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探秘福建“篾香人”人与香融为一体 /

探秘福建与尘共舞的"篾香人”人与香融为一体

2016年3月29日凌晨3时许,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一家制香厂,29岁的工人林贵生在忘情制香,每天他能获取300元工钱。在沾香粉过程中,只要轻轻抖动竹签,十几分钟下来,整个屋子变成了粉尘弥漫的世界。在香粉这个媒介的“撮合”下,人与香早已融为一体。

工人在翻晒篾香,达埔镇是座神韵的古镇,位于永春县城中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121平方公里。制香工艺在这里延续了300多年。在众多手艺活接连被机器取代的今天,当地许多制香工厂、作坊依旧遵循着靠天吃饭的质朴和人工劳作的踏实。永春所出的香多为庙堂里的朝拜用香,这里的香以细小竹篾为香骨,故名篾香。除藏传佛教地区,其他省份大多数著名寺庙、道观的篾香基本来自永春达埔。

凌晨,一名工人在搬运篾香香料。

达埔的一间制作工坊,一名工人全身都是灰尘的在进行制香工序。这样恶劣的环境,也令我们十分担心,不知道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当问起老板时,老板说这些都是用药材做成的对人体没有太大影响。

永春香选用几百种中药材为主料,尊古法制作,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程纯手工操作,包括打底、上内粉、抡香、晒香、染香脚等,看似简单,却需要极为娴熟的手法。

福建永春县达铺镇的一家制香厂,一名工人在制作篾香。制香讲究,沾、搓、浸、展、抡、切、晾、染、晒古法制香,一气呵成;千年技艺,香魂永驻。

晾香至七成干后将香收起,平整后在香脚的部分浸染红色染料,将香脚染色。

工人在包装篾香。永春香选用几百种中药材为主料,尊古法制作,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程纯手工操作,包括打底、上内粉、抡香、晒香、染香脚等,看似简单,却需要极为娴熟的手法。

水分使粘粉产生黏性,以便黏附香粉。将打好底的香枝,浸水至与粘粉同一高度。手抓整把平整的竹签,按香肉部分的长度沾水,使其搓上粘粉。干净的竹枝沾水浸湿,留下香脚长度10—12厘米,手拿的地方不沾水。

将浸水后的香枝,展开成扇形使香枝分开,再将香料粉撒于香枝上,使每支香均匀地黏附上香料粉。并借由展开成扇形时将其分开,将有瑕疵的香挑出。在车间里,即使天气不是很热,工人们也都要脱掉上衣。他们说,这样活动起来更加自如。

跟其他制造业相比,制香的劳动强度看起来要小很多,其实不然。做香的“抡、展、搓、切”几道工序,都是力气活。如果天气晴好,工人们在凌晨一两点就要披星戴月地上工,一直忙碌到下午1点钟左右——当天做好的香,要在午后及时晾晒。

车间外的石制水漕和水缸被香粉长期浸染,颜色变红后,显得格外庄重。

晒香厂里的一只红头鸭身上的毛发也被香粉染红。

制香是永春的支柱产业,也为当地居民带来幸福生活。该县2012年香业产值为10亿元,2013年是27亿元,2014年达到了35亿元。目前,永春全县GDP约200多亿元,制香在县域经济中所占的分量可见一斑。根据县里制定的新政策,香业未来的目标产值是突破百亿元。因为制香历史悠久,香业经济繁荣,永春县达埔镇因此被授予了“中国香都”的称号。

为了赶订单,工人一般都在工厂吃午餐。饭前,他们也没那么讲究,简单拍拍身上的香粉,便直奔与厂房相邻的食堂就餐。

饭后,一名工人用篾杆剔牙缝。

016年1月1日,在悠扬的钟声里、袅袅的香火中,浙江一寺庙迎来一批批焚香祈福的人们。他们使用的朝拜用香来永春达埔,如今达埔的香料已燃烧在大江南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