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银行业寒风刺骨 央行大放水 /

银行业寒风刺骨 央行大放水 四大行长说出真相

维持资金面宽松 央行开展2590亿元MLF操作

7月13日,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对13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590亿元,其中3个月1010亿元、6个月1015亿元、1年期565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75%、2.85%、3.0%,引导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本周三和周五分别有1270亿3个月期和1000亿元6个月期MLF到期。

据路透统计,7月13日至25日,MLF到期规模总计达5,290亿元;7月16日至11月12日,则将有4,222亿元央票陆续到期释放流动性。

7月11日,上海银行间市场利率跌至5月以来新低。当时分析师预计,稳增长未来财政政策将更多发力,而货币政策短期发挥空间并不大。在平滑资金面短期波动工具上,预计公开市场逆回购+MLF还将担当调控主力。

刚刚,央行宣布放水!

财经媒体人刘晓博点评到,今天(7月13日)下午4点45分,央行通过其官方微博宣布:开闸放水!

不过,方式不是此前大家预料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是MLF(中期借贷便利)。“水量”也不算太大,只有2590亿元。

没错,央行不避讳13这个数字。所以,才在13日对13家银行搞了一轮MLF。其实,选在13日做这事,多半是因为今天海关总署公布了上半年和6月份的外贸出口状况。

海关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今年前6个月中国对外出口同比下降了7.7%;其中6月出口同比下降了4.8%(预期-5%,前值-4.1%)。

6月的数据传递出两层含义:第一,这个月出口比预期的略好,这是因为此前人民币一直在贬值;第二,下半年中国出口压力仍然较大,需要出台更多支持措施,或者人民币进一步适当贬值。

跟降准相比,MLF的资金是有期限的,到时候就要收回。而降准是降低银行在央行被冻结的准备金,是银行“拿回自己的钱”。从理论上说,降准增加的资金没有时间概念,直到下次提高准备金率为止。此外,降准提供的资金对银行来说,成本更低。

所以,相比之下,降准是强刺激方式,而MLF不算。

我的看法是:今年下半年央行将不断通过PSL的方式对政策性银行放水,通过MLF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放水,以此补充基础货币,而不会轻易降准、降息。

不管怎么说,今天央行给市场送上了一个利好。当然,这个利好是中等规模的。

因为一次降准0.5个百分点可以增加7000亿左右的基础货币,这次MLF的力度,连半次降准都没有,而且这些钱还是有期限的钱!

寒风刺骨、惊心动魄、行长走人、员工辞职,没错,银行行长们又齐聚一堂,说出了太多真相!

近日,“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各大银行掌门人掏心掏肺讲出实情!当了几十年行长,却有不知前路在哪里。

平安银行行长:断崖下跌,惊心动魄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

记得去年7月份,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当场泄真情,称银行寒风刺骨,30年来未有之变局!这段演讲流传至今,过去银行认为自己法力无边,只要长缨在手就能缚住苍龙,现在来看简直天方夜谭!

今年邵平再次讲出实情,他表示银行腹背受敌,利润增速断崖下跌,短短四年就从30%跌到0增长,惊心动魄!更为恐怖的是不良率飙升,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

交行董事长:银行不能自娱自乐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表示,支持实体经济才是银行之根本,银行不能自娱自乐,银行的转型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做好自己的本业!同时表示银行的本质就是服务,必须把服务做好。

另外,他讲到互联网金融与银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合则两立,分则两败。银行有信用的优势,信用才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和支撑,银行要发挥信用的优势来发展互联网金融。

银监会:银行面临最严峻的压力

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

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近三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银行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

2002—2011年,是银行的黄金十年,GDP的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但是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银行的不良贷款开始大量爆发,并压力持续加大。从2014年开始,不良额和不良率双升,一直延续到今年!

工行原行长: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认为,在一个层出不穷变化的互联网时代,落伍也许就是瞬间的事情。要想金融业、银行业的改革、创新、进步能够不经过任何困难,不遇到任何坎坷是不可能的,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

同时杨凯生提倡金融创新必须和坚守金融的本质结合起来,鼓励金融创新必须和加强金融监管结合起来。

银行最大的危机

看完几大银行掌门人的发言,一句话形容:“银行的苦日子来了,躺着赚钱的辉煌早已终结!”

今天银行最大的三个危机是什么:

1、不良贷款,这是导致行长走人、员工离职最直接的因素,一笔不良贷款可以逼得行长茶饭不思甚至跳楼轻生。今年5月末最新统计,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远超2万亿,不良率整体突破2%达2.15%!5个月时间,猛增了2800多亿不良贷款!

其实这只是报表数据,很多都通过调账,通过降息,通过所谓的重组,把不良贷款掩盖住了。我们看一组数据,光86家钢铁企业,负债总额就超3.3万亿,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法兴直接指出中国银行业真实的不良可能达到8万亿!

2、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当然这里不是指那些频繁跑路的P2P,而是真正掌握了大数据、有生态、有场景的巨头,例如阿里、京东、万达、腾讯等。专家总是讲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是互补关系,而实质上银行今天封杀这个,明天叫停那个,这就是所谓的互补?所谓的融合?

归根到底还是银行自身不愿意改变,全靠监管层鞭策着前进。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巨头每次打架,受伤的不是彼此,而是看戏的银行,他们打得越猛,银行的日子越难过。

五大行一月存款流失4000多亿;中行建行一年减员近9000人;工商银行两年关掉150个网点。一些小银行更惨,大连银行净利润增速暴跌73%,8个月没有行长;北京银行行长工资260万砍到46万!惨不忍睹!

3、信任,这是银行今天面临的最大危机。交通银行董事长讲到银行比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信用,的确,银行身为国家金融机构,老百姓对其的信任是普通金融机构完全无法比的,但近年来这些现象层出不穷:

银行多给了钱---储户必须归还;
银行少给了钱---离柜概不负责;
理财血本无归---员工个人行为;
存款不翼而飞---监控坏了,无法确认;
200万写成200元---操作一时失误;
ATM吐出假钞---不能完全保证;
银行卡盗刷---竟然有银行内鬼!

银行在“践踏”自己的信用,今天银行的日子难过,而且会越来越难,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经济下行只是一个因素,最大的危险是银行正在失去信任,失去老百姓的拥护。一旦信任危机扩大到一定地步,破产倒闭绝不再是危言耸听!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