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吴建民激辩过的人为何第一时间悼念他?
6月18日凌晨4时许,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武汉因车祸不幸去世,享年77岁。作为中国外交界最为公众熟知的人物,吴大使生前关于中国如何面对世界的言论,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在很多人看来,吴建民是一位清醒的外交官,对当下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有一些深刻见解和清晰的认知。不过,吴建民生前曾因其“鸽派”立场而多次引起争议。观海解局记者注意到,曾与吴建民激辩过的军方学者罗援、《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等多人,均在第一时间对吴大使的突然离世表示了哀悼。
刷屏纪念媒体人纷纷表达震惊与哀悼
噩耗传出后,许多媒体人在微信和微博上表达了对吴建民突然离世的震惊与哀悼。
“中国外交论述上,失去了一个可以平衡恶性民族主义的重要声音,痛惜!吴大使安息!”——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教师王江雨如此表述。
《解放军报》法人微博“军报记者”于今日11时36分以“综合网友”的来源发布微博称:“吴建民曾担任过毛泽东等领袖的翻译。他的一些观点,我们虽然不能苟同,但是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并在观点交锋中去伪存真,凝聚爱国的共识与行动。逝者安息。”
几分钟后,曾与吴建民激辩过的军方学者罗援在其微博中哀悼,“惊闻吴建民大使不幸车祸辞世,深切哀悼!祝一路走好!”
下午,此前曾与吴建民大使隔空争论的《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得知吴大使不幸逝世的消息后,也发微博哀悼。胡锡进称:“正在欧洲出差。清早惊悉吴建民大使因车祸离世,深为震动。生命脆弱,危机如影随形。听说与他同去的还有武大一位院长。同惜。吴大使与我有过论争,然而我相信,多元观点并存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正元素之一。愿仙逝的吴大使走好。”
今晚8点整,观海解局记者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广场上看到,学校举办了吴建民教授的悼念活动。三圈蜡烛中间摆放着吴教授的遗像,前来悼念的学生们排队鞠躬。
该校研究生小任对记者表示,听闻吴教授逝世的消息,大多数学生都不相信,反复在网上搜索信息后,最终确定了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记者得知,吴教授经常会参加学校内的活动,例如在图书馆演讲等。小任表示,得知吴教授去世的消息后,不少学生自发来到图书馆,将吴教授的视频全部拿出来放了一遍,不少学生表示吴教授更是全校学生精神上的导师,他温文如玉的性格令全校师生敬佩。
激辩罗援
总想着打一仗的人搞错了时代
吴建民不但是中国著名的外交家,而且也是近年在围绕中国国家发展方向的公共讨论中的标杆性人物。外界对他的一些观点有过争议。
譬如,2014年,吴建民曾与军方学者罗援在凤凰卫视栏目《寰宇大战略》中激辩,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鸽派和最大的鹰派的“辩论”。对于这一点吴建民表示,鸽派和鹰派这种说法都属标签化。而罗援曾在节目中表示,“他(吴建民)也是理性的鸽派。我跟吴大使有很多接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两人对于合作与冲突,和平与发展,国际形势发展的辩论的社会影响力更是延续至今。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吴建民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
吴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你看美国就是这样,中国绝不能重蹈覆辙。”
今年3月30日,吴建民在外交学院演讲时再次提到,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变为了“和平与发展”,但现在仍有很多人“还有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总想着打一仗”,他认为这些人“完全搞错了时代”。
而对于当时两人的“激辩”,节目主持人邱震海也发文指出,“他的观点虽不无争议,但谁也无法否认在其观点背后的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以及那种充满理性的思维方式。”
邱震海回忆当年两人的辩论指出,“2014年7月他在出席由我主持的《寰宇大战略》节目时,与解放军少将罗援发生的争论,虽两年过去而依然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方向讨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但也成为绝唱。”
批评胡锡进他一上来把世界讲得一塌糊涂
2016年4月,吴建民在外交学院演讲中,批评《环球时报》经常刊发极端文章,总编辑胡锡进搞不清楚状况。胡锡进随后发表回应,认为吴建民是典型鸽派,并让他想起了受了委屈还总想息事宁人的驻外大使。
2016年3月,吴建民在外交学院发表题为《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的演讲。在演讲中,吴建民就开放的心态、对世界主题的清醒认知,以及对现阶段国家利益的界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谈到对世界发展主题的认知的时候,吴建民拿《环球时报》为例,批评其经常发表一些言论极端的文章。“去年胡锡进请我参加环球时报论坛,有个开场白,他一上来把这个世界讲得一塌糊涂。我说你们的眼睛里没有全局啊,世界大势你看不到,抓不住主流。我心里说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他是报社主编,很有学问的,但是搞不清楚状况。”
之后,该文及有关对胡锡进的言论在网上引发广泛反响。胡锡进闻此特地发文回应,称“吴建民是典型鸽派”,并指吴大使代表了少数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
(2012年9月,吴建民回到母校南京二中(现又称田家炳高级中学),他给母校留下了六个字“爱祖国爱人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胡锡进坦诚,《环球时报》这些年刊登了一些与“外交部基调”不太一样的文章,包括同样遭到吴建民批评的罗援将军的文章,以及被认为观点“强硬” 的一些学者文章。胡锡进指出,吴大使自己通过环球时报发声的同时,反对环球刊登与他相反的观点,这与民主、多元的时代精神不符,“他是外交圈子里典型的 ‘鸽派’,但他对国内媒体上的‘民族主义’很‘鹰"。
胡锡进在回应中还忆起自己早年在国外当记者的经历。“有一次开车过一个小国的边界,我持公务护照,根据两国协议免签。然而该国边防将我拦住,要求我回出发地办签证,很蛮横。经艰苦交涉,我进入了该国。
我对中国驻该国大使表示,我要向该国媒体投诉,促该国重视,以防今后持公务护照的中国人过境时再有我的遭遇。这位大使是这样对我说的:过来了就好,千万别招事了。别说你了,连我过边境也经常被拦住不让过。我愕然。吴大使让我想到了那位大使。”
谈论南海问题我相信不会爆发世界大战
“两人的隔空争论”曾引发争议。随后,吴建民在节目采访中也表示,“实事求是的讲,我没有跟他进行辩论。我在外语学院的讲话在网上传出来后,他就是做了回答,我也没有回答他的讲话。”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认为时代主题变了,有两股潮流。这两大潮流在这那里较量,国际形势让你眼花缭乱,你可以看到这两股潮流较量的影子。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大家有不同的经历,对世界的看法有各种差异,这个各种看法的差异的出现,我想是自然的。我的看法,我今天讲话的目的也是这样,推动大家思考,判断一种思想正确与谬误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我们党所提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他说道,“比起万马齐喑,我更喜欢百家争鸣。”
实际上,双方曾就焦点问题展开谈论。胡锡进曾向吴建民提问称,“我们都相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是吴大使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保证,南海也不会发生军事摩擦,因为现在的情况下只要南海打一炮,发生一点摩擦,其冲击力就是相当大的,就可能是周边或者是我们的经济都很难以承受的,您能不能向我们保证南海不会发生摩擦?”
