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学者炮轰畸形“汉服热” 别拿利益作秀 /

学者炮轰畸形“汉服热” 别拿利益作秀

近日,中国大陆一知名主持人周立波在某节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称是“哪个洗浴中心的”而遭到舆论非议,有观点认为其不尊重汉服。而身为作词人方文山也在大陆微博网络上指责周立波此举是“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此观点获得了不少网民们的支持。

不过,在6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肖鹰在接受中新网媒体采访时表示,周立波此举可能是为节目造势,是娱乐调侃;同时,在提到近年的“汉服热”时,肖鹰以“很商业、很功利”来形容,并认为其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外界有评论认为,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汉服热”显然被披上了一层鬼魅权势的外衣,打着宣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进行着商业上的利益炒作。

作秀?还是助兴传统文化?

若是在网上搜索“周立波调侃汉服”的相关新闻可发现,这次周立波的“毒舌”遭到批判的原因,有分析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与近年兴起的“汉服热”有着莫大的关系。学者肖鹰认为,“汉服热”大概是伴随“国学热”的兴起而兴起的,此现象从2000年就已经开始。

翻阅资料可知,在这十余年间,“汉服热”波及甚广。在大陆有不少学校乃至社区都成立汉服社团,还有高校举办“汉服毕业典礼”。当然还有不少电商平台上销售汉服及相关配饰的店铺。至于大大小小的“汉服秀”也屡见新闻报道。像是新加坡《联合早报》于2003年11月22日报道称,一个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汉服走在郑州的街头,这是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之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长沙、成都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响应者。

方文山微博截图

与此同时,支持“汉服复兴”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增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也因此,喜欢汉服的人也逐渐增加。但是,汉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却似乎没能成正比的“流行”起来。根据网友爆料,在江苏某高校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人们所穿的汉服“衣服很不正规,里面那不是中衣就是衬衣”,更有人质疑一部分汉服演出是纯属商业作秀。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成复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明确表示,穿汉服、学汉礼之类的活动可以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但不应该形成一种不良风气,把这些行为看成是一种时髦的艺术行为”。

谈及“复兴汉服是增加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时,肖鹰直截了当地表示,该说法“肤浅无聊”:“现在好像一打出‘传统’的招牌,就天经地义。现在是一个泛商业化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

汉服热背后的“符号迷失”

其实,从历年报道不难看到,伴随“汉服热”而引起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歇,对汉服如此推崇是否过当、“汉服热”对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究竟是否有益……不一而足。肖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重神轻形”,“汉服热”则是“崇形弃神”。

十年前的中秋节前夕,中国天津古文化街出现了30名身穿古代服装、佩戴古代饰物的年轻人。队伍由两名手中分别举着“衣正华夏”、“月满中秋”红幡小伙子带领,缓缓地向古文化街行进。此举既非拍戏,也不是游戏,而是由大陆某网站发起的“穿汉服、行古礼、过传统节日”活动,目的是为了“宣传汉服”。这个类似行为艺术的行动,引起周围行人纷纷驻足。

“‘汉服热’与文化传承没有任何关联。如果以‘复兴汉服’为‘复兴传统文化’的要素,那么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真的要复兴,就应该回到尧舜那个披毛戴毡的时代。”肖鹰表示,“文化可以多元化,‘汉服秀’自然可以算作‘一元’,但如果把这些娱乐传统的行为神圣化,就很可怕了”。

不可否认,从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来说,服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肖鹰觉得,汉服毕竟只是服饰,是“传统”的皮毛,而且已经过时、失去了生命力,“试想今天穿着汉服,上地铁或者公交车都很费力,难以在现代社会真的普及。如果真的传承下去,或许只能是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累赘”。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肖鹰觉得,延续传统,需要的是诚意而不只是汉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要做的是发掘精神内核,而不是形式复古。否则‘复兴汉服’,复兴的只是被历史淘汰的文化鬼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