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全球化时代 港青不必以愤怒为名 /

全球化时代 港青不必以愤怒为名

香港书展落下帷幕,连日来不乏两岸三地作家向读者“面授心机”。其中台湾传媒人陈文茜在一场讲座中对话青年,她认为生活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既可以是“失落的一代”,也可以成为“人工智能的第一代”——“失落的一代”无法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利用互联网表达愤怒,热衷本地社会运动;而“人工智能的第一代”则在思考如何提升自我,在全球性的新兴科技浪潮中占据一席,解决实际问题。两者都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要做哪类人,全看年轻人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可以说,陈文茜很好地概括了当下香港年轻人的两种潮流:“失落的一代”感到自己的未来岌岌可危,恐惧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族群融合,担心外来人口抢夺自己的饭碗,分薄既有资源和福利。因此,强调本土身份认同和港人优先的本土派理论非常迎合这部分青年的口味。

陈文茜在香港书展期间对话青年。(图源:多维新闻 王璐/摄)

而“人工智能的第一代”则是另一种港青的写照:他们热衷于用知识和科技造福人类,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改革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认为实干才是王道,不会轻易接受任何催谷情绪的身份定义,而要通过独立思考,在全球化中定位自己。

显然,在当下的社会气氛下,香港年轻人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成为“失落的一代”,但要成为“人工智能的第一代”,就不那么容易。

首先,人工智能的第一代要对全球化有全面认识——正如陈文茜所说:当你拒绝全球化,有没有想过,你每天都用的手机、身上穿的衣服,可能就不会这么便宜了?你不能只要全球化对自己有利的那部分,因为每个礼物都有它的价格。她举例说,若有台湾工人抱怨大陆工人抢了他的工作,是否也应想想,你的工作本来是从哪里来?也是“抢”来的,你“抢”了北美工人的工作。不然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不必倡导制造业回流,为本地人提供更多岗位。

这就是全球化,难言好,难言坏。只是当你确认自己仅仅是全球化受害人之前,不如先看看身上几十块港币的T恤是否来自孟加拉的血汗工厂。

其次,人工智能的第一代必须紧跟科技潮流。网络世代绝不是发泄情绪的键盘侠那么简单,人工智能早已在香港起步。有大学生的科技初创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市场覆盖中国大陆、东南亚各国。科技是永无止境的前沿,这批紧跟潮流的年轻人做到了本来应该由政府积极倡导的事情——他们用自己的创新精神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创造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社会矛盾激化时,人人都可成为“失落的一代”,青年的愤怒夹杂着恐惧和排外,从网络溢出,奔涌向现实。当然,“失落的一代”的呼声并非全然无用,至少可以让港府看到旧式管治再也难以为继,让管治者认识到,必须为这些愤怒的年轻人提供出路。不过,或许成为“人工智能的第一代”才是故事的结局,毕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失落一族的老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