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共舍身炸碉堡第一人:并非董存瑞 /

中共舍身炸碉堡第一人:并非董存瑞

1948年5月,未满19岁的董存瑞在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事迹,在中国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上,在董存瑞阵亡前五年,在中共军中就有舍身炸碉堡的先例……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GO野”,原题为《第一个舍身炸碉堡的不是董存瑞》

1955年摄制《董存瑞》电影剧照(图源:浙江图书馆)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发生在1948年5月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牺牲时其还未满19岁。只要在国内上过小学的朋友,都应该读过相关的课文吧,我小时候很爱看《董存瑞》这部电影,他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形象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中。他的英雄壮举,着实激励着我们那代人。

关于董存瑞牺牲前到底说了什么,我想应该不会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吧,这个玩笑我们开不得!今天写此文只是想告诉大家,所有英雄永远都不会被我们忘记,在我军中舍身炸碉堡的不只有董存瑞,还有早他五年就牺牲的烈士侯登山!

侯登山(1919-1943),山东省博兴县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在清河军区直属团当战士。入伍一年后,他当了班长,被选送到军区爆破训练队接受培训。团首长见侯登山脑瓜子聪明,作战勇敢,而且爆破技术熟练,便提升他担任八路军清河军区直属团爆破队队长。

清河军区当时是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战略区,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曾是中共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我党在山东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的。

1943年5月,日伪军继春季“扫荡”失败后,又在小清河以南和黄河以北两地集结了12000余日伪军,企图一举“蚕食”掉广北、垦区抗日根据地,并准备随时抢掠根据地内即将成熟的麦子。为了彻底粉碎日军的阴谋和企图,清河区党委和八路军清河军区决定,发起夏季保卫麦收、反“蚕食”战役,并把攻打三里庄据点确定为战役的突破口。

三里庄是进出垦区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也是距根据地最近、威胁最大的敌军据点。早在1941年,日军就在这里筑工事,修据点,派兵在庄子周围挖了两道深5米、宽3米的壕沟,并架了两道铁丝网,后又修了高6米、宽3米的双层围墙。围墙上修了走廊形双层夹道,道内暗堡密布,围墙四周各修有炮楼,配有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可谓固若金汤,他们经常袭扰抗日根据地,残酷杀害抗日军民。清河军区首长决心拔掉这颗钉子。

1943年5月下旬,我军发起了攻打敌人三里庄据点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根据该据点工事坚固的特点,部队首长决定加强爆破力量。作为爆破队长的侯登山向团长郑大林主动请缨,团长对侯登山主动要求承担艰巨任务的精神,当场给予表扬。战斗打响后,直属团从四面八方一齐向据点进攻,霎时,三里庄如同点着的炸药库,枪炮声轰鸣,火光冲天。但正当爆破组向围墙接近,准备实施爆破的时候,敌人发现了直属团的主攻方向,立即加强了对三里庄东围墙的火力。爆破组遇到了敌人的疯狂阻击,实施爆破的两位队员还没有接近围墙,就相继牺牲了。

时间在枪声中流逝,已是凌晨3点多钟了,围墙仍然没有炸开缺口,主攻部队焦急地等待着冲击的时机。这时,军区杨国夫司令员(开国中将)指示:如天亮前攻不下据点,必须暂时撤出战斗,否则天亮后日军便会出兵前来增援,将会使直属团陷于被前后夹击的不利局面。时间刻不容缓,于是,张营长命令第五连:“无论如何,也要在黎明前炸开围墙!”危急时刻,张营长等一齐把目光集中到爆破队队长侯登山身上。

这时,全连仅有两包炸药了,形势极为严峻。此刻,侯登山深知这两包炸药能否发挥威力关系重大。他坚定地表示:“这次爆破,由我去完成!”侯登山说罢,抱起最后两包炸药,跃出阵地,去实施那关键性的一次爆破。

侯登山夹着两包四五十斤重的炸药,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一步一步地向围墙抵近。到达围墙后,他想在墙上挖个小洞,将炸药放在里面,可惜围墙土质坚硬,挖了一阵,还是放不下炸药包。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他知道,时间就是胜利,每耽误一分钟,就将给部队的进攻带来一分危险。为了在天亮前打开三里庄据点,他毅然把炸药包放到胸前,紧紧抵在围墙上,一只手用力拉着了导火索。随后,他高声喊道:“同志们,冲啊!”,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围墙被炸开了一个3米多宽的大豁口。日军吹嘘的“铜墙铁壁”,终于被英勇的八路军侯登山打破了。

广大指战员高喊着“为侯登山同志报仇”的口号,沿着侯登山用身躯开辟的通路,奋勇冲进了敌据点,经过一番血战,解放了三里庄。

侯登山牺牲时,年仅24岁,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建国后,侯登山的英雄壮举被录入了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没有先烈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其实没必要争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英雄不分先后,英雄就是英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