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第四次土改迫在眉睫 /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第四次土改迫在眉睫

日前,中国农业部发布消息称,“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至22个,与此同时,能让农民变成村集体'股东'的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改革试点正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今年有望密集出台。”农村第四次土地改革已箭在弦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16年5月23日,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农民马文兰在自家的地里除草,这里是中国土地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图源:VCG)

土地之于农民,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最后的退路与归宿。在古代自然经济之下,有了土地农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国泰民安。历次农民起义,都打着分田地、均贫富的旗号。近代以来,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新旧三民主义也提出了“平均地权”、“扶助农工”。

而中共更加直接,口语化的“打土豪,分田地”,简单明了,并付诸实践,推行土地改革,分给农土地,成功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解决了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民主革命不兴的难题,取得了政权。中共建政后,将分田地推向全国,赋予农民土地产权,稳定了农村,恢复了经济。然而,这样分散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商品经济潮流背道而驰,也与中共意识形态奉行的公有制相抵触。

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现代工商业,建设工业强国,是需要资本的。西方早年有血腥而残酷的圈地运动、殖民积累原始资本,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底子薄,民国三十多年积攒的黄金、外汇多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农业国家,资本积累从哪儿来?苏联的贷款、援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只能从土地上去获取,从农民身上去获取。“编户齐民”在新世纪重现,中共推行第二次土改,力推农业集体化,以农业合作社集体生产代替小农个人生产,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固化农村城市分野,以城乡剪刀差,从农村抽血积累工业化资本。

今天从产业发展来看,农业集体化如果能配合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所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将是无比巨大,农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是第三次土改包产到户时,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发达的黑龙江等省反对分田的重要原因。很无奈,贫穷的中共并没有能力全面投资农业机械化,仅在少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如东北平原推行机械化,全国绝大多数农村,所谓的集体生产只是个体劳动的简单相加,效率提升并不明显,反而分配制度没跟上,吃大锅饭“三个和尚没饭吃”,生产效率下降。1958年,大跃进的人祸,与自然灾害交织,上千万人饿死。此后的二十余年,在不间断的政治运动影响下,中国经济国民经济按照官方的说法,处于崩溃的边缘,农村因为要保证城市的不饿死人,农民半饥半饱艰难度日,分田单干成为共识。

究竟是哪一个地方先分田单干,因为最初的违规违法甚至可能掉脑袋,都是只干不说,处于秘密状态,地方官员除少数极左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官方的说法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第一个分田单干,当年单干的好处就显现出来,粮食产量翻了六倍,第一次吃饱了饭,还有余量。实打实的效果,现身说法,以一个又一个的分田档案袋村庄为中心,分田单干口口相传扩散。安徽、四川两省第一书记万里、赵紫阳,公开允许推行分田单干,因而有了“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的谚语。最终,农民自发的分田单干推动了第三次土改,中共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以搞活农村为起点,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不断突破禁区,改革开发。

改革开放三十年余年,自1982年中共以“一号文件”形式为“包产到户”定性——“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连续4个“一号文件”以农村、农民、农业三农为主题后,2004年中共“一号文件”再次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并且是连续十三年。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反哺农村,推动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市场,再次以农村的改革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新阶段、新境界,实现中共一直标榜的“共同富裕”。这次改革的关键与核心,仍然是土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