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人民币汇率地震 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

人民币汇率地震 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中国突然改变汇率管控政策,允许人民币一日(11日)狂跌1.86%,创下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之举,引发全球媒体关注。 BBC中文网特此荟集全球一些主要媒体报道与评论。

一些英美媒体预测此举将引发新一轮“全球货币战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媒体更多关心人民币汇率激变对本国能源和矿业出口经济的影响;欧洲媒体多认为中国允许汇率较大幅度变动既有刺激出口经济的内因,也有增加市场决定因素、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外因考量。亚洲国家媒体很多担心中国周边其他出口型经济国家将受到进一步“挤压”。

“货币战争”

路透社11日发表评论称,人民币大幅贬值轰鸣了“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大炮”。

评论指出,人民币周二“出人意料”的举动还有可能将引发相关国家相应的一连串争相货币贬值行动,从而引发又一轮原巴西财长蒙特加2010首次提及的所谓“货币战争”,甚至可能迫使美联储推迟广泛预期的既定升息时间。

不过,评论也同时指出,其实除美国和英国外,日本已经连续数年以及最近欧盟开始的量化宽松政策,均旨在降低汇率,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因此北京此举也并非唯一罪魁。

《华盛顿邮报》分析认为,人民币被允许更多幅度波动,从一方面讲将有助于中国刺激出口和稳定经济,但另一方面也给长期指责北京“操纵”汇率的很多华盛顿政客出了难题:究竟是继续鼓励北京方面允许市场力量在决定汇率的过程中扮演更大角色,还是要求中国央行介入防止人民币进一步下滑?

塞翁失马?

《华盛顿邮报》指出,人民币汇率大跌其实正是因为北京响应了很多美国政客长期呼吁的结果,但结果可能对美国人来说是事与愿违的。很多美国政客长期指责人民币汇率被“人为操纵”,应该“引入更多市场机制”,允许人民币“升值”; 而如今面临经济放缓,允许更多市场机制的直接结果却是人民币大跌。

《洛杉矶时报》认为,人民币大跌其实对中国最终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目标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情,因为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长期要求中国允许市场在汇率制定过程中扮演更主要角色。 《洛杉矶时报》报道也注意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早些时候已经不再认为人民币汇率过低。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题为“中国人民币的金牌手”的分析文章中指出,北京允许人民币每日汇率在更大程度上随市场力量浮动的决定,一方面可以刺激国内经济,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为人民币已经可以国际化的论点增加论据。

冲击全球

其他有大量高端商品出口的欧洲国家以及经济对能源和矿业出口依赖较大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媒体在报道人民币汇率大幅日动时,则更加关心的是对本国货币和出口经济的冲击。

德国和法国媒体在报道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下滑的消息时,突出分析报道了德国宝马车和法国路易威登等奢华商品为何在中国市场必将进一步受到严重冲击。

不少亚洲国家媒体也担心,人民币加入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行列之后,会对周边出口型经济国家的经济构成“挤压”态势,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国际矛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