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假设蒋介石赢了 《经济学人》好无聊 /

假设蒋介石赢了 《经济学人》好无聊

近日,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推出“如果专题”,以“战后中国,或者蒋的中国”为题称,“若当年国共内战是蒋介石领导的军队打赢,之后的亚洲情势、冷战规模都可能截然不同”。

《经济学人》的文章称,“蒋介石若未输掉内战,国民党也得面对乡村穷人的不满,虽然大陆也可能面临的是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但蒋式独裁可能比毛泽东宽厚……中国大陆不会出现‘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各种政治运动”,而且“蒋会大力发展经济,不会等到像邓小平1970年代末期开放才有改变”,“大陆的中产阶级也会成长更快,民主政治也会更加成熟”,诸如此类,对蒋介石治下的中国寄予更多希望。

毫无疑问,《经济学人》对于蒋介石的“假设”有可以理解之处。要知道,对历史进行“假设”本身是一种历史学研究方法,其科学价值与精神就在于假设有助于看到历史的多种可能,通过假设判断来解释某种历史发展现象,从而总结历史得失,发现和揭示社会演进规律。以科学态度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相关历史作出“假设”并无不可,这早已是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对象,甚至还是坊间舆论热议的一大话题。

众所周知,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中国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共产党和国民党历经三年的战争,对于中国以及亚洲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两大集团不单是政权争夺,也是各自代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最终,共产党取得大陆政权。随后在毛泽东引领下中共以苏俄式“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重塑了中国国家面貌。

一直以来,由于毛泽东时代采取了一种“非同寻常”发展道路,特别是“极左”路线给中国带来了相当大混乱和灾难,不禁使一些人进行“想象”,乃至产生一种假设,即偏于资本主义的蒋介石战胜毛泽东赢得内战,中国会发展成什么状况?甚至,还有不少类如《经济学人》的看法认为“但若没有毛泽东,大陆或许真的会更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人》的“假设”似乎与严肃的历史研究有所不同,其更像是那种坊间流行的盲目历史猜测,对于严肃读者来说,这种不够严谨的单纯假设无疑很无聊。

首先,且不论这种历史“假设”用意何在,应当说凡是追求得出确切结论的历史“假设”都是不科学的。对于“历史”来说,已经是过往的事实,自然无法改变。假如,对历史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的人物时间进行假设,则从那以来的所有“历史”都充满了可假设性,这种假设是难以得出任何的确切历史“结论”,而《经济学人》盲目进行“蒋介石赢了”的假设并得出“大陆或许会更好的”的结论,这就如同假设“华盛顿做了皇帝”和“希特勒征服了世界”一样不可信。

其次,对历史的“假设”,只属于人类的一种感性想象,而不可能当作是严肃的理性分析。如对于中国六十多年前的国共内战这一历史,作畅想性的一个“假设”分析模型,并按一种预想性逻辑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实在难以摆脱不严谨的质疑。任何个人对历史的假设,都是人为地设想历史发展路径,这个路径又排斥其他历史可能性因素所产生的影响,这是不同于数理方程式那样样的逻辑必然结果,即在假设的历史路径中,任何其他难以考虑到的因素都可能再次影响历史发展轨迹和结果。

如同此次《经济学人》对蒋介石的假设只是基于他的性格、政治理念,而忽视了对于政治家同样重要的具体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事实上,蒋介石若赢得内战统治大陆未必做的更好。因此任何假设都是设想者的“一厢情愿”,这个过程充满了主观性色彩,“假设”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作为客观的科学理论依据。因此这对于以严谨著称于世的《经济学人》杂志来说很不恰当。

最后,通观《经济学人》“假设”全文,也不难看出,其字里行间表露出了相当的“历史遗憾性”,甚至显示出对中共曾带来历史灾难和现行中共发展政策和模式的指责与攻击。这所显示出的为当下政治服务的迹象显然也是背离历史假设的科学精神。

作为一家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媒体,《经济学人》理应有更高的格调,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分析看待问题,而《经济学人》这次对于蒋介石的假设,恰恰有失偏颇,其似乎只醉心于呈现历史假设下的情境,甚至满足当下政治的某种需要,如此哗众取宠的做法对于严肃读者来说,只能说很无聊。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