“我相信不会爆发世界大战。”对此,吴建民回答称,“对于任何国际问题谁来做保证都是愚蠢的,吴某人不会做这个事情”。吴建民说,但是这两个问题不能被混淆了,南海会不会出现一些擦枪走火的情况与爆发世界大战是两回事情,南海不会爆发世界大战。
回应“要吃钙片”“软”和“硬”都只是手段
观海解局记者注意到,经常在国内大学、企业、机关单位演讲的吴建民,难免会遇到一些激进的听众发表外交官太软,要吃钙片的嘲讽言论,吴建民表示并不在意。
他认为,观察世界,与世界对话需要有效交流,观察中国,与国民沟通也需要有效交流。“软”和“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言战易,言和难”。通过讲能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真话,自然能使别人心服口服。所以,关键还在于如何能有效地讲真话。
吴建民去年3月在国防大学的演讲,只强调了三点看法。针对嘲讽外交官太软的人,吴建民发表意见:“第一,外交大权归中央,外交部不擅权。我们所做的决定是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没有一件是外交部自作主张。第二,中国想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外交硬很容易,软很难,难在讲的道理要能站住脚,能让人信服。有时候需要一些妥协才能赢得人心。”
西方持续盛传的中国崩溃论,例如“中国经济崩溃了”,“内战即将爆发”,“改革完蛋了”等负面言论让国外对中国误解重重,怎样说服别人消除误解,吴建民在诸多场合反复提到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交流是一种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考虑主客体双方,且开头的几句话非常重要”,“至于怎样打动别人要靠积累。有心的人总会通过之前的观察体悟,将别人精彩的内容化为己用”。
最后撰文特别警惕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
5月18日出版的第517期《人民论坛》杂志,刊发吴建民署名文章《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有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一股是民粹主义的思潮,另一股是民族主义的思潮,这两大思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泛滥。
什么是民粹主义?就是以维护平民的利益为由反对权威,甚至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什么是民族主义?就其内容而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个没有错;另一方面就是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为由而反对、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
文章强调,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他们列举的我们社会中面临的挑战是事实,但是他们提出的应对药方是错误的,是要把中国引向歧路。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民粹主义者打着的是‘为民请命’的旗号,好像只有他们最关心人民的疾苦。而鼓吹民族主义的人则往往披上‘爱国主义’的外衣,好像他们是最爱国的。你如果不赞同他的看法,就是‘汉奸’。民粹主义也好,民族主义也好,尽管他们列举的我们社会中面临的挑战是事实,但是他们提出的应对药方是错误的,是要把中国引向歧路。民粹主义的要害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要害是反对开放”。他在文中指出。
精彩言论1在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你看美国就是这样,中国绝不能重蹈覆辙。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还有人相信这个,那是思想落后于时代。2
今天的中国成就斐然,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来看,在不断进步;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毛病,但总体来看,素质在提高。让世界看到这两个方面就比较全面了。所以,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别人说得对,我就改;别人说得不对,也不必过于介意。
3中国与美国,一个新兴大国,一个守成大国,彼此之间的战略疑虑是个长期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1971年,我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去美国,当时中美贸易额只有500万美元,去年是多少,5500多亿美元!谁想到中美关系会发展得这么快。一些人总是强调中美战略上不互信,但我跟美国人、中国人都讲过这样的话:中美关系,从500万美元到5500亿美元,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4人们不了解外交,就不会知道外交人员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更不会明白他们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代价。外交太神秘了,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5
成熟的外交官通常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来自客观,而客观来自自信。大庭广众之下,我没发过脾气,因为我认为,多数人更容易接受娓娓动听地讲道理这种方式。
6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大概今天中国的地位,可能是最高的。过去一百多年里面,很长的时间,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边缘,但是今天,中国接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7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我们长期是一个弱国。长期弱国的状态使我们形成一种弱国心态和惯性思维。弱国心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不自信,对于别人的评论就十分介意。这种心态和惯性思维,与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克服弱国心态,需要时间,更需要自觉。8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思潮结合起来非常危险。民粹主义会导致从政者被民族主义劫持,就是他们明明知道有些观点和做法不对,但为了博得公众的支持,他们也会那么干。因此,我们对上述两股思潮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