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吴建民之死掀论战 鹰鸽之争袭扰中共 /

吴建民之死掀论战 鹰鸽之争袭扰中共

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四点,现年77岁的退休大使吴建民在华中城市武汉死于车祸。“吴建民先生的意外离世不出意外地引起了中国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媒体报道中,“意外”、“不出意外”的使用,颇有些外交辞令意味的语言技巧为此次舆论争论的焦点写下注脚。

目前,舆论场上的这种反应仍在持续发酵,就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吴建民也被赋予了各种标签。吴建民车祸悲剧之后舆论场连锁反应的背后,是“中国究竟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融入世界” 讨论的继续——未来,此类话题的讨论不会因为吴建民的离世而停止,更不会仅在中国外交学界和知识分子之间存在。

出席2016年环球时报年会时的吴建民

被标签化的吴建民

斯人已去,吴建民先生车祸罹难实属意外,但作为退休大使他生前发表的关于中国外交策略的观点以及与《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之间的论争,一度曾在中国网络舆论场中走红,以至于吴建民刚刚去世便引发了新一轮的观点之争也丝毫“不出意外”。

媒体认为,“如何评价吴建民事实上反应的是中国要选择怎样的方式融入世界的问题,是以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方式,还是以理性文明的方式融入?”

事实上,这还是为吴建民的观点贴上了“理性文明”的标签,而与之争论的对手们则被划归为“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阵营了。

贴标签的故事缘起于2016年3月,吴建民在外交学院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吴建民拿《环球时报》为例,“去年胡锡进请我参加环球时报论坛,有个开场白,他 一上来把这个世界讲得一塌糊涂。我说你们的眼睛里没有全局啊,世界大势你看不到,抓不住主流。我心里说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他是报社主编,很有学问的,但是 搞不清楚状况。”

之后,胡锡进闻此特地发文回应,称“吴建民是典型鸽派”,并称吴建民代表了少数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

两个人的隔空论战一度曾引发网民对中共外交政策走向的争议。为吴建民贴上“鸽派”标签的还有军方学者罗援、学者戴旭等人。

值得玩味的是,无论是胡锡进还是罗援等人在得知吴建民去世的消息后,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里表达了对吴建民的哀悼,有观察者注意到“以知识分子、媒体人士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普遍表现出对吴建民去世的哀悼”。

与此对应的则是一部分持有激进观点的网民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此,司马南给出了评论,“今年的某个时候,环球时报年会上, 吴建民和胡锡进两个人“红脸不翻脸”,我就坐在台下,目击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大使先生近年来的若干立论,特别是对毛泽东主席的某些说法,我不完全理解,曾 公开表达过不同意见,忽闻车祸大使被夺命,震惊悲痛之余,想的比较多……我反对以任何理由对逝者恶言相向,我也不赞同,出自任何考量,借助车祸事件,对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实行新一轮饱和式攻击……”

外交“只有正确的派”?

面对舆论场的纷争,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储殷撰文称,“吴建民大使是在被‘爱国者’消费呢”,他指出,在一片震惊、惋惜与哀悼声中,看到一些前段 时间还在指名道姓地谩骂吴先生是“软骨外交家”、“翻译外交家”的“爱国主义表演艺术家”突然摆出一种沉痛的样子来,还真有些无法适应。其实并不是这些人 内心悔悟,而是在这个时候,摆出这种沉痛的样子,实在是消费吴先生的最佳姿势。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的现实,很少有真诚,只有貌似真诚的表演。

储殷直言,吴建民真诚地误以为,他和对手是观点之争,但事实上大多数抨击他的人,不过是选择了一种安全的“死磕”式营销。

耐人寻味的是,军队系统官方微博“军报记者”对吴建民离世的评论触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军报记者写道,“吴建民曾担任过毛泽东等领袖的翻译。他的一些观 点,我们虽然不能苟同,但是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并在观点交锋中去伪存真,凝聚爱国的共识与行动。逝者安息”。有观点认为,军报领 衔非议吴建民,一句“不能苟同”会让吴建民“死不瞑目”。

吴建民去世消息发布后官媒方面,《中国日报》发表了社论、广东《南方日报》和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其他绝大部分官媒只报道事实,不发表评论,而主流市场化媒体则基本表现发表了支持吴建民观点的评论。

争论也罢,支持或者不认同也罢,吴建民去世引发的舆论场风波背后,依然是在讨论“中国究竟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融入世界”,自有清一代的林则徐、魏源以降, 国人看法多有不同。吴建民生前以外交家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与那些不同观点持有者们的争辩,持续引发了社会舆论对中国外交思维走向的思考,这对中国和世界 的未来都是幸事。

由吴建民的离世引发的舆论场风波,即便真的有“消费”的可能,也意味着中国外交走向多种可能性讨论的存在,吴建民生前说过,在外交上“因为工作位置不同,说话各有侧重。只有正确的派而没有鸽派和鹰派。”但这并不意味着外交上的“鹰鸽之争”不会存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