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金融时报》承认:李克强也不是吃素的 /

《金融时报》承认:李克强也不是吃素的

二号人物在西方有些国家往往被认为是一个虚位,比如美国的副总统。尤其当总统强势的时候,副总统基本上就是虚职,除非总统委以内政外交上的重任。对于中国,西方有声音认为,习近平权力不断巩固,李克强已经被边缘化。其实不然,李克强依然是习近平的重要搭档,无可替代。两人分工明确,前者统筹国防、党务等别的领域,后者掌管经济。

只是习近平身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之后,西方认识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误会”。《金融时报》总编莱昂内尔•巴伯(Lionel Barber)对李克强的专访以及随从编辑随后围绕此次专访写的文章相较于其他西方媒体则较为理性地看待了李克强这一“二号人物”的地位。

据《金融时报》中文网16日报道,巴伯认为,他在北京的所有正式访谈几乎都被认为是私下的,部分反映出国家主席习近平规定的党纪之严格。他在每一段访谈中都能听到习近平毫不留情的反腐运动。反腐是巩固权力的一种手段,但也关乎到共产党自身的存亡,大规模的贿赂、搜刮以及非法敛财已经渗入到党内每一层级。

习近平承诺老虎苍蝇一起打。巴伯说:“我此次访问期间恰逢最大的“老虎”之一,前公安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受到公诉。谁会是下一个呢?没人敢妄自揣测,但习近平的反腐运动已使他成为毛泽东以后最具威权的中国领导人。明显的例证之一,就是党内官员频繁地提到他的名字、出版著作和公开讲话”。

巴伯称,中国内部政治舆情人士认为,不断巩固权力的习近平盖过了李克强。但是,在一些领域,尤其是经济,总理传统上起带头作用。李克强的自信表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在人们日益担忧经济增长放缓之际,他是政府政策的掌舵人。无论是全面反腐环视清除和治理工业污染,李克强作为中国第二位最具权势的领导人,似乎也以自己的步伐抓这些工作。作为管理这一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基于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直接负责人,李克强正引领中国从过去过于依赖信贷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更持续模式转变。

可能在巴伯的此前预料中,李克强讨论的重心不会涉及外交或国际关系,因为这些都是习近平领导的领域。但是,李克强针对经济发展、人民币汇率、中日关系、亚投行、中国反腐、香港政改等话题进行了阐述。巴伯说,就中日关系,李克强讲话紧随中共官方措词,即日本必须要敢于面对在二战前后和占领中国期间犯下的最新。

尽管李克强坚称中国并不是在挑战现有国际秩序,但他同样明确表示,要作出必要改变以适应中国崛起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亚投行问题,西方普遍认为中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但在专访中,李克强并没有表现出一丝“幸灾乐祸”,反而反复强调中国无意打造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巴伯在专访日记中称:虽然比起西方的名言名句,中国领导人本能地喜欢使用中国成语,但他们在回答提问时已不再像十年前的领导人那样长篇大论。不过仍需细细甄别,才能察觉出新的或是重要的信息。在一个小时的概述中,李克强举手投足轻松随意、无拘无束、掌控自如,很善社交。

巴伯事后接受该报编辑采访时说:“李克强态度明确且直接,承认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完成既定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和其他中国领导人一样,他有迎难而上的远见、毅力和勇气”。巴伯尤其提到两点“非常有意思”,一是在谈到房地产泡沫和中国经济通胀风险时,李克强一方面提到了提供住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谈到了对出现房产泡沫的担忧,这种看上去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说法“非常有意思”。

同样有意思的是,李克强在回答问题时毫不回避。在日记中,巴伯写道:我对李克强的印象是坚毅、博学,而且能够临场即兴发挥。他对美国利率、非常规货币政策以及中日关系(目前两国关系较之前略好,但仍然脆弱)等问题侃侃而谈。不过在此次访谈中,李克强的中心思想是,改革已走上正轨,7%左右的官方增长目标虽不易,但还是能实现的。可以将之称为经济治理的“鲶鱼学派”。

《金融时报》评论道:李克强的任务是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它日益提升的地位相称,同时确保国内经济不会脱离正轨。他是否能成功完成前一个任务,很可能要等到他卸任后才会见分晓。至于后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几乎可以肯定,在2018年他第一个五年任期到期前,就会有定论。

有分析认为,当前的中国其实呈现的是“习体制”,而非“习李体制”。这是中国进入关键转型期的特殊选择,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西方可能表面上看中国政治很集权。但是,从中国发展实际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政治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挺身而出引领中国向大方向前进的核心人物。这种核心并不是西方所理解的那样具有排他性和权斗特征,而是凝结广泛共识和满足时代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