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先习后李 北京慰问日本地震释两信号 /

先习后李 北京慰问日本地震释两信号

日本九州熊本县14日和16日接连遭遇两场地震,目前已经有47人遇难,此次地震是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地震以来,日本遭遇的最大强度地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向日本天皇明仁致电表示慰问,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于20日致电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慰问。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天致电时任日本外相菅直人,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则于地震第四天致电日本天皇明仁。对比日本两次地震后中国最高层与日本方面的接触不难看出,相比于温家宝第一时间就与日本方面接触,李克强给安倍晋三打电话的时间比较滞后。有分析认为,这主要释放出了两个信号。

一方面,这表明了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诚然日本本次地震“杀伤力”并不能抵得上2011年的大地震,中国没有采取十分积极的姿态也可以讲得通,习近平之后致电日本天皇也沿袭了胡锦涛时期的做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李克强并未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致电安倍,就表明了中国对日本,或者说是安倍政府的微妙态度。

中日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总是时冷时热,2010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令中日关系再次陷入僵局。从整体来看,胡锦涛时期对日外交政策是:重视日本、对日温和,中国与日本都展现出了要改善关系的愿望,也因此促成了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的“融冰之旅”。因此,日本2011年3月地震发生后,温家宝第一时间与日本沟通,并于当年的5月赴中日韩首脑会议,抵达日本后还前往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探望灾民。

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7.1地震(图源:AFP/VCG)

但是,2012年的日本“购岛”风波让中日关系急转直下,两国高层交往全面中断。更给中日关系火上浇油的是,安倍政府执意修宪并解禁自卫权,在历史问题上根本不向中国道歉。时至今日,习近平与安倍并未进行互访,只在国际场合进行了三次短暂会晤,在刚刚结束的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甚至直接拒绝了与安倍的会谈。

无论是在历史问题还是领土问题上,中国都不可能向日本让步。安倍多次表示希望改善中日关系,而中国已经给日本开出了可以谈话的条件,但是,执意要将日本拖向“正常化”国家的安倍很难让步。这就说明,在习近平时期,中日关系缓和仍然需要时间。李克强在地震发生后四天才致电安倍也就显示出中国对于日本的“冷遇”。

另一方面,此次地震后,习近平首先致电天皇,之后李克强才致电安倍,而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温家宝首先致电菅直人,后才是胡锦涛致电天皇。从“先国家主席后总理”到“先总理后国家主席”这样的顺序变化可以看出,习近平已经全面掌握外交,中国外交的“九龙治水”混乱局面或许已经终结。

在十八大前,中国最高领导机构处于分权状态,高层的权利涉及9个常委,每个常委在自己的领域拥有绝对权力,这样的分权并不利于中国外交的开展,因为各方面都可以对外交工作发表意见,甚至会做出一些各自为政的举措,让外界误以为这就是中国政府的统一政策。

习近平上台后,迅速掌控中国外交,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例如南海问题和朝核等,外界看到的是中国外长王毅频频表态立场,同时,习近平在外访时也更多强调中国的姿态,这就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走向或者是战略目标都是习近平主导。习近平已经充分把握了外交的话语权。

李克强作为中国总理,也回归到扮演经济民生等内政国务大总管的角色上来,即便是出访,也多是围绕经济、贸易等问题,相比于朱镕基和温家宝时代,李克强在中国外交等超出经济领域问题的发声更少。

李克强在外交层面上的“弱势”表明中国调整了人事权力,将中国外交集中统一领导,也体现了习近平在中国外交工作领域中的绝对权威。因此,无论是日本发生地震,还是欧洲遭遇恐袭后,都不难发现,先是习近平表态,之后才是李克强发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