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鲁迅临终要事 编辑出版瞿秋白译文集 /

鲁迅临终要事 编辑出版瞿秋白译文集

人生知己难逢,鲁迅与瞿秋白为忘年之交。瞿秋白去世后,鲁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悲痛不已,甚至连执笔写字也振作不起来。鲁迅亲自编辑出版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这成为鲁迅生命最后时间里的一项重要事情。当这项工作完成后,鲁迅备感宽慰,十几天后他溘然长逝。本文摘自《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胡德平口述,周海滨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瞿秋白从德国返回莫斯科时与夫人杨之华及女儿瞿独伊合影(图源:新华社)

[瞿独伊简介:1921年生于上海,浙江人,曾用名沈晓光,杨之华之女,瞿秋白继女。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随母亲回国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囚禁,1946年经营救获释,并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工作,1982年离休。]

父亲精通中文、俄文、法文、英文,法文和英文都是自学的,非常有才华。但是才华不是全部,决定人的除了才华还有用功,他那样的病体,能够弹琴、吹笛子、画画、刻字、写诗。文学底子非常之好,四五岁写了第一首诗,原来我家里有他的两幅画,但是“文革”时被抄走了。他写文章的时候,我妈妈回忆,就是拿复写纸写,几乎没有多少改动,一口气写完。

他在儿时写过一篇文章,意思是这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都是很宝贵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他就会觉得永远年轻。我觉得我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牺牲的时候36岁,他是永久年轻。

那时候在上海“白色恐怖”底下,虽然整天搬来搬去,但是他翻译了150万字的文学作品,像《海燕》,他就是那个时候完整翻译出来的。1921年他第一次去苏俄翻译高尔基的《海燕》是直译,叫《暴风鸟的歌》,那时候文字还差一点;10年后他又翻译了一遍,叫《海燕》,写得很好。《海燕》有很多翻译,但是我父亲的翻译最好。此外,《国际歌》翻译得也很经典。所以,我采访黄平的时候,他说:你的俄文好,你爸爸的俄语比你好十倍。

父亲和鲁迅、茅盾都有着密切的交往。在《多余的话》的结尾部分,他提到了有几本书值得再看看,其中中国作品提到三个,除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外,就是鲁迅的《阿Q正传》和茅盾的《动摇》。

鲁迅赠给父亲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他认识父亲之后不久写的,他非常看重把瞿秋白看成知己。因为父亲的思想跟他一致,写了长达1.7万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我父亲非常理解鲁迅,鲁迅对我父亲的感情很深。当时很多人反对鲁迅,他维护鲁迅并且给他一个正确的评价。

1931年年初,父亲被王明等人排挤出中央领导层,政治上走入低谷却没有消沉,实际上我父亲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联的工作。他和鲁迅相差20岁仍结为忘年至交。

据母亲回忆,父亲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在1932年的夏天,父亲在冯雪峰的陪同下拜访了鲁迅。父亲跟鲁迅认识的时间并不长,未见面以前就很熟悉了,互相通过看文章了解了对方。1931年9月1日,鲁迅一家三口,为了避免特务盯梢冒雨来看父亲,父亲喊鲁迅为“大先生”。

在上海,父亲三次在鲁迅家里避难。1932年冬天,母亲被特务盯梢,父亲立即转移到鲁迅家,而母亲在街上转了三天三夜才敢去鲁迅家。鲁迅去北京探望母亲,只有许广平和周海婴在家。1933年2月,父亲又有危险,转移到鲁迅家中避难。还有一次深夜,父母又决定到鲁迅家避难。在1934年父亲去苏区前向鲁迅辞行,鲁迅和许广平坚决要睡地板,而把床铺让给父亲住。

在白区,生活来源很少,鲁迅常在生活上帮助父亲。我父亲搬家搬了多次,有一次搬到鲁迅家附近的地方,我去看过那个地方,地方很小,一出门就放一个炉子做饭。当时攻击鲁迅很厉害,他要保护鲁迅,就为鲁迅写文章,就在那屋子里,写了好几篇,鲁迅写的东西他都看了,母亲也在那里装病,实际熬了药以后都倒掉,为保护父亲写作。写了东西,鲁迅来看,他看了以后说:“哎呀!”烟头都快烧了手,“你写得太好了,好像从没有人写我是从一个进化论者到一个革命者。”

我父亲被捕以后,身份还没有暴露,就给鲁迅写信,信中暗示他是一个医生,原来是国民党的医生,被俘虏以后给红军当医生,想通过一个假口供让鲁迅想办法营救他。鲁迅就筹了50大洋,准备保释。但是这个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做,叛徒就出卖了我父亲。

许广平回忆说:“秋白逝世以后,鲁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悲痛不已,甚至连执笔写字也振作不起来。”鲁迅亲自编辑出版父亲的译文集《海上述林》,这成为鲁迅生命最后时间里的一项重要事情。当这项工作完成后,鲁迅备感宽慰,十几天后他溘然长逝。

茅盾对父亲的评价也很高。他说过,鲁迅和秋白是领导文艺界的两面旗帜。他给丁建堂写过一段话,就是这个内容但不是原话。父母也在茅盾家避过难,一次茅盾来看父亲,谈他在写的小说《子夜》,父亲还建议小说中人物吴荪甫、赵伯涛握手言和结局改为一胜一负等,茅盾都接受建议修改了。天黑后“邮差”突然送来转移暗号,就转移到茅盾家中,茅盾让孩子睡在地铺上,住了一两周谈左联和文艺界的工作以及创作。不过,巧合的是,“文革”期间,我在茅盾家里避难了三次,主要是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给周总理写信,给我妈妈平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