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京媒:与其抱怨裁判 不如学习规则 /

京媒:辱骂不可取 与其抱怨裁判 不如学习规则

里约奥运举重比赛,解说嘉宾一句裁判“脑子进屎”的批评,呼应了几天来网络上的义愤填膺。那么除了骂,还有没有更优雅些、更专业些的做法去批评裁判,甚至转变不利的裁判呢?

我们的建议是,在网络上看到有关指责裁判执法不公的文章后,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自己看比赛了吗;第二,自己了解规则吗;第三,能够区分误判和针对性判罚吗?

比如女子举重53公斤级黎雅君的失利,原因并非流传中的“举重提示板错误”,而是仲裁判黎雅君犯规。组委会有通知未尽之责,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中国队教练的身上。

比如女子帆船卫冕冠军徐莉佳遭罚取消成绩,不是一个裁判拍脑袋的结果,而是赛事仲裁委员会在8日晚开会讨论后得出的结论。

比如男子举重77公斤级吕小军错失金牌,对手哈萨克斯坦选手拉西莫夫举起了214公斤的重量,超乎了中国教练组的意料。在央视转播担任解说嘉宾的张国政,纠结于拉西莫夫没有站定,裁判就给了三盏白灯。虽然追求正义没错,但在那种场合,将责任推到裁判身上,除了显得不大气,对运动员和舆论也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比举重和帆船的兄弟姐妹更冤的,是这次的体操和拳击。这涉及另一层级的问题:这一项目的潜规则由来已久,每逢大赛开骂就能解决问题吗?

体操女子团体预赛,抽签决定中国队资格赛早场出赛,结果遭到压分。世锦赛高低杠冠军范忆琳无缘决赛,遭遇压分的还有平衡木项目的商春松。昔日体操冠军刘璇吐槽说,“虽然早场是会压分,没想到压得这么死,赶上中国跳水队的压水花了。”

业内人士介绍,体操在早场亮相会被压分,已经成了多年潜规则。那么,中国体操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世界冠军,是否也该在培养国际裁判和技术官员上、在国际体联争取地位方面多下功夫?公正从来不是靠别人施舍,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话语权。

一个鲜明的对照是,此次里约奥运会体操比赛,只有一名裁判员来自中国。

再说说男子49公斤级的拳击比赛。吕斌被判点数不敌肯尼亚老将瓦瑞,赛后泪洒赛场,引发轩然大波。专业人士的普遍意见是裁判对吕斌打分过低。

对此魏纪中撰文表示,“作为体育大国和强国,我们在技术上也要有一定的话语权。我们不是用权为本国运动员谋利,而是要制止偏向,消除偏见,主持正义。这主要表现在规则上的公平和裁判尺度掌握上的公正。
为此,我们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要有人,那种懂外语而又熟悉技术的人。我记得在排球上有已故的马奇伟先生,国际排球规则的修改都要经过他。还有我们的楼大鹏先生,他是国际田径联合会比赛中的权威,大家得听他的。没有有话语权的人就容易吃亏。

话语权很重要,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比如赛艇,据介绍整个中国的国际裁判仅有10人。帆船的国际级裁判更是凤毛麟角,如何能在话语权方面争到上风?

落实到拳击被黑的问题,还有另一个角度的问题:吴经国主导的国际拳联改革,是否得到了中国体育界的积极响应?中国在国际拳联是否拥有持续的话语权、领导权和影响力,保证对裁判的影响和参与对规则规程的制定?中国拳击界对奥运会拳击比赛的新规则是否有充分的认知?这些问题解决好,才是未来中国拳手不受欺负的基础。

对照的例子是排球引入鹰眼挑战系统的改革。这次中国唯一的里约裁判刘江介绍:“在排球比赛中高科技的运用,减少了运动队和裁判员之间的争议纠纷。从2012年世俱杯到去年世界杯,只要有‘鹰眼挑战系统’的比赛,没有一场出现过投诉。里约奥运会赛场上当然少不了高科技,要求裁判员‘是什么就吹什么’。”
所有的“被黑”,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只是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怨天尤人的信息可能更容易引发共鸣和传播。只是在发泄、怒骂裁判之前,请先问问自己本文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再“开炮”也不迟。

相关报道:中国队奥运频繁遭争议判罚 京媒:争议不等于被黑

作为央视本届里约奥运会举重项目的解说嘉宾,中国男子举重副总教练张国政昨天早上在男子举重77公斤级比赛的现场直播中冲冠一怒爆粗口,称裁判“脑子里有屎”。何以他会如此愤怒,因为哈萨克斯坦选手拉西莫夫在挺举比赛尾声颤颤巍巍地举起了214公斤的重量,从而总成绩追平中国选手吕小军,并凭借体重较轻的优势夺冠,而这一举在张国政看来应该被判为失败。

颁奖仪式后,颇具大将之风的吕小军为对手的表现点赞,但是输得起并不代表关于争议的讨论应该就此终结。实际上开赛五天以来,不少中国运动员都遭遇了争议判罚,以至于出现了一种声音,他们是被裁判黑了。真的如此吗?

