新移民,会面对多种适应问题,不能单靠北美青少年政策去协助他们成长。

《星岛日报》消息,据联邦妇女地位部门新发表的一份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女性新移民青少年会面对多项适应问题,包括个人发育、自我形象、性别、新移民及少数族裔身份等问题,在以主流青少年心理发展为前提的政策,不一定适合她们,而且容易出现标签化。

根据研究结果,由于社会及个人资源、喜好、建立自我形象过程及环境的差异,女性新移民青少年精神健康会受多种来源的影响,其中家长及朋友是主要的影响者,而英语不流利则是她们的关注。但研究亦发现新移民青少年会更加努力读书及工作,藉取得好成绩建立自我。

报告提出三大原则及十六项建议协助女性新移民,主要原则是,政府在提倡精神健康议题时,应包括青少年新移民,而制订青少年政策及推行策略时要具体度身订造,而非单靠主流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作前提,至于执行时亦要全面及跨层面,个别斩件式策略及计划并无长远成效。

故此,十六项建议分为教育医疗卫生和移民安顿服务两方面,教育上要扩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计划,特别在多新移民学生的学校推行;学校要提供多元文化和多元环境,课程则要包括反歧视、反性别主义;教师及校长方面应增加不同族裔的面孔,并要延揽新移民家庭加入学校改革系统内。

在社会服务方面,则要找出新移民青少年的长处及短处,扬长避短。移民安顿服务则要有足够拨款,而计划则要更具体及全面。

据中侨家庭及青少年辅导服务部指出,在政府削减社会资源拨款的情况下,新移民青少年是最沉默无助的一群。政府有必要提供长期持续而稳定的拨款及全面的计划,才能令青少年新移民服务有成效。

据中侨家庭及青少年辅导服务部经理金佩玲说,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中,有部份来自中下家庭的青少年,由于面对语言的障碍,无法享用现有青少年社会服资源,处境堪虞。而青少年辅导员陈士弘亦指出,青少年一日不能改善英语的听讲能力,难以打入社群。

金佩玲指出,来自中国南方的移民家庭,有些子女已在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由于语言障碍,无法在学校成功,自我才能亦无法有效发挥,加上目前的青少年社会服务资源已摊薄,他们只能龟缩在同种同文的小圈子中,无法在升学、就业及社交上找到出路,可以说是文化上被隔离的一群。

又据金佩玲说,这一群青少年有别于其他来自台湾富裕一点的青少年,因为后者的父母仍可在家照顾,而前者则因为父母在外工作,无法协助子女融入主流社会。另外一类是来自中国北方的移民,子女较年幼,有较长的适应期。至于早年移民的华裔,其青少年与其他英语社群一同成长,语言沟通的问题较小,面对的问题不及新移民青少年多和严重。

金佩玲亦发现,青少年男性新移民遇到较多适应上的困难,因为家人有更多期望,不容游手好闲;虽然家庭会包容女生,压力较少,但她们变坏的机会则较高,因为面对人生前路茫茫,她们会视上学为畏途,甚至认为老师有歧视。

她指出,这一批青少年,由于学习英语的困难,在学业上十分气馁,无心向学,学校老师亦无从沟通帮助,即使是就业,亦只能做低薪的劳动工作。

陈士弘亦指出,青少年新移民先要在学校系统内求存,否则会衍生更多个人问题,而首要是改善语言及阅读能力,能和他人沟通,否则只能在同文同种社群内生活,无法利用大社会资源自我提升。

由于这类十来岁的新移民青少年社群无法以主流语言及处事方式争取权益,成为沉默的一群,政府亦利用这一特点,先向这一类背景人士开刀削支。陈士弘亦指出,一些效果不错的服务计划亦被削,令一些新移民青少年越来越退缩,可说是最被糟塌掉的一批人。

在社会服务机构方面,能以华文与这新移民青少年沟通的社会服务机构或义工组织,屈指可数,而这些机构在拨款、资源分配及统筹工作极有限;至于多元社会机构获拨款青少年服务,分配资源优先次序不同,较为人熟知的青年就业服务,亦以照顾懂英语的青少年为主,即使能提供服务给不同族裔的新移民青少年,迎合需要,资源亦已极度摊薄。何况,要懂英语,并在陌生环境下接受服务,这第一步恐怕更难踏出。

陈士弘又深入解释,中国新移民青少年,未必意识到加国传统的社区活动或义务工作,是达致融入社区的过程,透过接触社会才能建立自信及人际支援网络,对于这类青少年,惟有采用一领一的方式,陆续将同侪介绍到主流生活中。

金佩玲同意目前的斩件式拨款会令一些需要长期执行始见成效的工作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故此要改善青少年新移民的边沿化处境,要有长远政策及持续的拨款。陈士弘则望有更多人推动,关注新移民青少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