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英法德皆倒向北京:并非撬墙角与反水 /

英法德皆倒向北京:并非撬墙角与反水

习近平对英国的超级访问刚结束,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就接连访问中国。2015年10月26日,德国和法国驻华大使甚至联合发文称,中国将是德法的核心伙伴。他们称,“为应对欧洲、亚洲乃至全球性紧迫问题,我们各自同中国的伙伴关系从未像今天一样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放眼世界,尤其在欧盟,没有哪两个国家像法国和德国一样在政策上如此紧密协调”。在英国宣称要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伙伴的同时,法德抱团向中国示好这一举动的意味不言而喻。

有声音认为英法德是欧洲核心国家,尤其英国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他们对待中国姿态的进一步放低是对美国的反水和背叛,中国高调发展同英法德的关系是在撬美欧关系的裂缝。但是在观察人士看来,如果将中国高规格礼遇英法德是为撬美国墙角则是颠倒因果,没有分清楚事情的是非曲直。这一现象背后,所展现出的是中欧战略需要的耦合。

中国的战略需求

习近平专访英国之前,习李已经多次访问德法,李克强先后八次踏上欧洲领土,习近平也于2014年3月正式访问欧洲。与温家宝2003年上台后,2004年5月访问德国、比利时、欧盟总部、意大利、英国和爱尔兰,胡锦涛2005年11月访问英、德、西班牙相比,李克强2013年上台,当年5月即访问德国,11月访问中东欧,习近平上任后第二年即历史性访问欧洲,中国对欧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习近平访英的同时,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出访中东欧,公开表示习近平出访不代表中国只重视英法德等大国。这足以说明中国发展对欧关系实际上有着明确的战略。

法国总统奥朗德正在访华

对中国来说,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至关重要,这不但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也关系着世界的和平。“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起来后,欧亚大陆上大多数的地区紧张和问题都有望逐渐缓解,反之战争则可能不断扩大化。中国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俄罗斯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而欧盟就必然是战略合作伙伴,东方的中国只有和西欧这些发达国家连起来,欧亚大陆整合所迸发出的经济能量才能解决人类发展中的问题。所以,中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重视欧洲,不仅仅是因为欧盟转向发展与中国关系,更是因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谋求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欧洲。

另一方面,中国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赢得西方的尊重和承认。有声音认为习近平专访英国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被英法德争抢氛围,另一方面是为了用超高礼遇撬美国墙脚。毕竟英法德是欧洲核心国家,尤其英国与美国是最亲密的盟友,他们对待中国姿态的进一步放低给西方世界带来的震撼和发散效应远比经济利益重要。与其说中国在撬美国的墙脚,不如说英法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可代表整个西方世界承认了中国在西方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伦敦市场对人民币债券的全面开放意味着西方主要金融市场建立了人民币产品的全面准入体系。习近平前往金融城演讲就是这个道理。

今年9月英国主动派出财相赴中国招商,主动在亚投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冲击美国霸权地位的核心问题上出手,当法德竞相拿到中欧贸易投资协议的主导权,中国自1840年以来被西方用战争打开国门,被迫开放商埠的屈辱历史便一去不复返了。

欧洲寻求中国机会

处于“一带一路”战略路线末端的欧洲,在中国的巨大经济体量下看到了机会,而在机会面前,第一个华丽转身的是英国。

今年3月大英帝国派出英国王室的第二顺序继承人威廉王子做信使,威廉王子已没有了他的祖母在伦敦接见江泽民胡锦涛时的傲慢,北京与伦敦的主动与被动顿时显现——习近平访问英国是英国求来的结果,并非中国主动拆美国的台。

如今,依赖于某一单一力量并不明智,毕竟世界已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如何脱离美国的绑架,重新谋求新的发展机遇是历史对英国的又一次考验。作为精明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心中怎能没有一笔明白账。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巨大,在英国最善于操纵的金融领域也将有爆发性发展。中国未来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也必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能给英国带去投资,能帮英国人建高铁、核电站,能帮英国发展经济,同时英国的金融业和中国进行对接也就有了发展空间。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保守而灵活的英国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坚实的经济数据面前,不仅英国能够算明白这笔账,德国、法国,以及整个欧洲都算得清这笔账。

2014年,中国成为德国的第二大进口国,第四大出口国,中德之间的相互投资迅猛增长,德国对华投资再添51亿欧元(1欧元约合7.0074元人民币),中国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可见一斑。德国在化工、汽车、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优势,恰好符合中国大力发展的行业,也非常契合中国经济转型,从低端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因此,“中国资本+德国技术”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提升,也能够为德国解决大量就业问题。

如果说中德合作是双赢,那么法国想要搭乘中国经济的快船则出于对现实经济压力的考虑。2014年,英国超越法国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近年来,法国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大于英德,其国家竞争力也远落后于二者。在经济不振的背景下,法国政府将寻求国际资金视作刺激经济复苏的良方,而中国无疑是位“金主”。去年,仅中国企业收购法国企业的交易额就已经超过40亿美元(1美元约合6.3426元人民币)。

随着欧洲最后一个反对中国收购国内品牌的堡垒法国的转变,时常争论不休的欧洲至少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必须和中国做生意。2014年,中国对欧盟投资增长1.7倍。也正是在这一数字背景下,亚投行成立,美国传统的欧洲盟友们纷纷“倒戈”,抢占“一带一路”终点站的红利。

生意之后或是主义

一般看来,一国对外战略当中的经济与政治维度往往密不可分,就社会学的范畴来说,“经济学只是其中一脉,而不是孤立的学科,原因就是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取向”,且以经促政更是常态。中国今天面对的欧洲虽是一块与自己没有本质战略利益冲突的大陆,但密切的经济往来背后,是更大的战略合作可能。

表面上看,欧洲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其理想与中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欧洲难与中国全方位同步,以及彼此之间的分歧益显。不同于老一代欧洲领导人登上政坛恰值冷战时期以及中国与西方的战略蜜月期,当时中国在西方眼中是“最好的共产主义国家”。上一代欧洲领导人登上政坛的时间大致为冷战结束后,眼见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崩颓,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席卷整个西方,中欧原先被掩盖的文化思维的差异越发突显出来。排除个人因素后,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欧洲领导人,大都对中国持有矛盾的态度,而中国崛起给西方造成的整体心理冲击很容易转化成以机会主义的方式来对待中国。一方面,钦羡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希望借力于此,另一方面,又因难懂中国缘何在西藏、南海、历史等问题上一直持强硬立场,始终对中国抱有怀疑。

转换一种眼光审视,虽然中国与欧洲在政治互信上仍有短板,但是今天欧洲面对北京时所展现的功利心态,也正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推动世界权力格局的多极化。可以预见,即便现在中欧之间的关系远远未亲近到谈主义的地步,但生意之后未必不是主义。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于世界的主导地位仍为其盟友所认同,伴随多极化趋势难挡,以及中国崛起之下的世界重心转移,一种新的地缘政治分工正在开始形成。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