争议判罚不断

在昨天进行的举重比赛中,拉西莫夫最后一举成功与否的争议在于是否保持相对静止。现担任中华台北队教练的杨秀成是吕小军的启蒙教练,他表示根据举重规则,只要运动员两脚站成水平线,不出现曲肘动作和大的晃动,有相对静止的动作,就可以算作一次成功的试举,所以拉西莫夫的试举是成功的。不过张国政认为拉西莫夫身体有明显的晃动,而且从举重台侧面和顶部的电视转播信号中可以看到这位哈萨克斯坦选手的身体一直在向前倾斜。

根据举重赛事规则,如果现场的仲裁没有对裁判的判罚进行改判,那么不得进行申诉,这就意味着中国男举必须接受拉西莫夫试举成功的判定结果。赛后,吕小军很大度地祝贺对手:“说实话我没仔细看他的动作,但那一瞬间我看到他举起来了,我只能说给他点两个赞,非常佩服他。”

我们也应为吕小军的大将之风点赞,但是输得起并不代表关于争议的讨论应该就此终结。实际上开赛五天以来,不少中国运动员都遭遇了争议判罚:女子举重53公斤级选手黎雅君被改判后,并未按规则接到仲裁的通知;男子拳击49公斤级选手吕斌被判负后,在微博上写下耐人寻味的“裁判偷走了我的梦想”;女子帆船卫冕冠军徐莉佳遭罚取消成绩;前奥运女子体操冠军刘璇吐槽中国队的选手遭遇压分……争议判罚不断,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运动员被裁判黑了,真的如此吗?

为何争议不断

如果细细梳理一下中国运动员遭遇的争议判罚,不难发现大部分出现争议的项目都是完全由人担任裁判。裁判或许并非有意针对谁,但是作为个人很容易存在主观上的倾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情分或是印象分。比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如日中天的美国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在男子10米台的比赛中击败熊倪获得冠军。赛后外界有一种强烈的声音认为是洛加尼斯的声望征服了裁判,熊倪自己也曾说:“我认为裁判对他有所偏袒,我应该是真正的冠军。”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实际上奥运赛场也是一个体育江湖,江湖中的事情有江湖中的规矩。在奥运赛场,有一些潜规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打分项目,经常出现所谓的压分。中国体操队权威人士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本次奥运会的部分项目上,中国体操队的评分值得商榷。高低杠是中国体操女队最强、也是最有可能冲击金牌的项目,这次最有把握的选手范忆琳却没能进入单项决赛。这名权威人士说:“在高低杠项目上,我们很多难度动作编排已经是按照欧洲那套评分的规则去做,但还是在分数上得不到认同,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范忆琳这套高低杠的分数是理应进入单项决赛的,但最后的结果却令人根本看不懂。”

不仅仅是裁判,充满漏洞的比赛规则与不健全的申诉机制也容易造成争议判罚。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排球比赛并未引进鹰眼,因此出界、触网等极容易引起争议的判罚只能依靠主裁和司线的肉眼来定夺。本届奥运会中,鹰眼系统开始进入排球赛事,主教练可以提出挑战观看回放,虽然每局只有两次机会,但是高科技使得争议出现的可能性下降了不少。

争议不等于被黑

出现了争议判罚,而且是承受不利结果的一方,这就代表被黑了吗?显然二者之间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以吕斌为例,那场比赛三名裁判在第二和第三回合的判罚均一致,因此胜负的关键就落在了第一回合的比分上,结果两位裁判倾向于肯尼亚选手,只有一人支持吕斌,因此吕斌被判失败。

业余比赛没有平局,没有录像回放,没有申请复议等程序,因此运动员无法对结果进行质疑。中国拳击队女队前主教练田东在网络上看到了众多观众的不解和愤怒,他表示这样其实没有必要。“规则的弊端一直就有,说针对谁有些勉强。其实我们的选手在以前的大赛中也凭借规则赢得过比赛,所以说大家不要把情绪对准肯尼亚选手和裁判,需要改革的是规则和制度。”田东说,“职业拳击体系成熟,规则明确,这是奥运拳击需要学习的。既然我们知道裁判在尺度上不倾向于打点计分的套路,在规则短时间无法修改的情况下,就应该进行自我调整,这样才能更大程度获胜。”
“中国运动员被裁判黑了!”这不仅是在替运动员们感到委屈和不公,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指控,直接指向了裁判的道德水准,认为当事裁判缺乏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如果这种行为被证实,并且背后存在某种利益上的交换,那么当事人有可能触犯相关法律,不仅将遭到道德上的谴责,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正因为如此,请不要匆忙且轻易地判断中国运动员的遭遇就是一种龌龊行为的体现。

坦然面对争议

当争议出现时,应该质疑,但也应该坦然面对,吕小军当属此中典范。有时候,不少争议出现的前提是“受害者”自身出了问题。在中国男举眼中,拉西莫夫本就是本届赛事的最大对手,而且也早知其挺举实力超强。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一点小失误,第一把挺举没成功,结果被对手抓住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吕小军坦言:“还是感觉自己太放松了,从思想上、紧张度上没放开,感觉自己还是太低估对手了。”

坦然面对并不是妥协与迁就,而是一种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与肯定,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尊重。试想一下,如果自己也认定脚下的这片竞技场黑幕重重,那又何必委屈自己来到这肮脏的地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自欺欺人,这只是在为屈从于残酷的现实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那只能说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十有八九心里阴云密布。“更快、更高、更强”的一种体现是分出胜负,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超越,意外遭遇一次争议,但也瑕不掩瑜。当然,对于那些并不意外的争议,要直截了当地大声说不,尤其对那些有悖公平竞赛精神的潜规则,用实力碾压无疑是最好的打脸。文/本报记者 王子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