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安-225,中国"梦想"可以醒了 白激动了 /

安-225,中国"梦想"可以醒了 白激动了一天

8月30日,一则新闻轰动中国媒体、网络:一家名为“中国空域产业集团”(AICC)的企业和乌克兰“安东诺夫国有企业”联合宣布签署“合作协议”,由前者获得“A-225包括发动机在内所有技术、图纸和产权”,将在中国四川泸州市和广西贵港市建设“世界唯一规模最大、配套最全、技术最尖端的超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首架新飞机最快将于2019年上半年下线。

由于包括许多媒体人在内,大多数人看到这则新闻后下意识将“A-225”理解为世界现役最大最重的六发巨型运输机安-225“梦想”,将“安东诺夫国有企业”理解为“梦想”的生产公司——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或其设计单位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且不少人对中国“大飞机”发展的滞后耿耿于怀,对“世界第一空中大力士”安-225垂涎三尺,因此消息一出便激动不已,一时间报道、分析铺天盖地,许多人都对中国终于可以借“梦想”一圆大飞机之梦想感到兴奋不已。

然而稍懂内情的有心人从一开始就觉得“苗头不对”,觉得“消息有问题”:首先,“梦想”的俄/乌克兰语型号缩写是Ан-225,英文则应为An-225,这是“安东诺夫”(Антонов/Antonov)的缩写,不应、在正式合约中尤其不可能被误写作A-225;其次,“中国空域产业集团”是一家来历不明的“皮包公司”,这样一家公司承担科技密集的大型飞机全套生产任务本身已匪夷所思,将这样一个需要传承和积淀的生产基地放在毫无相关产业基础的泸州、贵港更简直形同儿戏;第三,“安东诺夫国有企业”和真正的“梦想”娘家安东诺夫设计局“形似度”很高却宛如“李逵” 和“李鬼”之别,与前述“An-225与A-225之异”是完全一样的套路,令人生疑;第四,“梦想”首飞于1988年,翌年投入使用,是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分工合作的产物,苏联解体后其配套设计局、分系统和零部件生产商分布在多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从而令留在乌克兰的安东诺夫设计局既无法给“梦想”升级,也无法安排“梦想”投入批量生产,甚至已造了一半的第二架“梦想”也因无法完成配套,一直被搁置至今。简单说,乌克兰和安东诺夫设计局自己都不具备“包括发动机在内所有技术、图纸和产权”,也迟迟未建成什么“超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自独立至今20多年,只能靠独立前生产的“独苗”(比“梦想”小一号的安-124“鲁斯兰”情况类似,只是独立前生产了多架而已)承接全球特种运输业务牟利,自己都没有的产能如何转让,遑论“配套最全”?自己折腾28年都未能把造了一半的二号机造完,又如何让白手起家的中国“合作伙伴”在不到3年时间里造出“首架新飞机”?

果不其然,仅过了一天,乌克兰***社(UNIAN)便发布新闻,称“消息并不属实”,所谓“长期合作意向”确有其事,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限于将前述“烂尾”了二十多年的二号机卖给中方,第二阶段才设计联合批生产,而“协议各阶段将依据单独合同执行”。这不仅意味着所谓“联合造梦”不过是“遥远的梦想”,而且如前所述,究竟此“安东诺夫”是否彼 “安东诺夫”,是否有权支配那架“烂尾机”都要打上个大大问号,就更不用说“联合批量生产”了——前面已分析得很清楚,乌克兰自己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又谈何向中国“转让”?

其实中国固然需要“大飞机”,但不论军用、民用,更需要的都是性价比高,适合、至少不至于掣肘整个装备体系运作的机型,不但中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如美国,中型运输机一直使用“古老”但符合体系需要的C-130系列,重型则用大小相似(远小于安-124,更不用说“梦想”了)但对机场和跑道要求更低的C-17替代了C-5,俄罗斯则一直努力恢复伊尔-76系列的机队规模和产能,而对更大的“鲁斯兰”、“梦想”意兴阑珊。中国也是如此,整个“国家队”一直致力于中型的运8/9系列和重型的运20开发,前者相当于C-130,后者则和C-17、伊尔-76同级 都是典型的“体系飞机”。

“梦想”这样的“超级运输机”虽然单架运输重量大,可运超长超宽和超重的特种货物,能执行一些“非常任务”,但在执行常规运输任务时却效率不高——很多机场不能起降不说,即便能起降的机场,为保障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安全作业,也不得不牺牲对同机场起降其它机型的保障,总体效率并不划算。正因如此,不论“鲁斯兰”、“梦想”,还是欧洲空客专门开发用于运载火箭第一级的A300-600ST“白鲸”,这类“庞然大物”的生产总架数通常只有很少架数(“白鲸”只有5架,“鲁斯兰”生产了56架之多已是异数,且后者自1995年起也再未造出一架),绝大多数国家和单位往往会选择在需要时租用(中国就曾多次租用过“鲁斯兰”),而不是自己购买一架,以免在大多数时间白白投冷浪费,至于自己搞条生产线生产,其费效比就更不用说了。

事实上中俄之间类似的“梦想式传说”20年来不绝于耳,如“合作生产米-26”、“合作生产干线飞机”,其中有些性质类似此次“梦想”,有些甚至是双方官方承认并榜列的正式合作项目,但最终往往不了了之。“在中国造梦”的报道也不止一次,2015年4月就有一家名为“西安元创磁动力有限公司”的中国“来历不明”企业宣称将和乌克兰方面进行类似合作,并言之凿凿称“生产基地放在陕西渭南”,合作对象同样是“乌克兰安东诺夫国有集团”,但一年过去,这件事再无下文。

或许随着乌克兰方面的“澄清”,此次“梦想落户中国”的热闹将不得不提前戛然而止——一如前述种种,安-225虽是一架很有特色的运输机,却并不适合中国军方或民用航空企业在体系内去装备,更不适合批量装备和生产,不仅如此,乌克兰方面也根本没有(或更残酷地说,他们“从来就没有过”)批量生产“梦想”的能力,自然更不可能将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援助”或“出售”给其他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